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印度蔻黛卡娜森林避暑雜記 (之一 ~ 之三)
2015/12/13 13:44:36瀏覽1234|回應3|推薦83




印度蔻黛卡娜森林避暑雜記    

之一
    

逃離雨季,向東部山區挺進

五年前的六月中旬,可說是用逃的離開雨季中的
喀拉拉邦(Kerala),繼續向東部山區挺進。啟程時的興奮,漸漸被後來的風塵僕僕取代,依稀記得車窗外的景色越來越晴朗,偶爾還有些小雨,點綴沿途的風光。

最後一趟轉乘,是在一個叫做帕拉尼(Palani)的巴士站。或許已經接近傍晚,人潮和車流幾乎散去,原本不小的車站,此時顯得更加空闊。遠方有群山環繞,幾抹微雲輕輕掃過淡藍的天空,讓已經疲憊不堪的旅人精神為之一振。

全程總共換了三次巴士,終於抵達目的地蔻黛卡娜(Kodaikanal)時,我已像一頭敗陣的母獅,無力和尾隨身後想伺機賺取住宿仲介的印度男子周旋。不同以往的經驗,他的眼神更多了一種無以言喻的貪婪,隨時都想將眼前的獵物撕扯吞噬。一股腐敗詭異的氣味也從他身上散發,直直撲面而來。

當街邊一座教堂前的住宿告示牌出現時,我馬上有遇見救星的快感。幸運之神沒有忘記眷顧
,接下來的一整個月,的住房就在禮拜堂十字架的正後方,離熱鬧大街有點距離,還算清靜,也十分安全。

這樣一間不算太小又附個人衛浴的單人房,價格頗公道,還可以月租計。房間內部陳設簡單,只有一幢再平常不過的鐵床以及一張桌子。有桌子就好辦,我想。因為那些年多次進出印度,過起一邊旅行、觀察,一邊從事文字工作的流浪生活。彼時手邊也剛好有個翻譯案子,雖然沒有時間的壓力,但還是盡力維持一定的進度。

透過陌生的環境以及途中的種種經歷,讓我在工作和旅遊中不僅重新認識自己,並與自己被忽略已久的深層內在有了更多對話的機會。


民以食為天,旅人不例外

大部分的
餐館和生活所需都在住宿附近,非常符合我的基本需求。幾乎不用花什麼腦筋想吃的,每日午餐大多吃上一客只需五十二盧布的印度大眾素食快餐,米飯可以續添,吃到飽是不成問題的,堂倌還不時給還有需要的客人添配菜。

類似的餐館非常多,我最常光顧的那家叫做「紅蘋果餐廳」。因為不是觀光客的來去匆匆,一些時日下來,連老闆都認識我,知道我大概除了中午的快餐之外,晚餐上門時喜歡點什麼樣的餐。有一回甚至因為點餐溝通上的問題,竟被允許進入廚房堂奧,一窺帷幕後的運作。

這家餐館內部陳設其實沒有什麼花俏名堂。特色就是大座位多,可以同時容納很多人用餐。午餐的人潮總是最多,多名跑堂從容來回送餐,很少出現混亂、焦躁不安或客人的不滿情緒。像我這樣入境隨俗、和當地人一樣用手抓食的外國遊客也幾乎沒引起旁人的任何側目。想我前世肯定曾在印度旅居過或曾是印度人。很多情景都是那麼熟悉自在。

這樣的一頓印度快餐吃下肚,一天該有的營養大致也够了,晚上的一頓就可以輕簡些。早餐一般吃些水果、餅乾和堅果,再到附近任一茶攤喝上一杯最愛的拉茶。那年的生日剛好碰上與端午節同一天,一個芒果、少許堅果與葡萄乾以及前夜剩的印度烤餅就是我的生日早餐。

精神飽滿的我,輕安自在地領受旅途中即將出現的每一份未知的禮物。



因覓食而邂遘藏人朋友

在印度東南邦的泰米爾語言中,「蔻黛卡娜」的意思即是森林的禮物」。我的行腳來到「蔻黛卡娜」(Kodaikanal),不也是冥冥中上天安排好,讓我慢慢發掘、領略它的千姿百態。

