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5/25 22:51:57瀏覽88|回應0|推薦0 | |
山川悠遠路漫漫兮,相見時難別亦難”。 陪伴母親的日子,在回美航班飛機的馬達聲一聲緊過一聲的轟鳴中,又無奈地劃上了句號。在與母親道別的晚飯後,一聲聲的保重,難於表達我不捨的心情,我以美國的方式,一次次擁抱我媽。瞬間,淚影模糊。在我依依不捨走到門口回頭望時,母親正用手抹眼角,我再也不敢停留,推門下樓走進了漆黑迷茫的夜空。 小時候,母親辛勞地操持著一大家子(寸高尺低的6兄弟姐妹和小腳且腳有殘疾的嫲嫲)。居住在租來的、遠不足30平方米、四面無窗、尚有片瓦遮頭的平房。在三步到 “神前” 的 “廳堂” 一角,用木板截出一小塊,養一隻豬(母親極愛乾淨,總把豬圈、豬洗得乾乾淨淨)。待豬養大後賣上個錢,以補家用。一年中,在賣了豬的那天,父親買回三幾斤豬肉,是兒時奢侈的期待了。即使在真真實實的 “床頭屋漏無干處”,“夜深踏裂不成眠” 的貧困歲月中,母親無怨無悔日夜操勞著。記憶中,母親從沒有打罵過我們。有次我因爬樹跌下來把左手臂跌斷了,苦著臉捧住手回家時,沒有半句被責罵。還有一次中學時在分校,玩雙桿跌下把鎖骨跌斷了,用繃帶吊住手,坐長途汽車回到家時,也沒有半句被責罵。 在一日的操勞後,子女睡了,夜半人靜,母親才用一矮橙坐下,用手去搓洗一木盤一家子換下的衣服。洗著洗著,手停在半空中,頭往下垂,一看才知母親實在太困了,洗著洗著就睡著了。 家鄉是聞名南粵的泮塘五秀 “慈菇,馬蹄,茭芛,菱角,藕” 的產地。用馬蹄粉做的馬蹄糕是家鄉人的喜愛,也是家家戶戶春節時的年糕。在馬蹄收穫的季節,一些鄉親會在家手工自製馬蹄粉售賣。母親是一工廠的職工。在季節到來時,母親在下班後,或週末(那時一週只有一日休假),也會在家自製馬蹄粉售賣,以補“捉襟見肘” 的家用。手工自製馬蹄粉,在把馬蹄洗乾淨後,要將馬蹄一個個在內壁有齒的陶制馬蹄盤中擦碎。做到夜深,擦著擦著,母親有時也睡著了。母親實在是太累了。那時候,我也會和姐姐、妹妹幫著洗馬蹄、擦馬蹄。現在依然清楚記得手工自製馬蹄粉的全過程。 “相見好,同住難”。人們都說婆媳難處。然而,我們自小就和嫲嫲住在一起,直到她百年歸老。我從沒有見過母親對嫲嫲有過怨氣。有些人會 “打仔罵家人”,或 “指桑罵槐” 發洩怨氣,母親沒有。她總是 “家嫂” 前,“家嫂” 後稱呼嫲嫲(母親是這樣稱呼嫲嫲的)。嫲嫲腳有殘疾,扶住高櫈一步一步挪動也儘可能幫持家務,照看著年幼的我們。 小時候,老家的鄰里鄉親,在老人百年歸老後還是依習俗土葬。在出殯前,一些近親一路哭喊著到河湧去取水(俗稱買水),回來給死者擦身、換衣;在停斂期間,近親的中年女性,頭包白布,盤坐在死者前 “哭夜”。通常,這些女性都是近親。而我不時看到,母親會去為鄰里、熟人家裡過世的老人“哭夜”,去幫忙料理後事。 從小就見母親手上帶著一隻玉鐲。在家庭生活最困難的時候,家裡連僅有稱得上為 “家產” 的 “華生牌” 電風扇也變賣了,母親也沒有變賣那只玉鐲。晚年,一次在人行路上行走,一位靑年騎車從後面把她撞倒,玉鐲碎了。路人都說:“抓住他,抓住他,要他賠”。母親說:“算啦,算啦,他不是有意的,打爛就買過吧”。母親總是為別人著想。 俗語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一些老人說: “錢呀錢,好過仔”。母親在工作時候,工作的單位設立了職工 “住房公積金”,協助職工購房。實際上是一種類似於美國 “401K” 退休計劃的個人存款帳戶。在我父親過世後,母親把所有的錢取出來分了,一分不留。我不知道母親當時是怎麼想的?她是否有想過,沒有錢了,可能 “老來百呼無一諾”。還是怕 “家產使兄弟分裂”?其實不是,只要有,母親都願意分給別人。有一分錢也願意分別人一半,是母親一生待人的心地。對親友、鄰里的小孩,見面有時也會給個錢。對來看望她的晚輩,會給一封 “利是”。我的姑姑,在生活困難時,來問她 “借” 些錢,在我們常常是借新債還舊債的日子,母親也願意儘可能幫助(那時父親所在生產大隊的信用社,是可以借錢的)。現在逢年過節,姑姑的小孩還會帶一家大小來看望她。 晚年,母親居住的大樓樓下,是廣州的美食園,各式食肆、酒樓,鱗次櫛比。門前是廣場的仁威道教祖廟和荔灣湖公園的正門也在美食園內,熙來攘往。時有三幾個失明,或殘疾的殘障人士在賣唱、行乞。路過時,母親總會給個錢,喃喃自語:“佢地(他們)好辛苦哦”。一臉的憐憫。 也許是一生與人為善的原因吧,帶她去公園的路上,總有一些相遇的同輩、晚輩停下來向她問好,聊上幾句。其中一些,她已完全不記得了,別人又熱情地向她解釋:“我是誰誰的兒媳,誰誰的女兒”,她就笑呵呵。美食園的酒樓總是 “高朋滿座”,待我們去到時,要找個坐位都不易。但不時會有些相熟的晚輩、同輩,熱情地擠出位置,搬個橙拉她入座。往往,我深受感動,也為母親得到他人的敬重而深感寬慰。 “心清則神安,神安則壽高” 。記憶中,母親極少生病,連感冒,發熱,咳嗽也很少。也沒有聽她訴說這痛那痛。幾年前大約是因骨質疏鬆跌斷腳要住醫院做手術,和因痔瘡出血看過醫生(其後食些中成藥)。 煲 “紅蘿蔔、水馬蹄”, “鮮蓮葉、冬瓜” ,“西洋菜乾” 是兒時記憶中,我們防病治病的良方。母親一生與醫生無緣,也許就是應驗了中華文化中的 “心善則壽” 吧。 母親一生沒有做過什麼“轟轟烈烈” 的大事。八十歲時還是一個有職、無權、無薪的街坊組長。這是她一生中名字寫在聘書上,而又引以為自豪的最高 “職位” 了(有次,妹妹把聘書拿給我看時,她笑了)。然而,她在漫長的人生裡,在一點一滴的生活小事中,心懷良善,無怨付出。 “養兒方知父母恩”。迴首往事,母親把我們帶大所承受的艱難困苦,即使是為人父母的今天也難於深切體會。 母親的恩情,永生難忘。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