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6/28 00:11:23瀏覽243|回應0|推薦10 | |
"鼓聲劈浪鳴千雷,兩岸羅衣撲鼻香"。 "昆隆隆,昆隆隆,嗬..., 嗬...,昆隆隆,昆隆隆,嗬..., 嗬..."。珠江河面,旌旗獵獵,鼓點隆隆。旌催潮漲,潮助旌動。鑼隨鼓點,槳隨鑼聲。四,五十位槳手,分坐在長長窄窄的龍舟兩旁,齊嚓嚓槳上漿下,吶喊著震天的 "嗬..., 嗬...", 奮力向前。一塊塊臂上的肌肉,在汗水江水下折射出強壯活力的光線。手持三角令旗穩穩站在船頭的,把龍頭躍上躍下,斬浪劈波。龍舟中間手持羅傘和約旗的,不時點燃鞭炮,拋向江面,催燃著奪標的肌力,引領著兩岸的激情。龍尾擺梢(掌舵)的,雙手緊握長長的木槳,沉穩地掌控著龍舟躍浪的方向。約上親朋好友"觀戰"的兩岸的民眾,如歡騰的江水,人頭湧湧。小孩騎在父親的肩頭,層層圍在龍舟競渡的珠江兩岸,引頸追逐著萬劍擊水,千旗爭流的錦標奪魁時刻。 漸行漸近的端午節,把記憶帶回到睇(看)龍船的兒時開心時光。 老家在珠江河畔的泮塘鄉,端午扒(划)龍船是鄉里農民叔伯兄弟一年中最大的喜慶時日。鄉里按聚居地,分成首、二、三、四、五約。除首約外,各約都有各自的龍船。划船的槳手等參賽者,皆為來自各約的農民叔伯兄弟。 記憶中,兒時家鄉的龍船長約四、五十米,寬不足一米,槳手約四、五十人,分坐船兩旁。船頭和船尾分別裝有描上漂亮彩繪的龍頭和龍尾。船中間有羅傘、約旗、龍船鼓、掛在竹竿上的鑼。加上雷鼓、打鑼、擺梢、持羅傘和約旗,以及持令旗站在龍船頭的,全船約有五、六十人。 划龍船不只是一次簡單的竟渡奪標的活動,而是有一整套莊嚴的傳統儀式,包括起龍、采青、趁景、竟渡,食龍船飯、藏龍。這些依序進行的活動,聯繫著和增進鄰里鄉親和鄉與鄉之間的親情和友情。 起龍是在端午節前,把沉埋在珠江邊灘塗或河湧邊的龍船清污挖出,經清洗,修補,塗上光亮的桐油,裝上龍頭,龍尾,並重描上漂亮的彩繪,擺上燒豬等祭品拜祭後,擇吉日下水。 龍船多採用坤甸木做。坤甸木來自生長於東南亞的龍腦香科坡壘屬(Hopea spp)的植物。據說,過去廣東多從印尼西加里曼丹的首府坤甸(Kota Pontianak)進口這類木材,故稱之為坤甸木。坤甸木紋理細緻均勻,材質硬重,強韌耐腐抗蛀,浸於水中反而更加堅固。一些龍船歷經百年而不腐。 采青是喚醒沉埋於水下一年的龍船的龍氣精神的儀式。乃將龍船划到河湧口附近有綠樹的堤岸邊,採摘一些樹枝條,通常是柳樹枝或水翁樹枝等,插在龍頭。 在競渡前,各約的龍船在鄉里的河湧往返巡遊,鄉與鄉之間的龍船也進行"探親"互訪,聯繫鄉情。這種巡遊和互訪稱為"趁景"。在趁景的三幾天裡,河湧兩岸人山人海,攜老挈幼。爆竹聲,龍船鼓聲,鑼聲,夾雜著笑語歡聲,瀰漫迴響在沿河沿湧。近幾年市民圍觀的兩岸,更是手機多過人頭。真可謂: 甚是一年歡慶日,滿目手機伴鼓鳴。 龍頭高昂,令槍鳴空,棹影斡波,舟如箭發。珠江競渡把端午的划龍船推向了店空城靜的歡騰人潮。人無等級貴賤,歲無老幼尊卑。珠江兩岸的榕樹下,數萬名民眾湧現出一幅嶺南民俗文化的巨大風情畫。 龍舟競渡後的當晚,食龍船飯。留在家裡的廚師們,早已架起爐灶大鍋,為大家準備好備有九個鄉土菜式的宴席。生產隊養的豬,種的瓜果鮮蔬,自是宴席食材的首選。生產隊的叔伯兄弟,甚或一些鄰里鄉親,在族姓詞堂或生產隊部圍坐一起,有時因人多桌椅不夠,席地圍坐,舉杯猜拳相慶,耳熱臉紅。 偃旗息鼓,翹盼來年。食完龍船飯,人們收拾好各種龍船上的配備,槳,鑼,鼓,傘,旗等,卸下龍頭龍尾,把龍船再沉埋在江邊水下的灘塗或河湧邊,以最大限度地保存好龍船,待來年龍舟水的潮漲。 延續了近五百年的家鄉端午扒龍船,源遠流長,承載著厚重的嶺南民俗文化,見證了人與人之間的親情與良善才是時代變遷中最堅韌的紐帶。 "四海交情皆兄弟,約聚遠朋喜泮塘"。家鄉泮塘的水上端午歡迎您。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