因為它的海拔高度、秀美的湖光山色、豐富的地理景觀等等因素,自十九世紀中起,即吸引美國傳教士、印度上層人士與菁英移居於此,以至後來漸漸發展為深受普羅大眾喜愛的觀光和避暑勝地。許是受到異國傳教士影響,此間教堂和醫療建設都顯得比外地更加健全普及。

炎熱的季節,能夠來到涼爽的地方生活一陣子,能不算是一份厚禮嗎?旅行中的日子,時有讓人驚喜或是不著痕跡的邂遘。來來去去的旅人,才微笑認識了,隔幾天又得瀟灑揮別。大家都像有著不同紋路的琉璃,各自繽紛美麗,成為彼此心中曾經彈跳而過的小小禮物,偶爾也會出現幾顆最想珍藏、卻又不得不捨下的。

其中最難忘懷的,就屬我因覓食而
邂遘的一個名叫汪褚的西藏男孩,當時的他二十五歲。如同大部分的藏人,他的個頭不高,頭髮濃密帶些自然的蜷曲,五官輪廓和眉宇間除了東方人的秀美外,還藏著一股中東或土耳其的神秘與深邃。

據汪褚說
他出生於南印度離邦加洛爾(Bangalore)不是很遠、只差一個字母的茫加洛爾(Mangalore)。除了他父親還留在那兒照管他們原有的家外,他和哥哥以及母親多年前就來到蔻黛卡娜,頂下一個小小的西藏餐,胼手胝足地經營起來。

我除了平時最常吃的印度
快餐之外,也非常需要偶爾找些別的食物做點替換。沒有太多選擇之下,比不太道地的簡單中式食物要特殊一些的,屬藏人開的餐館能滿足我額外的需求了。無論是菜色和口味,都更合自己的胃口。後來,每天至少有一餐,我會到他們家的餐館用餐,並借機和汪褚天南地北閒聊。

認識他和家人共同經營的西藏餐館,不僅撫慰我的胃囊,更為我邊旅行邊從事翻譯與文字工作、有時不免單調的流浪生活增添幾許活潑生動的色彩。

離餐
不遠的蔻黛湖畔有個頗大的市集,其中一個小攤位是他們承租下來的。汪褚不在餐館的時候,大部分就在那兒照顧生意,讓專門來觀光避暑,卻又被山區寒氣給凍著的遊客們,找到一些緊急禦寒的保暖衣物。當然,也有些人會選購不同花色的圍巾、配件,當作旅遊的紀念品。

因為汪褚一家人,我也更加瞭解流亡印度的藏人的生活面貌,包括他們工作和居住的環境。他們和善、樂天知命、充滿智慧的民族性,相處起來特别融洽親切。後來,剛好遇到法王達賴喇嘛誕辰,也讓我見識到藏人對他的無上尊崇。連續多日的慶典,有傳統舞蹈和各種節目與活動,氣氛和諧歡樂,恍若歸返遙不可及的雪鄉國度。


2015/10/11 印度蔻黛卡娜森林避暑雜記  之一」刊登於更生日報專刊「四方文學」
http://www.ksnews.com.tw/newsdetail_ex.php?n_id=0000832631&level2_id=119     



之二 

旅人似風瀟灑來去

還好,我下榻處的教會負責人留給我一點彈性空間,以週計算住宿費需立即敲定住宿整個月。後來,我延了三次,幾乎快住滿一個月,他卻以較合算的月租方便我,我十分感激。

我在旅程進度的安排上完全跟著自己的步調和感覺而調整。預定該離開
前的那一,天氣晴和穩定,我拖拖拉拉地捨不得走,一天又一天地延後離程,索性就待滿一個月。

讓我拖拉的原因之一應該算是無預期
遇到一些來自各地的旅人。分別有來自韓國的兩個年輕人和來自德國的一位醫護實習生,以及在當地工作或外地來的藏人和印度人。每日除了自己的翻譯和文字工作外,經常和他們不期而遇。路邊小店一坐,喝個拉茶或咖啡,一份小西點麵包或蛋糕,就是輕鬆愉快的時光。有時候,乾脆一同吃頓飯,然後,瀟灑揮別

