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2/04/28 00:04:14瀏覽1219|回應15|推薦115 | |
蓮生活佛墨寶—悟 一開始,先請諸位看一則蓮生活佛註解的禪宗公案: 笑話一則: 在一次畫展中,有一位男士正出神的看一幅畫,一動也不動。 畫的主題是一位裸女,栩栩如生,只在胸部畫了兩片樹葉,而下部同樣畫了一片樹葉。畫的主題是「夏」。 男的太太走了過來問: 「你在這裡呆呆站立這麼久幹什麼?」 男士回答: 「我在等候秋天的降臨!」 (盧師尊提示,這種等待是落空的,怎麼等也等不到,不要小看這一則笑話,裡面有禪機,這禪機是怎麼等也等不到,如果你能悟入,那就不得了了。) 又: 一名和尚和一名婦人同船共渡。 起先和尚看了婦人一眼,婦人說:「有什麼好看,你是色狼啊!」 和尚一聽,把頭轉向一邊,根本不看她,婦人仍然有話說: 「你這是侮辱人,藐視人的和尚。」 和尚一聽,趕緊雙眼一閉,索性閉起眼睛。 婦人說: 「如今閉起眼睛,正在想入非非哪!」 (盧師尊提示,這是一則很有禪機的笑話,諸位不覺得嗎?和尚怎麼做,都是錯,做了錯,不做也錯。禪宗有一句話,出口皆錯,如今,只有這一名婦人坐船,才沒有錯,或者是,一條空蕩蕩的船,才沒有錯。我寫到這裡,差一點把第一義締,拉了出來。) ● 潭州,靈泉和尚。 僧人問: 「如何是僧人活計?」 靈泉和尚答: 「一物也無。」 僧人問: 「不知日常使用何物?」 靈泉和尚便「大喝」。 僧人問: 「金沙天灘上馬郎婦(*1),意旨如何?」 靈泉和尚答: 「上東門外人無數。」 僧人說: 「會時如何?」 靈泉和尚答: 「天津橋上往來多。」 (盧師尊提示,靈泉和尚的答話,令人非常驚奇,這一物也無,正是第一聖締也。我,盧師尊也自知,一物也無。寫作是活計、畫畫是活計、修法是活計、運動是活計、弘法是活計。但,在第一義中,一物也無。一物也無,已是悟了也。) 我說: 「怎麼等也等不到,正是一物也無。」 至於: 人無數。 往來多。 (這是「有」的境界,諸位且看,這人無數,往來多,豈不是也一樣一物也無呢?在第一義中,是無生的,人無數,往來多,也一樣是幻生幻受。) 空性無生之正理。 眾生不解放漂沒。 蓮生演化第一義。 百則公案出迷惑。 ****************************************************************************
蓮生活佛畫作—走向光明 本篇禪文,慈悲的活佛借兩則笑話點出人生的真相,不管自己對未來有多少期許,多少希望,到頭來是一物也無,一場夢幻而已!然而,知道夢幻,知道幻中做幻事,卻不迷於幻,能夠離諸幻事,才是為人應有之態度,人生價值所在。 相信很多人都有看畫的經驗,文中這位男士看畫看得出神,心裡果然胡思亂想,夢想秋天的來臨,那麼他就可以看到全裸的女郎了。我們一般人很難去控制自己的六識,大都隨外境起意念,時時造業而不自知,其實自己知道那是怎麼等也等不到的。盧師尊提示,如果能夠由此悟入,那就不得了了。第二則笑話和尚倒楣碰到挑剔的婦人,無論和尚如何做都是錯。盧師尊提示,如今,只有這一名婦人坐船,才沒有錯,或者是,一條空蕩蕩的船,才沒有錯。盧師尊指出,祂差一點就把第一義締拉了出來,這第一義締又是什麼呢? 潭州,靈泉和尚。僧人問:「如何是僧人活計?僧人日常生活做什麼呢?」靈泉和尚答:「一物也無。什麼也沒做。」僧人問:「不知日常使用何物?」靈泉和尚便「大喝」。僧人又問:「金沙天灘上馬郎婦,意旨如何?」馬郎婦的顯現,有何意旨?靈泉和尚回答:「上東門外人無數,追求者眾多啊!」僧人說:「會時如何?」靈泉和尚回答:「天津橋上往來多。」真是胡笳曲子樓頭唱。白雪琵琶月下彈。音律幾多人共聽。靜看花影在闌干。來往人多,卻也是一時之幻化而已。 對於僧人之活計,活佛提示,靈泉和尚的答話,令人非常驚奇,這一物也無,正是第一聖締也。活佛解釋,平常自己做很多活計,如寫作、畫畫、修法、運動、弘法…,無一不是,然而在第一義締之下,仍然是一物也無的,為什麼呢?盧師尊說:「怎麼等也等不到,正是一物也無。」也就是一切皆沒有得,一切也沒有失。即使是上東門外人無數,天津橋上往來多,也只是一時現象,也只是人生的過客,一切終將船過了無痕。《涅槃經》中有一偈:「一切諸世間,生者皆歸死,壽命雖無量,要之必有盡。夫盛者必衰,合會者別離,壯年久不停,盛色病所侵。眾苦輪無際,流轉無休息,三界皆無常,諸有無有樂。」在這個偈中,說明「無常」,也說明「得失」。這是:人有生死。物有成敗。時至命盡。不能避焉。財富不能永遠的「得」,縱令得之,也是暫時,日後必再失散。官位不能永遠的「得」,縱令得之,也是暫時,日後必會退下。 諸位是否深思過無常的深意?此深意正是無得亦無失。如何比喻無常呢?它如「風」、如「雲」,風與雲,不知所來,不知所去,去來於不用意之間。而人的來此世間,有時像風,有時像雲,有時像花,有時像火。世間的一切,全是幻化的,全是「無常」的,全是「生住異滅」的,一般人卻執著「得失」而生妄心,而妄境又時時薰妄心,常在「得失」中生出憂苦,真性完全遮蔽,終日為環境所轉。 一般人因「得失」為環境所轉。因「得失」而迷惑而造業,因造業而受苦,永無休止。若有所悟,知世間一切是幻相,可以離相,也就無執著取捨,變成了「無得」、「無失」。 真心含光。 外塵不入。 這才是「無得無失」的真空無相的大智慧。能體會「無得無失」是真正是大的福份,是無量無邊之福。所以,有所得即是「無所得」。真正的得,是「無所得」。 你,還在等待有所得嗎? --------------------------------------- (*1) 馬郎婦傳說,始於唐憲宗時代。傳說中,觀音化作美女,於陝西一帶引人向佛,追求者眾,觀音陸續要追求者背誦《普門品》、《金剛經》、《法華經》七卷,最後,唯馬姓少年能背誦,遂允下嫁,然而,下嫁當日卻死了,郎傷心葬之。後來得一梵僧指點,才知是觀音顯化度人,開棺驗之,屍體已不知去向,唯一副閃亮的金鎖,當下才恍然大悟。 (註) 音樂為「圓」。影片為「自然、星空之美」。 蓮生活佛畫作—不可說之說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