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2/18 12:29:47瀏覽86|回應0|推薦6 | |
睡到半夜四點多,突然被擴音器傳來的喧聲驚醒,睏頓迷茫的我,一時之間搞不清自己身在何處。激昂呼喊的聲波持續傳來,縈繞全城,不絶於耳,過會兒我才醒悟到這正是穆斯林的晨禱喚拜。而我所在之處,是横跨歐亞兩洲的經濟、文化、歷史重鎮,曾經名為「拜占庭」、「君士坦丁堡」、「新羅馬」,現被稱為「伊斯坦堡」的千年古城。 這個城市,有悠久的名勝古蹟,也有現代的摩登建築。既可感受到歷史的滄桑,亦能體會到現代文明的躍進。湛藍的海水波光粼粼,海鳥伊嗡地鳴叫,茉莉花的陣陣幽香隨著海風吹送,瀰漫著東方的古典神秘,卻又不失西方的浪漫風情。 來到伊斯坦堡之前,我心裡想著,除了探訪觀光名勝之外, 我還要品嚐在地美食,用味覺來體驗這個地方。 清晨漱洗過後, 我和先生坐在屋頂露台享用傳統的土耳其早餐。豐富的食物琳瑯滿目地擺滿桌枱,除了基本的主食麵包之外,大多是清淡的冷盤,包含蕃茄、黃瓜、生菜、各式的乳酪、橄欖、水菓乾、冷肉等。熱菜較少,只有炒蛋、煮蛋、薯條、炸洋蔥圈、和小熱狗。此外還有水菓、蛋糕、果凍、菓仁蜂蜜酥餅,和土耳其軟糖等甜品。 一邊用餐, 一邊欣賞週遭的風景。這間旅館位於古城內,從屋頂便可眺望著名的聖蘇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和藍色清真寺 (Blue Mosque) 。這兩座宏偉的宗教建築,各具特色,隔著一個小公園, 互相輝映。 聖蘇菲亞大教堂有著巨大的圓頂和粉色的外牆,乃拜占庭式的教堂建築傑作,內部的裝飾和吊燈非常華美。它建立於公元537年, 至今已有將近一千五百年的歷史,原是拜占庭時期的東正教教堂, 但1453年時,鄂圖曼土耳其人征服了君士坦丁堡,蘇丹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將大教堂轉變為清真寺。在歷史變革中,1935年時轉型為博物館對世人開放,然而於2020年又恢復成清真寺 。 看著這幢在歷史的洪濤中存留下來的千年建築,令人感慨萬千。昔日的戰爭掠奪,造成多少無辜的人民家破人亡。政權幾番更迭,教堂變成了清真寺 ,一些珍貴的宗教文物也受到毀損。愚見以為,雖然東、西方世界信奉不同宗教,教義有所差異,敬拜儀式不同;但信奉的源頭,其實都是同一位宇宙真神,根本沒有必要大動干戈、兵戎相見。世人多以為自己尊崇的才是真理,然而孰是孰非,惟有天上的父神才能明辨吧! 藍色清真寺原名為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Sultanahmet Camii), 1609年時,當時的蘇丹艾哈邁德想建立一座能和聖蘇菲亞大教堂比美的清真寺,以示虔誠,於是命令邁賀邁特阿加(Mehmet Aga)設計建造,於1617年完工。這座清真寺的外觀並非藍色, 而是白色外牆、灰色圓頂,呈拜占庭風格,外面有六座宣禮塔。