我和來自德國的金髮高個女孩Eva就是在我經常造訪的一個小網咖認識的。她說她來此主要是在一家德國人經營的醫院做實習,工作時間很有彈性,放假的時候就儘量安排一些小小遊覽行程。
我們很快因為語言相通而變成好友。有一回我和她一起參加搭乘小巴士的一日遊,拜訪附近一些特殊的地理景觀,徜徉在森林、山谷、巨石和瀑布的
景中,還參觀了幾座印度教和耆那教的神廟。這樣的走訪總是匆匆一瞥,不能太深入,只能帶走一些浮淺的印象。

當天的巴士一日遊最大的收穫之一還包括認識兩名友善親切的印度人。這兩個就讀於馬杜賴Madurai)海軍官校的學生趁日放假來此地小旅行。大家因為交談愉快,感覺十分投緣,便相約下去他們就學的馬杜賴著名古城。後來這個隨口的約定竟然真的實現了,因為馬杜賴剛好就位在我下個目的地的中繼點上

於是,行旅中不時浮現的累世時空感,一再地堆高重疊。每個相遇的當下顯得如此純粹永恆。靈魂感覺無比輕盈,身體因
舟車奔波而有的勞頓根本不成問題。

在這樣由藏人文化、印度文化再加上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的穿梭點綴所交織成的特殊時空,一切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追尋——生命的意義與解答——都懸浮未定形成旅途中最美的風景。


2015/11/29 
印度蔻黛卡娜森林避暑雜記 之二」刊登於更生日報專刊「四方文學」
http://www.ksnews.com.tw/newsdetail_ex.php?n_id=0000855457&level2_id=11   


之三 

戀戀山光,依依湖景

差點忘記來蔻黛卡娜的真正目的是為了躲開雨季和避暑的。

山中的氣候早晚溫差頗大,剛到的頭幾天,晚上一條毛毯竟不夠禦寒,後來和教會又多要了一條,終於能夠安眠不發抖。

觀光地區白天的噪音主要來自各類運輸工具,特別是大型的遊覽巴士或小型客車。雖然不至於絡繹不絕,但完全沉寂下來,也是晚上十點以後了。這時,心靜了下來,開始得見一些不知名的蟲鳴的夢語和空曠夜空星子們的喃喃眨眼就這樣,房間外的走廊就是我盡情伸展和靜坐片刻的地方,然後滿足地回房就寢。

平日工作之餘的消遣,最經濟實惠的就是以雙腳探索腳程允許的近處風光。這裡最不缺乏的就是秀麗的湖光山色沿著蔻黛湖畔走上一圈是比散步稍微進階一點的選擇。照我邊走邊發掘美景取鏡按快門的速度,總會耗去大半個下午

記得某個午後,忽然下起大雨,雨傘沒撐多久,半個人也幾乎濕了。雨水逗點般地敲奏湖面,大大小小的漣漪交織成一幅舞感十足的畫面。兩匹供觀光客坐騎賞景的白馬,一左一右對立著。牠們的雙眼被蒙上眼罩,馬鞍上有防雨的塑膠套,而牠們正在路邊淋著雨,沒有任何遮攔兩束白而密的鬃尾偶爾有一擺沒一擺的,後蹄不時在地面水灘上輪替跺著無聲的控訴。比牠們幸運一些的,可能是蜷縮依偎在石椅下躲雨的兩隻狗。

有時,我會在傍晚時
去走一趟 步道coaker’s walk path,眺望壯麗的巒在淡淡的雲霞暈染下如何變得秀美起來,同時也觀察雲層如何在光影的攪弄下呈現魔幻又詩意的千姿百態視線有時不經意地順著一條依稀可見的山徑,通更高更遠的深境,卻倏忽消失虛無縹緲或蘢蔥蒼鬱之中,不復可尋。再一轉瞬,目光躍登某座山頭,只見一整排樹盤踞其上,像一條綠色,在霞雲繚繞下舞動了起來

