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玄奘大師的故事(06)
2010/11/30 23:00:55瀏覽436|回應0|推薦3

玄奘大師的故事(06)
接續自
http://blog.udn.com/curtisyen74/4652291

71.
那爛陀寺

奘師在菩提場停留近十天,聖蹟已一一禮拜過。第十天時,那爛陀寺派了四位大德前來迎接他。隔天就到達里迦村。這是目犍連尊者的故里,中有二塔:一是阿育王所建,一是尊者圓寂地,舍利安奉於中。奘師在塔寺暫歇時,即有二百多名僧眾和一千多名信眾,手持香花、幢幡、寶蓋前來迎請,讚歎圍繞,一直送到那爛陀寺為止。此時寺裡已集合了寺眾在門前等候歡迎,互相引見後,相隨入寺。寺方特別預先安置了一個床座,請奘師昇座。大眾就座後,維那就擊犍椎,宣告奘師住寺。

72.
膝行拜師

接著選出二十位善解經律,威儀整齊的中年僧徒陪同奘師參見正法藏,也就是寺主戒賢論師。在那爛陀寺最為人尊敬的就是戒賢法師,大眾由於尊重,不敢直稱其名,但號為正法藏。奘師當然也是仰慕很久了,能夠有緣晉見,百感交集,他依照印度拜見老師的大禮,膝行肘步、鳴足頂禮、問候讚歎,遵行弟子禮節完畢,戒賢論師令人廣設床座,讓奘師及眾僧就座。

隨即問奘師從哪裡來的?奘師合掌恭敬回答:「從大唐國來依止師父學瑜伽論。」沒想到戒賢論師聽了之後,熱淚盈眶,把弟子覺賢叫來,他是論師俗家的姪子,也已七十多歲,博通經論,擅於詞令,吩咐他說:「你可以當著大家,略說我三年前患病的經過。」覺賢聽了也忍不住熱淚盈眶。邊擦眼淚邊述說這段希有的因緣:

「正法藏原來患風濕病,每當發作時,手腳關節像火燒刀割一樣的痛苦,時好時發,拖了二十多年。三年前病情加重,痛苦到已經不能忍受。因此對人生感到厭倦,企圖絕食自殺。

沒想到當夜就在夢中見到三位天人,一個黃金色,一個琉璃色,一個白銀色,端正莊嚴,雍穆非凡。金色人說:『你想捨棄這個色身嗎?經上只有說身是苦本,卻沒有教人自絕。你在過去世中曾經當過國王,使人民遭受許多痛苦,所以才會招感這樣的苦報。現在你應該省察宿世的罪業,至心懺悔,甘心忍受,廣宣經論,罪業自然消滅。如果只是厭世自殺,苦報還是不會了結。』正法藏聽了,至誠禮拜。

金色人指著琉璃色的人說:『你知道嗎?這位是觀世音菩薩。』又指著銀白色的人說:『這位是彌勒菩薩。』正法藏馬上頂禮彌勒菩薩說:『戒賢常想投生到菩薩旁邊,不知能不能達成這個願望?』彌勒菩薩回答:『假如你能弘揚佛法,就能在後世達到這個願望。』金色人又自我介紹:『我是文殊師利菩薩,因見你不是為利益眾生而捨身作無謂的犧牲,特地來勸你。現在應該聽我的話,弘揚正法,將瑜伽論等普及到沒有聽過的地方,你的病自然會慢慢的好起來。三年後將有一位大唐僧人,因愛樂大法,前來拜你為師,你可以安心在這裡等著教他。』正法藏再次頂禮,感激允諾,說完抬頭,三個人已經不見了。醒來才知道是一場夢。從此以後,正法藏的病就慢慢好起來了,乃至痊癒。」