之所以被世人稱為「藍色清真寺」,乃因其內部牆面使用兩萬多片白底藍花彩釉瓷磚作為裝飾,營造出如天堂般的藍色惟美氛圍,才有此別名。如今藍色清真寺和聖蘇菲亞大教堂,已成為當地最重要的名勝古蹟。 吃完早餐, 我們前往地下水宮殿(Basilica Cistern)參觀。佔地9800平方公尺的地下蓄水池,幽暗中光影交錯,映著藍色的池水,絢麗璀燦。屋頂拱廊由336根的大理石圓柱支撐。這些石柱雕藝精美,最特別的是有兩根石柱的底座為希臘神話中蛇髮女妖梅杜莎的人頭。相傳凝視梅杜莎眼睛的人,會變成石頭,因此這兩個人頭底座呈倒放和側放,上面再以石柱壓制,以防人們不小心直接注視梅杜莎的眼睛。地下水宮殿融合了歷史和神話,裡面彷如魔幻仙境。我想從前的奧圖曼帝國一定非常富裕,才會連蓄水池都建造得如此美麗奧秘。 附近的托卡比皇宮(Topkapi Palace),是往昔歷任蘇丹和後宮的居所。據說從前土耳其的蘇丹,常從鄰國掠奪美貌的女子收為妃子,誕下混血的後裔。每當蘇丹過世後,皇位並非由嫡長子繼承,而是採適者生存制,由其中的強者繼位,因此在這皇宮中曾發生許多后妃爭寵、兄弟相殘的宮廷慘劇。看著迎海而立、精雕玉琢的庭台樓閣,風光旖旎,可以想見昔年奧圖曼帝國的強盛和輝煌;然盛極而衰,往日的是非成敗都已成空,御花園依舊在,人間幾度夕陽紅。 如今皇宮已成為博物館, 收藏許多珍貴的歷史文物瑰寶。除了展出奧圖曼帝國時期的餐具、衣物、軍械、皇室珠寶、瓷器、字畫藝術、古老的可蘭經、回教的聖物之外,最令我驚喜的是在寶物館內,居然還看到了摩西的手杖、大衛的劍、施洗者約翰的金頭骨和金手臂……等基督教文物。我從小在教會主日學聽聖經故事,對這些人物耳熟能詳,卻没想到能在土耳其的皇宮內目睹到他們的遺物,彷如歷史活生生的躍於眼前。雖然我無法判斷這些文物的真偽,仍深感震撼和激動。 土耳其料理和中國菜、法國菜並列為世界三大菜系,融合了地中海和中東地區的料理手法,別具風味。本來我們想參加當地的美食體驗行程,但旅居當地的女兒自願擔任嚮導,力薦我們到價廉物美的亞洲區嚐鮮。於是我們搭乘電車,通過瑪瑪瑞海底鐵路隧道(Marmaray Tunnel),數分鐘便穿越博斯普魯斯海峽,從歐洲區來到亞洲區,品嚐道地的土耳其美食。 論起土耳其的國民美食,應屬「土耳其烤肉」。乃將旋轉烤肉(Döner Kebab)削下來後加上生菜、蕃茄和醬料, 包在薄餅或麵包中食用,在中東和希臘相當普遍,或被稱為沙威瑪(Shawarma)、基若(Gyro),其實都是大同小異的餐點。還有一種將牛、羊、雞肉切塊後製成的串燒(Shish kebab),也是土耳其的經典燒烤,雖然聞起來很香,但肉塊略微乾柴,有些餐廳的烤羊肉還膻得讓我這個嗜食羊肉的人覺得難以下嚥。相形之下, 我比較喜歡吃海鮮。 伊斯坦堡濱海,魚獲豐富且相當新鮮,我們在小吃店中點了兩盤不同種類的烤魚,一盤是中型的兩片烤魚,另一盤則為十二條帶頭的小魚,搭配生菜洋蔥絲,外表皆烤得香酥,吃時擠上幾滴檸檬,因没事先醃過,得灑些鹽提味。將這些食材夾在麵包中,則成為烤魚三明治了。 吃完烤魚,我們接著去品嚐淡菜鑲飯 (Midye Dolma),乃將調味過的米飯放在淡菜中蒸熟,打開後滴些檸檬汁,用殼舀內餡食用。