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0/08/31 00:48:33瀏覽1098|回應7|推薦115 | |
蓮生活佛畫作--瀑布與香雲
蓮生活佛畫作--天空的偶然
一開始,先請諸位看一則蓮生活佛註解的禪宗公案: 六祖「慧能禪師」旁出的法嗣,有位天竺人(印度人) ,稱為西域「崛多三藏」,這位崛多三藏在六祖門下得到了開悟。 崛多三藏遊歷五臺山,見一僧人結庵靜坐。 崛多問僧: 「孤坐為何?」 僧答: 「靜觀。」 崛多又問: 「觀者何人?靜者何物?」 僧人一聽,一時默然,僧人稽首,問: 「請問道理?」 崛多說: 「你何不自觀自靜。」 僧人茫茫然,不知如何是「自觀自靜」? 崛多問: 「你是誰的門人?」 僧人答:「神秀禪師。」 崛多說: 「我的師父是六祖慧能,你何不速往曹溪,到了曹溪六祖處,求取真要。」 後來僧人果然去參六祖,得到六祖的教誨,真正得到開悟。 ● 我曾如此說: 「靜坐是佛法,佛法非靜坐。」 這道理很簡單,佛法廣大,並非只有靜坐而已,靜坐並非佛法的全部啊! 一般人以為只有靜坐才是佛法,這是大錯特錯的事。 自觀—向內尋。 自靜—自心即佛。 修行人,不論在行、住、坐、臥、立之中,全是「自觀自靜」的,豈是只有「空坐」而已。 然而,話說回來,要澄心靜慮,靜坐也是一個很好方法之一。 但,開悟的人知道: 佛性不生不滅。 佛性恆在。 佛性本自清淨。 佛性無染。 佛性無記。 所以開悟者不拘泥一切,在日常生活中,言語、靜默、法務、行走,全是佛性的流露,能悟此者才是真正的開悟者。 佛性與靜坐兩不相干。 但靜坐可澄心靜慮,確是事實。 孔夫子說: 「靜坐常思己之過!」 ● 我個人認為,修習「一念不生之禪定」,與佛性是毫不相干的。 一念不生的禪定,最高是到「四空定」,非想非非想處天。 我認為: 「自觀自靜才是。」 實證佛性者,是不離佛性的,一切玲瓏剔透,我的師父「吐登達吉上師」的臨終印證是: 「你盧勝彥,一切已玲瓏!」 這就是印證。 其實印證佛性否?親證佛性否?自觀自靜,自證自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早已自參自悟了。 我請問大家,空坐固然與道無益,但大家靜坐又為了什麼?試答之。 **************************************************************************** 本篇公案,主要談的是佛性與靜坐是不相干的。佛性是佛性,靜坐是靜坐。可能會有讀者覺得奇怪,佛性既然與靜坐無直接關係,那為什麼要靜坐呢?佛性又如何去尋找? 其實,在本文內,慈悲的活佛已點出佛性的特徵及如何「見性」了。以密宗修法次第來說,有所謂專一瑜伽(*1),離戲瑜伽,一味瑜伽及無修瑜伽。行者先從專一觀想佛菩薩及修法開始,以及離開一切的對境起修,這是密宗的生起次第,也就是佛陀所說一切在於緣起。行者從專一的觀修及心靈上離開一切相對的境界如善、惡、美、醜、愛、恨…等,直到佛菩薩確實顯現跟自己相應,就變成一味了。佛菩薩就是自己,佛菩薩的法力、功德變成自己的法力、功德。這是佛陀所說:「眾生都有佛性」的境界了,因大家都是佛。一味境界到的時候,再上一層,就是無修了。心念動處,事業成就。你只要念頭一動,就行,這個是無修瑜伽。 這個境界就是本格在「無念何無念」一文裡提到「無念」時無修亦是修,無法亦是法的境界。所以說,密宗跟禪宗至最後變成一樣,只是禪宗一步到位而密宗由生起次第至圓滿次第分四個步驟完成而已。當行者行、住、坐、臥、立均處於反觀自照,自觀自靜修行之中,如此才可能見證到佛性。 這麼說「靜坐」還不能見證到佛性,那為何還要靜坐呢?如文中所述,靜坐雖然不是佛法的全部,但靜坐可以澄心靜慮,可以脫離煩惱束縛,可以知道三界二十八界天的真相,可以得到開悟的智慧等。 靜坐是調和身心平衡的一種方法,也是一門最古老也是最科學的靈性修練的方法。一般修養靈性的人,是為了「道」而靜坐,而不是為了「健康」、「長生」、「感應」、「日理萬機」等而靜坐,藉著靜坐,把心靈的力量集中在一點,儘量使自己的肉體鬆弛,寧靜與平和,具有了聖哲的偉大靈流,歸於整個的宇宙大意識。
實修「靜坐」,可以使欲望自然減少,知足,進入大 樂境界,可以使貪欲逐漸消杳,進入淨光境界,甚至色欲的戀著也漸漸離去,進入空無、平等的境界。每一境界均各有其條件及所執引起,但卻能離開世俗煩惱,不受世俗雜念的污染及束縛,到達極致可達不分別,無喜無憂的非想非非想處天境界。只要於三界而無執於此福報、光明及不分別想,能夠不受見聞覺知、十八界(*2)的影響,便可昇起無上智慧,並且於外能觀察萬事萬物,入其最深的意境,體會「空性」,達到智得皆無,理智雙泯,離一切相,明心見性就有希望了。 開悟見性是一條漫長的路。你,仍然執著「靜坐」就可以了嗎? (*1) 瑜伽 (Yoga) ,相應的意思。 (*2) 十八界,出自《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十八界是六識、六根及六塵。眼、耳、鼻、舌、身及意是六識,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及意根是六根,而色、聲、香、味、觸、法是六塵; 對於已證悟的人來說十八界都是清淨的,所以有十八界空的說法。
蓮生活佛畫作—精進 |
|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