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11/29 21:03:12瀏覽51|回應0|推薦11 | |
“吃過飯了嗎?”和“How are you?”都是問候語。漢英語中的問候語還有多個,如漢語中的“你去哪兒?”“你在幹什麼?”“家裏都好吧!”,英語中的“How do you do?”“Hello!”“Hi!”“What’s up?”。我們主要就“吃過飯了嗎?”和“How are you?”之間的翻譯轉換進行一些討論,其他大同小異。 當我們進行漢譯英時,我們習慣把“吃過飯了嗎?”等值轉換為“How are you?”,覺著是順理成章的事,但把“How are you?”再等值轉換回“吃過飯了嗎?”,卻明顯感覺不自然。這是兩個問題,我們分別予以討論。 第一個問題:為什麼要把“吃過飯了嗎?”轉換為“How are you?”?這裏面有幾個原因: 一是,擔心如果把“吃過飯了嗎?”直譯為“Have you eaten yet?”外國人可能會誤解問話人要請客吃飯。但這樣的顧慮有些多餘,特別在資訊交際頻繁和多媒體並存的今天。實際上,英籍華人韓素音在她的英語作品中經常用“Have you eaten?”之類表達重慶人打招呼用的“吃過飯了嗎?”,也沒有見到有誰誤解的。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問候方式,一般熟人見面僅僅這樣簡單打個招呼,是不可能有人去較真的,這和漢語打招呼問“你去哪兒?”、英語問“What are you doing?”而答話人答所非問是一樣的。 二是,採取歸化的做法省時省力。歸化是要拉近和聽眾的距離,使交際的資訊快捷傳達,達到順利交際的目的。像“How are you?”之類,英美人常用,既然是沒有實際內容的一句寒暄語,從交際有效性角度等值替換為英語中沒有實際內容的寒暄語自然沒有問題。打招呼就是為了預熱交際、增加感情的。歸化省時省力,所謂的“言以儉為貴”(Brevity is the soul of language.)就是就交際的省力而言的,但在文學創作中卻反其道而行之,只有細膩的描寫,才能表現作者的寫作功力,不然就不會有“冗言”修辭格的用武之地了。因此,口譯場合常用歸化的做法,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三是,採取歸化的做法是為了遷就對方的文化和接受習慣,這是弱勢文化向強勢文化靠近的普遍做法:怎樣方便人家怎樣來。就拿姓名的拼法為例,因為英語中名在前姓在後,所以中國人時時都要提醒自己注意這一點。因為總要牽涉姓名的寫法,所以為了方便英語國家人們識別,中國人特別發明了一種做法,就是把姓大寫,比如把我寫成“Lingshun ZHOU”或“ZHOU Lingshun”,至少我們自己做到了心安理得。但中國領導人的英語姓名寫法一如漢語中的順序,而民間投稿和名片上的寫法常要寫成英語的順序,前者在堅持文化個性和尊嚴,後者在遷就對方的接受習慣,這是文化態度,所以從根本上講,異化、歸化算不得語言轉換的翻譯方法,而是文化態度的表現方式。我們把“吃過飯了嗎?”等值轉換為“How are you?”,既為了交際的省力,也是方便與人的態度,更是心理上位不為尊的流露。 四是,認為我們中國人把吃掛在嘴邊,有些俗了。這樣的理解也有些多餘。打招呼是為了表示禮貌的,除了純粹的虛話外,再就是拿身邊與生活相關緊密的事說事,表現體貼和關心,也容易引起共鳴,就像過新年問發財、英國人問天氣、牧區問牲口、雪區問雪是一樣的。我們現在打招呼說天熱天冷、溫度高低的也司空見慣。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把“How are you?”等值轉換回“吃過飯了嗎?”會感覺彆扭?原因如下: 一是,因為我們明知英美人見面不說“吃飯”的話題,把“How are you?”轉換為“吃過飯了嗎?”就感覺不自然。但是,當我們把“How are you?”轉換為我們常說的“你好!”時感覺卻很自然。這是因為“你好!”是個西化的產物,我們傳統上是從來不說“你好!”的。再說,“你好!”這個表達也沒有實質內容,和“How are you?”作用相等。只是“How are you?”用的是問號,而“你好!”用的是感嘆號,準確地說是和“Hello!”“Hi!”相當,但“Hello!”和“Hi!”純粹是寒暄語,而“你好!”多出了“好”的評價語,如果誰要是把打招呼用的虛的“你好!”理解為評價,那就實在是較真過度、太過多情了。 二是,“吃過飯了嗎?”是一句打招呼的虛話,這是大前提,而之所以用“How are you?”再現“吃過飯了嗎?”感覺彆扭,是因為我們這句表達中尚有兩點實的內容,一是表示東西的“飯”,二是表示時體的“了”,這兩點都能讓話輪繼續下去。比如問:“你吃過飯了嗎?”答:“吃過了”。問:“吃的什麼飯?”答:“吃的大米飯。”等等,持續交際,有話可說。或者問:“你吃過飯了嗎?”答:“吃過了。”問:“吃過了來幫我做點事。”但“How are you?”直譯是“你怎麼樣?”,是憑感覺問話的,當然回答也可以很主觀。除了重複“How are you?”之外,回答完“Fine, thank you.”之後,就只能轉移話題,否則便無話可說,因為本身不含實質的內容。 三是,追求“洋氣”的結果。“吃過飯了嗎?”有點過時,城市人本來就比鄉下人說得少,其中也有生活節奏快、更務實的原因。連我們自己都感覺這樣的問候太土,因此才讓舶來之物並更顯洋氣的“你好!”大行其道,所以“How are you?”和“你好!”之間並不發生干戈,因為原本就是一家人。 “吃過飯了嗎?”和“How are you?”,雖有虛實切換問題,但終究是文化問題,甚至也有心理、態度上的原因。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