在座僧眾聽後,一致歎為希有,奘師更是悲喜交加,趕忙再度頂禮說:「果真如此,弟子當盡最大的努力學習,請慈悲攝受教誨。」

這時戒師又問奘師在途幾年,答告三年,正與夢相符。

73.
供養豐盛

奘師被安住在覺賢大師的房間第四重閣,先接受為期七天的供養,然後才被安置到護法菩薩北面的上房裡,每日供養更是豐盛:日給瞻步羅果一百二十枚,檳榔子二十顆,豆蔻二十顆,龍腦香一兩,供「大人米」一升(其半大於烏豆,味美香鮮,非餘米所能及,惟摩揭陀國產此,獨供國王及多聞大德使用,故名大人米)。又月給油三升,酥乳等均隨日取足。又派淨信居士一人、婆羅門一人以供差遣,奘師本人則免除一切僧務,出門還有輿乘代步。像這樣的優遇,在那爛陀寺主客僧一萬人中,連奘師一共也只有十人而已。

74.
那爛陀史

那爛陀寺,若譯成華文為施無厭寺,在古時是全印度最大的寺院,也是最高學府,人才及學風,都可說空前絕後。相傳此伽藍之南,在菴摩羅園中有一龍池,龍名叫做那爛陀,因此以之為名。也有一說是如來往昔行菩薩道時,曾是大國王,在此建都,憐愍孤窮,常行惠捨,物念其恩,故號為施無厭。

寺址本是菴摩羅長者的花園,後由五百商人以十億金錢買下供佛。佛曾在此說法三月,五百商人聽後都證了聖果。佛陀涅槃後,國王鑠迦羅阿迭多因懷念佛陀,特別建造了這座寺院。

後來其子佛陀鞠多王繼位,又在寺南另造一座寺院。孫怛他揭多王接掌後,又在寺東擴建。至曾孫婆羅阿迭多即位,更在他父王擴建的殿宇以東,大興土木,另築寺院。落成當天看到有聖僧遠從大唐來應供,心生歡喜,便捨位出家。他的兒子伐闍羅王繼位後,於新建梵剎北邊再建寺院。後來中印度有一個國王又在寺邊加蓋一座寺院。

前後總共六個國王,各自營造六座寺院林立在一起,氣勢非凡。後來將六寺合而為一,並增建一座巍峨堂皇的山門,中分八院,庭院仍各自獨立。圍牆內寶台星列,瓊樓玉宇,非常壯觀。各院的僧房都是四重,雕樑畫棟,在印度千萬寺院中,壯麗宏偉堪稱第一。

寺內僧眾,常有萬人,不但修學大乘法門及十八部,就連外道典籍的吠陀、因明、聲明、醫方、術數等也都在研究的範圍。全盤深解經論二十部的,在千人以上;三十部的有五百多人;五十部的比較少;連奘師在內才有十人。之中,只有戒賢法師一人窮覽一切,年高德劭,是大眾的宗匠,學習的榜樣。寺內講學風氣很盛,每天都有一百多處講座,學僧都潛心聽講,愛惜光陰。也因寺內全是高德逸行的僧侶,每個人都能嚴守佛門清規,建寺以來七百年間,還沒有一個人犯過戒!因此那爛陀寺自建寺以來就聲名遠播,連國王都非常敬重,每年封給寺院非常豐富的賞賜,使學僧們可以不必托缽求供,專心辦道,成就藝業。

那爛陀寺道風的高峻,學術氣氛的濃厚,使得寺中僧眾更孜孜不倦,不敢懈怠。各國學人無不希望能夠前來參訪。妄想竊取高名的,更想盡辦法一登「龍門」,一旦能留下來,立刻身價百倍。但是要登堂卻必須經過山門接待的嚴格論辯口試,有十之八九的人在這一關就被淘汰了。通過的人,接著還要經過第二關論難考驗,能正式登堂入室的,就寥寥無幾了。因此建寺以來,人才輩出,都是一時之選,人中的佼佼者。

75.
入王舍城

奘師在那爛陀寺安住下後,一日赴王舍城觀禮聖蹟。

王舍城是佛教的發祥地,佛陀成道後住在這裡的時間最多,經上常見的耆闍崛山(靈鷲山),就在城的東北不遠。王舍城有新舊二城,舊城名矩奢羯補羅,義譯上茅,因其地盛產上好香茅得名,居摩揭陀國中心,歷代君王大多在這裡建都。宮城北門外一塔是提婆達多放醉象企圖殺害佛陀的地方。伏醉象塔北邊是舍利弗聞馬勝比丘說法證果處。證果塔不遠是室利鞠多外道以火坑、毒飯企圖加害佛陀的地方。