這道菜賣相討喜,頗吸引人,很多店家都將之擺在門口,以招來客人。女兒提醒我們,若天氣炎熱時,最好別在街邊小店品嚐這道菜, 因不知淡菜已在外面放了多久,怕不新鮮。品嚐後我覺得這道菜的趣味性勝於美味,没想像中的好吃。因淡菜被米飯吸了鮮美,變得没啥滋味,米飯吃來類似鹹粽子的味道,但米粒較糯米軟爛。 烤得滋滋作響的羊腸麵包(Kokoreç)也很誘人,將一長串羊腸包覆羊油纏繞在鐵棍上燒烤。看著那一圈圈的羊腸,滴下來的油香四溢,可以想見其脆韌和美味。師傅將烤好的羊腸、油渣剁碎後加上香料,鹽巴、辣粉調味,再夾入酥脆的麵包中。這道小吃味道較重,若是不喜歡羊肉和內臟的人,可能無福消受。 接著到圖書館的附屬咖啡廳喝下午茶。位於濱海小巷的圖書館,圓形天花板以透光的彩繪玻璃裝飾,場地優美,極富藝術氣息。紅茶是土耳其人日常的飲料,紅褐色的茶湯盛在小小的鬱金香型玻璃杯中,可加方糖或蜂蜜飲用。因土耳其人嗜吃甜點,必需喝茶方可解膩。據說當地人一天平均要喝上六杯紅茶,從早喝到晚,形成獨特的飲茶文化。混濁的土耳其咖啡,乃用咖啡粉加水煮熟後未經過濾便直接飲用,喝時帶渣,味道相當濃烈,通常搭配土耳其軟糖享用。喝完咖啡,有些人還會觀察杯底咖啡渣形成的圖案,用以占卜。這間咖啡廳因有政府補助,價錢出乎意料地便宜, 我們點了三杯飲料加上甜點布丁和烤鮭魚薏仁沙拉,菜餚精緻適口,才220里拉,約十美元左右。在此用餐,經濟實惠,相當愜意悠然。 之後我們到海灣散步,眺望一水之隔的歐洲風光。海上漁帆點點,很多人在岸邊垂釣。晴空萬里,碧波盪漾,微風吹來令人心胸舒暢。我們買了現榨的石榴汁,邊喝邊逛,來到一家1864年成立的甜點店,購買土耳其經典甜點菓仁蜂蜜酥餅(Baklava),這是中東地區常見的一款點心。薄薄的酥皮中, 夾著開心菓碎粒,層層疊起,烘烤後再淋上蜂蜜或糖漿。店內還有其他各種式樣的甜點,我試吃後覺得大同小異,其中的分別就是:「好甜!太甜!超級甜!」雖然我不嗜甜品,仍買了一盒和家人共享。 吃飽喝足後,我們搭乘最後一班船,回到歐洲區。因我喝了許多茶水,身體有些不適,終於找到一間公廁,悲催地發現身上只有紙鈔,並没有可進入公廁的硬幣。窘迫之際,有位妙齡女郎,宛如天使般現身,慨然幫我投幣讓我得以如廁,解了我的燃眉之急。我要付她紙鈔,她也不肯收, 我只能向這位善良熱心的女子,再三致謝。 步行約半小時才回到旅館,途中看到一些餐廳、店家營業至深夜,伙計仍在外面殷勤地招呼客人。我深深感悟到,雖然前日我們被導遊帶去一間專坑觀光客的茶葉店時,曾被狡詐的店員痛宰;但這裡其實還是有很多勤懇工作努力謀生的勞動人民。夜間的藍色清真寺,打上燈光後,原本灰色的圓頂閃亮出藍色的光輝,綺麗耀眼,倒真成為名符其實的藍色清真寺,比起白日的宏偉壯觀,又是另一種景象。古老的伊斯坦堡,猶如千面女郎,變化多端,還有許多風貌,將留待我日後慢慢探索。 (原載於11/13/2023 世界日報副刊)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