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0/12/25 07:57:15瀏覽1626|回應13|推薦101 | |
蓮生活佛畫作—三乘佛法之喻
蓮生活佛畫作—舞浪 一開始,先請諸位看一則蓮生活佛註解的禪宗公案: 「善見天」是什麼? 答: 十方世界, 妙見圓澄 ; 恆見佛性, 彰顯果位。 這裡先說一則公案: 秦時,跋陀禪師問生法師: 「你講何經論?」 生法師答:「大般若經。」 禪師問: 「什麼才是色空的要義?」 生法師答: 「眾微聚曰色,眾微無自性曰空。」 禪師問: 「眾微未聚,喚作什麼?」 生法師惘然答不出來。 現在我問大家: 「眾微未聚,喚作什麼?」 大家會嗎? ● 這時,跋陀禪師拈起「如意」問: 「還見嗎?」 生法師答: 「見。」 禪師又問:「見個什麼?」 生法師答:「見禪師手中如意。」 禪師將如意擲於地問: 「見否?」 生法師答:「見。」 禪師問:「見個什麼?」 生法師答: 「見禪師手中如意墮地。」 禪師斥責生法師: 「我看你的見解,未出常流一輩,何得名喧宇宙,享這大名。」 禪師拂衣而去。 ● 這第二則的「如意」問答。 生法師答的是「常流」。 如何是「聖流」呢? 我在這裡請大家回答。 重點提示: 請往「因」字上想。 勿往「果」字上想。 如此一來,你的見,是恆見,如果悟此,必入五不還天的「善見天」。 ● 我在五不還天的「善見天」,逢到弟子「蓮花傳正」。 我問: 「你何在此?」 答: 「恆見。」 我問: 「恆見什麼?」 答: 「本來面目。」 「清楚嗎?」 「明白。」 「如何是真個明白?」 答: 「隨有。」 「蓮花傳正」修四禪八定,已得無漏智,得到了正受力,見證了佛性,所以生在「五淨居天」的「善見天」。 我現在問大家,你能「恆見」嗎? 「恆見什麼?」 **************************************************************************** 本篇公案,是在探討佛性之「恆見」,至四禪「五淨居天」第三天的「善見天」,已經能夠十方世界,妙見圓澄 ; 恆見佛性,彰顯果位了。 秦時,跋陀禪師問生法師:「你講何經論?」生法師回答:「大般若經。」禪師再問:「什麼才是色空的要義呢?」生法師回答:「眾微聚曰色,眾微無自性曰空。」這裡「眾微」就是《金剛經》裡,佛陀所說的「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也就是說宇宙是由微塵聚集而成的,這包括了宇宙星塵、人類、動物、植物等等均是,這些均是「色」。至於什麼是「空」呢?生法師答:「眾微無自性曰空。」亦即微塵本身是沒有(空)的,是由不同東西組合而成的。如果從物理及化學角度來看,一切物質都是由化學元素所組成的,化學元素由分子、原子再往下推至原子核、電子及中子所組成的。再往下就是基本粒子,像是夸克(Quark)、輕子(Lepton)、規範玻色子(Boson)和希格斯(Higgs)粒子等等,這些粒子具有類似粒子又類似波的性質,已經不是具體的物質了,而是能量方式存在著。個別微塵必須組合成物質才是「色」(如水是由氧與氫所組合而成),未組合之前,無有自性,是不能稱為「色」的。那麼,禪師緊追著問:「既然如此,眾微未聚,喚作什麼呢?」生法師惘然答不出來。是呀,眾微未聚是什麼?有人說是涵蓋乾坤,不才倒覺得「老子」對所謂惚恍之描述很合適,《老子》第十四章對惚恍是如此說的:「無狀之狀,無物之相」,也就是「混混沌沌,恍恍惚惚」了。 此時,跋陀禪師拈起「如意」問:「還見嗎?」生法師答:「見,看見禪師手中如意。」於是禪師將如意擲於地,問曰:「見否?」生法師答:「見禪師手中如意墮地。」禪師斥責生法師曰:「你的見解,未出常流一輩,何得名喧宇宙,享這大名?」意即生法師的見解不出一般人之見解,都著了相,隋著禪師手中的東西在轉。難道不知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還名氣這麼大?這真是冤枉!因而拂衣而去。既然生法師所答為「常流」,那如何是「聖流」呢?活佛的提示是要從「因」上去想,不能從「果」上去想。如何是「因」呢?如何不著相呢? 大家知道,學佛要對「空有不二(色空不二)」的理論認識清楚,而且要去體會。自己從這當中,才能夠開悟。物質的現象,完全從「空」裡面所產生出來的。但是沒有這個物質的現象,也沒有辦法顯出它的「空」性。譬如,在《佛說阿彌陀經》裡面有七寶行樹、有功德水、有蓮花、有金沙鋪地、有樓閣。還有,根據蓮生活佛所說,你想要什麼,它會出現什麼。如果你想要吃台灣料理-香菇肉羹,「咚」它就會出現。你看了,覺得食慾好。吃完了,就沒有了。這個就是化生,會產生出來的。 但是從哪裡來呢?從空中來。是「有」嗎?是「有」,有香菇肉羹。是「空」嗎?它確實是「空」,因為它從虛空中化生。 所以說有西方極樂世界嗎?是「有」。是「空」嗎?是化生,是這樣子的一個世界。反觀裟婆世界,不是也是如此?任何物質,想念它就來,用玩了,就沒有了,包括自己也是,由空中生有,等不能使用了,又回歸沒有了。所以,行者要認清色空一如,不著相也不離相,知道了這個道理,才能妙用圓融。世間法不離事理,所謂事因理成,理因事顯。無理不能成事,無事不能顯理,所以要理事圓融。也能事事不住著。所以《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要著在上面,妙用真心才能時時現前。所以,我們要時時刻刻無住,要磨練這個無住的真心。 話說回來,知道了「聖流」之後,那麼就知道自己是誰了。佛的法身如如,顯於外則有相跟用之分,相跟用是用來行使佛事的。見「如意」拈起與墮地,是誰見?如此,真相大白了。 透過修習四禪八定,至靈妙一心,得無漏智,在「三昧」中可見佛性,而且一見永見,一得永得。活佛於此「善見天」,逢到弟子「蓮花傳正」,正是修習四禪八定成就,見證了自己佛性。 你能恆見自己的佛性嗎? ---------------------------------------- (註) 本文其實也是禪定境界。可見境界越高,所體悟了解的也越多,離世俗習氣亦越遠。禪,正眼法藏,涅槃妙心,果然是難理難解啊!不過,對於理事圓融方面,《楞嚴經》是如此說:「理屬頓悟,乘悟並消;事須漸除,因次第盡。」事上雖不得悟境,吾等還是先從理上著手吧!祝福大家皆得理事圓融,阿彌陀佛。 蓮生活佛畫作—山中傳奇 |
|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