放眼巡迴,只見山區四處都有開墾過的痕跡,東一叢西一簇的村莊屋舍好像皮癬似地蔓延開來,這個觀光避暑勝地的蓬勃發展是否已經漸漸失控了呢?這是我內心的思忖,也是我深深的疑惑與顧慮

有一回,路上遇見一小群男女學童,看見我拿著相機,很自然地排列成頑皮的陣式讓我拍攝,每一個都滿面笑容,然後大聲道謝高興地蹦跳離去,留下一派天真無邪和不計代價的美好身影

旅行中的平常生活還該留下一些什麼記錄呢日子一天一天地過,直到這兒的一切都開始變得家常,直到那些賣花串的販子開始知道頭上不掛花串的我,不時也要跟他們買個一兩串開得正香的茉莉。我會將它們放在窗櫺上或邊,睜開眼看見的美,閉上眼聞著的香,無論白日或黑夜都沐浴在清香的幸福

而明天,明天肯定會是個光燦燦的好日子,適合背起行囊再度出發前往下一個充滿未知的地方。


2015/12/13 印度蔻黛卡娜森林避暑雜記 之三」刊登於更生日報專刊「四方文學」
http://www.ksnews.com.tw/newsdetail_ex.php?n_id=0000861821&level2_id=119











2010年在印度蔻黛卡娜旅遊的完整相本

自動播放請啟動舊版連結:
http://classic-album.udn.com/daidihu/282509

單一觀看模式請連結:
http://album.udn.com/daidihu/282509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idihu&aid=37803788

 回應文章

賈媽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會好的 !!
2016/01/02 23:10

會越來越好的 !!!

愛你喲!

d.d. (daidihu) 於 2016-01-04 16:07 回覆:

親愛的,妳看看我,從說要找時間去高雄找,一直到現在都回到紐西蘭了,我才警覺時間早已匆匆流逝....連上次想好好安慰,也都只能化為無聲的祝福,默默傳送。這會兒,反倒是要來給我打氣加油...哎,請原諒我的散漫啊!!!

是的,會好的,慢慢會好的。請給我最完善的CPR吧!!!大笑愛你喲!好感動

d.d. (daidihu) 於 2016-01-04 18:17 回覆:
更正,不是「警覺」,是「驚覺」。

Sir Norton 黑幫哪裡黑?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12/14 14:42
經過五年的醖醸發酵,力就了這段旅居見聞的記趣;只有個把月的徜徉履戡於定點範疇,才能使心神體魄吸呼融入。這篇的珠璣明媢供讀者摭拾,證明好酒沉甕底!
d.d. (daidihu) 於 2015-12-14 15:03 回覆:
真的感覺離開聯網好久,但是老友們卻沒有相忘,這段留言和鼓勵,讓我感動之外還有滿滿的感激。

生活中的雜務和氣候的影響,讓我整個夏季陷入癱瘓,漸離原有的創作步調和軌跡,之三部分寫完是7/31日,其實深深覺得遇上了瓶頸,有種無法超越的無力感,需要充電和沉澱,因此就此擱筆(或封筆)至今。

最近開始了年末的靈氣自療,能量在慢慢恢復和平衡之中。謝謝您,這鼓勵和讚美有如沙漠的一場及時甘霖。希望您這一向也安好如意哦
~~~
好感動

異色-自古文人多寂寞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12/14 14:01
很惦記妳,希望您一切都好!!!
d.d. (daidihu) 於 2015-12-14 14:27 回覆:
謝謝異色好友,看見妳說“想念黑月”連過去妳那兒找新文,結果沒有,呵呵,的確,歲末之際,總是特別想念老朋友。最起碼偶爾發表點什麼,當作報個平安也好。畢竟,部落格的互動和形式已經被其他的社群漸漸取代了。我現在也愈來愈懶,覺得要發表一篇文章很費力,連打字都嫌多事啊....這是年歲增加視力減退的更年現象之一啊!!!尷尬

祝福異色好友身心愉快萬事如意....愛你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