76.
禮靈鷺山

從王舍城東北走十四、五里,可達靈鷲山,此山與群山環連,北嶺隆突而起,形如鷲鳥,故名靈鷲山。佛陀行化五十多年,大部分時間都在這座靈山,曾在此說法華經,大般若等無量眾經。玄奘大師到此,不免憑吊聖蹟,緬懷世尊當時的說法盛況。唏噓感嘆世事無常,今說法台猶在,而盛會難再啊!

山頂有一精舍,是佛陀從前的居處,現在供奉的佛像大小如生前。精舍東邊有佛陀經行過的一方長石,旁有一塊巨石高一丈餘,周圍長三十多步,是提婆達多當時用來丟擊佛陀的。

南邊的塔則是講法華經的地方,此外還有佛陀入定室、魔王恐嚇阿難尊者處。精舍旁也有很多石室,有許多大阿羅漢在這裡入定。此外還有畢缽羅石室,及其後壁洞穴阿素洛宮,附近還有比丘自刺證果處,比丘投崖證果塔。出山城北門一里多的地方到迦蘭陀竹園,是佛陀制訂戒律的地方。

東邊有一塔是阿闍世王所建,如來涅槃後,八王均分舍利,阿闍世王就將迎回的一份供奉在這個塔內。後來阿育王發願廣造寶塔,曾經開塔請出舍利,只留下一些,至今仍常放光明。

77.
石窟結集

從竹園向西南行五、六里,山側一片大竹林中,更有一大石室,據說佛陀涅槃後,大迦葉尊者就是在此石窟中,與九百九十九位大阿羅漢,結集三藏經典。石室前的故基是阿育王為結集的大羅漢所建庭宇的遺址。

當結集時,有無量聖眾集於此,迦葉尊者宣告大眾說:「凡自知具三明六通,能總持如來一切法無錯者,可留在此;餘請各隨所安。」結果共選出九百九十九人。此時,阿難尊者尚在有學地,於是迦葉對他說:「你漏盡通未得,不宜參加盛會。」阿難聽了無話可說,慚愧退出。經一夜勤苦修斷三界,得無學地(阿羅漢果)後,再去叩門。

迦葉問他漏已盡否?他說已盡。迦葉又對他說:「既已漏盡,又何勞開門,應隨意可入。」阿難乃運用神通從鎖孔中入窟,頂禮迦葉之足。迦葉執阿難手,對他說:「我是要你除斷諸漏,立證聖果,所以才驅逐你出窟的啊!幸勿見恨!」阿難說:「若是懷恨,又豈名漏盡呢?」於是禮謝而坐。

結集三藏是由多聞第一,總持諸法的阿難尊者昇座為眾誦素呾纜藏(經藏),眾聖隨口記錄。又由優波離尊者誦毗奈耶藏(律藏),由迦葉尊者自誦阿毘達磨藏迦葉(論藏),三月安居,結集三藏,流傳後世。後世稱此為上座部結集。

又此向西行二十里有阿育王所建一塔,為昔日大眾部共集之處。此為未斷漏盡,被大迦葉拒於大石窟外的一些弟子們所另行結集的地方。他們自行在此結集五藏,於經、律、論之外又增加了雜集藏和禁咒藏。因為他們的集結是凡聖同會,所以後來的人稱之為大眾部結集,以別於上座部。從此佛法便產生部派之爭,至今猶然。

玄奘大師經兩結集處,再向東北行三、四里,到新王舍城。在頻婆娑羅王以前,原本都是建都上茅城,但因居家稠密,常發生火災,一家失火,四鄰遭殃,防不勝防。城裡的居民,有很多因為這樣而傾家蕩產,流離失所。

頻婆娑羅王自責,便下令嚴防火災,凡不慎失火的人,將被放逐寒林。豈料不久王宮忽然失火,頻婆娑羅王為彰國法,便將自己放逐寒林,命太子統攝國事。敵國吠舍釐王得知頻婆娑羅王被放逐於寒林後,以為是報仇的好機會,便想率精兵攻襲。頻婆娑羅王因此下令築此新城,官吏平民並跟著遷往新城。

