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卡夫拉金字塔與人面獅身像
2007/05/01 16:51:09瀏覽5963|回應0|推薦5

 吉薩三大金字塔的第二座是「卡夫拉王金字塔」,為古夫王的兒子卡夫拉王所建。
 卡夫拉金字塔比古夫金字塔略小,底部每邊長為215公尺,高度為143.5公尺,因座落地基較高,在視覺上比古夫金字塔更高,加上金字塔頂部仍保存覆蓋岩片,反而成為埃及金字塔群中,最顯目的一座。
 卡夫拉是古夫的小兒子,在卡夫拉之前,還有另一個短暫繼位的法老,可能是卡夫拉王的同父異母兄弟「傑德夫拉」。傑德夫拉於公元前2528年至2520年在位,去世後由卡夫拉繼位,年輕的法老試圖建造比父親更大的金字塔。
 卡夫拉並沒有成功。雖然卡夫拉採取比古夫王更大的傾斜度,且建在較高的地基,但因某種原因使得金字塔邊長短少15公尺,同時就注定了高度。並且,在金字塔內部的通道設計、承材天花板、國王墓室等空間設計上,都沒有達到古夫的成就。
 因為外觀較為傾斜,卡夫拉王金字塔有著較為陡峭尖削的外觀,和古夫王的穩重大度比起來,多出一分霸氣。阿拉伯人形容卡夫拉金字塔及其一帶神廟建築為「阿布爾霍」,意思是「恐懼之父」,從中可知卡夫拉的建築美學與古夫相異之處。
 卡夫拉金字塔入口位於南面,著名的埃及旅遊考古家貝爾佐尼,1818年發現這道入口,和所有的金字塔一樣,法老王的木乃伊及陪葬物都已被盜墓者所竊,如今國王室內只剩下一口沒有銘文的黑色花崗岩石棺。
 因為卡夫拉金字塔的成就並未超越古夫王,一般探討時,反而著重探討卡夫拉金字塔前的「人面獅身像」。傳統說法認為,卡夫拉王建了這座人面獅身像,人面獅身像的面容,即是以卡夫拉王為本。
 「人面獅身像」距離卡夫拉金字塔東方約500公尺,雕像本身高20公尺,長70公尺,為一整塊岩石雕成,只在臀部有道裂痕。獅身部分,採取蹲臥姿勢;人面部分,法老王戴著內美斯頭巾,望向東方。無可懷疑,這是埃及最雄偉的單一雕像。
 傳統說法認為,卡夫拉王巡視金字塔的建築工程時,發現東方高地有一處小岩丘,略為阻擋視野,侍臣給出建議,將岩丘雕成「人面獅身像」。因此,人面獅身像的面容自然為卡夫拉王。
 支持這種講法的有一則古老傳說:在人面獅身前有一座「夢的石碑」,內容記載十八王朝「圖特摩斯」王子在吉薩高原狩獵,中午在被風沙掩蓋的人面獅身像頭部下方乘涼,入睡作夢,卡夫拉王托夢希望圖特摩斯將脖子以下的風沙清除,如此則將協助圖特摩斯登基為王。後來圖特摩斯將風沙清除,露出「人面獅身像」,後來果真登基為法老,即圖特摩斯四世。
 一般認為「夢的石碑」純粹是圖特摩斯四世為合理化自己的繼承權而編造的故事,並不能證明「人面獅身像」的確為卡夫拉王所建。
 今日埃及地質學家則根據「人面獅身像」岩層所流露的風化程度,以及發現岩層本身有被雨水沖刷的痕跡,以斷代考古學的方式,認為「人面獅身像」並非在距今4,500年前左右的卡夫拉時代所建,而要往上推溯,甚至遠至10,500年前左右。這種說法即:「人面獅身像」遠早於金字塔時代。但因「人面獅身像」人面的部分又是典型的埃及法老形象,所以此說法通常被傳統埃及學家視為荒誕之說。
 另有一種說法,認為「人面獅身像」是卡夫拉的兄弟,即短暫即位的傑德夫拉所建。這種說法認為古夫王建造了大金字塔,導致國庫空虛,埃及國力相對虛弱,削減了對外邦的威信力。傑德夫拉繼承的任務,即在挽救本國法老的威望,因此,傑德夫拉建了「人面獅身像」,雕像的面容,採用的即是父親古夫的面容,試圖持續從古夫王以來的埃及威信,以維繫逐漸瀕於墬落的埃及王權。
 這可能也是為什麼傑德夫拉並沒有建造金字塔的原因,他先將精力用來維繫埃及的國威,但又因去世較早,來不及建造自己的金字塔。就這點而言,傑德夫拉稱得上是英明君主,並不只為個人利益著想。
 如果真是如此,相較之下卡夫拉王又回到勞民傷財的統治者行列,短短幾年,傑德王拉不可能填補所有的國庫、建立完整的聲威。但到了卡夫拉王時,卻仍試圖建造與古夫同高、甚至更高的金字塔,勢必再次空虛國庫。就這點來說,卡夫拉王或許不能稱為英明的國君。
 「人面獅身像」前側右方,為卡夫拉王的太陽神廟,如今發現完整的祭祀殿建築,以及卡夫拉王的全身黑岩雕像,說明假如「人面獅身像」如果真為卡夫拉王所建,則從「卡夫拉王金字塔」-「人面獅身像」-「卡夫拉王神殿」,是一組完整建築。並有可能,當初卡夫拉王的木乃伊,即在此神殿中製作。
 昔日宏偉的「人面獅身像」,在六百多年前遭反對偶像崇拜的回教徒破壞,鼻子、眼部均受傷嚴重。加以風沙侵蝕、戰火凌襲,「人面獅身像」殘破不堪,徒留威嚴、巨大的身影,震憾世人。
 附帶一提,當日「人面獅身像」除體型巨大、形象精美外,也是有色彩的,紅色的臉、棕綠色的眼白、黑色的眼球、藍色條紋的內美斯頭內等,是主要的顏色。今日,色彩已褪,只留下灰岩本身沉澱的歷史美感。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mifel&aid=931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