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冰子:快樂自己去找
2009/11/07 11:03:46瀏覽313|回應0|推薦10
快樂在哪裡? 快樂處處有,但你得自己去找,用成語來說,就是「自得其樂」。

「自得其樂」出於明朝陶宗儀的「白翎雀」,「白翎雀生於烏桓朔漢之地,雌雄和鳴,自得其樂」。 綜觀大自然,何止白翎雀,不論是水中嬉戲的鴛鴦,還是驚空飛過的雙燕,他們都是那麽快樂。貓狗也是如此,他們在家中地毯上翻爬打滾,哪知主人昨天已經失業,獨自在房,發愁將來的生計。似乎自然界中煩惱最多的就是人了。不過很多人是自尋煩惱,快樂就在身邊也不去找。見一文章說得很有趣,他說他生活中充滿了快樂。譬如他去買菜或購物,常常不要商販找零頭。 「餘下的不用找了。」大部分商販總是露出笑容,說聲謝了,有的還不好意思,給你加上一把葱。他用幾角或幾元的零頭,得到了買賣雙方的快樂。反之,你買了菜,付了錢,還要去強抓一把葱放在籃裡,引來小販的罵聲,又何苦呢? 有些人就是愛盤算,愛摳門,好像省下每分錢,可以成大富翁似的。

所以我發現去餐館吃飯,如果你付15%小費或更多些,那遠比付10%或更少,受到侍者的歡迎。在美國餐館的侍者基本工資很少,收入靠客人的小費,多花幾元錢,你也窮不了。下次去吃飯,侍者一定會笑臉相迎。這不是裝闊,這是對他們的尊重和愛護,你吃得開開心心,他爲你服務高高興興。

上面說的是生活小事情,容易「自得其樂」,可遇到失業,親人故世,遇到災難,怎麽還能快樂起來呢? 還有每天打開報紙,多少悲慘的事情在世界各地發生,許多地方炮聲隆隆,槍林彈雨,你怎麽能不爲無辜的百姓悲憤? 這得學習醫生和媒體記者的心態,這兩種職業,天天面臨死亡的發生和報導,要是他們每天爲死者或受害者悲痛哭泣,還能活得長嗎? 他們的職業已使他們「麻木」起來,這是保護自己的本能。最近我們一個朋友的母親因癌症晚期,進了「臨終醫院」,去等待死亡。想不到那醫院病房的佈置特別整潔舒暢,令人賞心悅目,那裡的醫生、護士總帶著微笑進進出出,他們儘量造出一種快樂的氛圍,讓病者快樂而尊嚴的離去。他們不是沒有悲傷的心情,而是職業的使命要他們用歡笑送每個病人進天堂。他們在無奈中「自得其樂」。

今年台灣又有一部感人催淚的好電影「不能沒有你」,和去年的「海角七號」可以比美。 它是導演戴立忍根據2003年在台北發生一件真實故事改編的,敍述一個單親爸爸爲自己的女兒有戶口,不能上學,而到處奔波,被層層官僚所拒。最後不得不採取了極端手段,他抱了七歲的女兒,走上街天橋,一邊自己用刀割腕,一邊要將女兒從天橋上扔下去。當時警方、電視,相繼趕到勸阻,電視還作了直接轉播,戴立忍正在一家飯店吃麵條,看到這個淒慘血腥場面,竟無動於衷,因爲這種事情實在太多。他沒有什麽震動,吃了麵付了帳走了。他說,許多媒體寫作的人早已「司空見慣」,「見怪不怪」了。這也是一種避免自傷的保護吧。可是當他某一天冷靜下來,想到這件慘事,他突然激動起來,要把父女的悲慘故事拍成電影,讚揚不可分割的親情,控訴沒有人性的官僚制度。

除了這種保護外,人要「自得其樂」還要有些阿Q精神,譬如遇到倒楣的事,失業、生病、離異、破産、誣告。。。。難道一個人會永遠倒楣嗎? 俗話說,「叫花子也有三天皇帝的命」,倒楣是一時的,人生道路起起伏伏,一波三折是常有的事。「船到橋頭自會直」,沒有過不了的關,爬不過的山。我自己一生坎坷不平,可我總是樂觀看待。台灣天主教樞機主教單國璽三年多以前得了小細胞肺腺癌,醫生說已第四期,最多活三、四個月,可他活到今天,還到處講道做報告,創造了生命的奇迹。他覺得能將自己抗癌的精神講給大家聽,是無窮的快樂。樂此不疲,這是一種何等偉大的「自取其樂」!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wacan&aid=3422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