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3/15 01:12:35瀏覽1649|回應1|推薦13 | |
台北市牯嶺街曾是紅極一時的舊書街,這裡有一家與眾不同的「松林書局」,堆放到天花板的書籍,讀者進去連轉身都有難度;斑駁店面和老闆蔡鏡輝踽踽步履,述說著光陰二三事,招牌上渾潤字體是第一代老闆蔡木林留下的筆跡,開業65年,牯嶺街舊書魂的毅力不變。 第二代老闆蔡鏡輝已經80歲高齡,父親蔡木林從1945年開業,是最早一波的牯嶺街賣書人,從路邊擺攤到開店面,蔡鏡輝十多歲就開始幫忙家中生意,印象最深是夏天午後大雨時,大家慌亂搶救書本的情景,「書濕了不能曬,一曬就皺,泡水了只能丟掉,欲哭無淚。」 1951年蔡木林用顏真卿字體書寫招牌,大大的「松林書局」四字到現在都還是牯嶺街的醒目地標,蔡鏡輝也喜歡這樣「有血有肉」的字型,覺得這就和舊書一樣,給人溫暖的感受。 蔡鏡輝回憶,牯嶺街舊書的全盛時期為民國50年到60年,「大小朋友都來這裡買書。」後來因應政策,舊書店大多遷往光華商圈,牯嶺街的舊書業打散後變得較難吸引客人。時至今日年輕人大多選擇在網路、新書店買書,會來松林書局多以老顧客為主,如當年常拜訪的建中學生、現在已經是中年人,還會回來這裡挖寶,和蔡鏡輝閒聊。 松林書局約有十多坪,為較深的長方形格局,一排排書籍橫豎疊放約兩、三公尺高,兩層樓加起來約有十萬冊。狹窄的走道嗅來頗有潮濕氣息,走道間的空隙僅容旋身,身材豐腴點的讀者走進去得小心不要擦撞到書山,二樓更是神祕的聖地,只有蔡鏡輝可以進去,有人表示想參觀,他都會將手寫書目一攤,「目錄這裡有,挑好書,我幫你上去找。」 囤放式的管理方式是不得已,高齡80的蔡鏡輝去年開過刀,他說真的放不下、賣不掉的書籍會丟掉,面對大量書籍還是儘可能照顧和管理。平時蔡鏡輝擺台收音機、在門口窩躺椅,和找上門的老朋友敘舊;也偶爾有想從他口袋裡挖鈔票的人,一天來兩三趟賣書,蔡鏡輝雖然年紀大了點,但面對這樣的攻防戰頗有腦筋,總是能讓對方摸摸鼻子知難而退。 蔡鏡輝表示,店裡賣最好的是算命看相、中醫和歷史等書籍,藏書年代到清朝康熙、乾隆年間都有。孩子都各自有工作,蔡鏡輝用踽踽步伐、操著頗為開朗的嗓音,要在還能賣書時,將文化裡的血肉傳遞下去。 【延伸資訊】 出自欣傳媒網站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