因國王先建房舍住在這裡,才命名為王舍城。太子阿闍世王繼位,亦建都在此。到了阿育王時才遷都波吒釐城,並將王舍城布施給婆羅門。所以現在城中只有一千多戶婆羅門眾而已。

78.
銅立大佛

奘師離王舍新城,經佛度羅睺羅處。

在那爛陀寺西北有一座大精舍,高三百多尺,是婆羅阿逸多王所建,莊嚴宏偉,供奉的佛像,和菩提樹那座精舍相同。精舍東北有塔,是佛陀從前說法七日的地方。西北還有過去四佛座。南邊有白石精舍,是戒日王所建,還沒有完工,但由建築圖看,應有十多丈高,落成以後,必然雄偉。再向東北二百多步處,有銅鑄佛陀立像一尊,高八十多尺,約六層重閣才能覆蓋,這是從前滿冑王建造的。

又東行數里可見一塔,此塔為佛陀初成道,走向王舍城時,頻婆娑羅王與國人百千萬眾迎見佛陀處。

79.
雁塔因緣

奘師又向東走了三十多里,到因陀羅勢羅婁訶山。東峰有寺,寺前有一塔,塔名僧娑,意譯為雁塔,亦名埋雁塔,其由來則是以下這段因緣。

據說從前這座寺裡的比丘全都修學小乘,因為佛陀曾准許吃三淨肉,所以他們執著不改。

有一次,有一位比丘開玩笑的向空中飛過的雁群說:「現在寺內正缺肉食供養,你們知道嗎?」

不料話才說完,領頭的那隻雁竟應聲由高空俯衝,墜死在比丘身前。比丘既慚愧又惶恐,遍告寺眾,聽到的人無不驚歎的說:「這雁如此有靈性,定是菩薩示現,我們何德何能,豈能吃牠的肉?」

從此,寺眾才深深的瞭解到當初佛陀設教,隨機誘導,其實是有權實的分別。只因他們愚痴,才誤認權宜的誘導為究竟的教法,執著不改,以致發生今天這樣的憾事。於是從此寺眾改依大乘教化,永斷肉食。並且為那死雁建一靈塔,埋葬其中,還題字誌念,永傳芳烈。

80.
歸寺聞法

奘師禮遍王舍城及那爛陀寺周圍的聖蹟後,回到那爛陀寺,準備修學受業。

先向戒賢論師銷假,恭請講授瑜伽師地論。正法藏親自開講,是難遭難遇的殊勝因緣,因他年老體衰,已很久沒有親自講經了。昇座時,聽講的竟然有好幾千人!講堂裡一片寂靜,大家聚精會神的聽講,沒有半點雜音,只有正法藏蒼老宏朗的聲音,不分遠近,清晰的傳到每個人的耳中。

開講不久後,室外來了一位婆羅門,忽而悲泣,忽而言笑。論師示意人員查問緣由。婆羅門拭去眼淚,恭敬進到座前,親自向正法藏回話:「我是東印度人,曾在布礫迦山觀世音菩薩像前發願求作國王,結果菩薩現身呵斥我不應該有這種想法,並告訴我今天在那爛陀寺,戒賢法師將為大唐法師講瑜伽師地論,要我前來聽講。菩薩告訴我說,以這種聞法因緣,將來就能見佛,又何必為王?如今我不僅見到大唐僧來,而法師您也真的為他登座講瑜伽師地論,和昔日菩薩的預言完全一樣,所以才如此悲喜交集。」

戒賢論師聽後,就允他入座聽講。一部瑜伽師地論共講了十五個月才講完一遍,非常詳盡仔細。奘師在那爛陀寺一住五年,共聽了瑜伽地論三遍,順正理論一遍,顯揚對法論各一遍,因明、聲明、集量等論各兩遍,中論、百論各三遍,其他如俱舍論、婆娑、六足、阿毘曇等諸論,因在參學途中已曾聽過,所以在此就只有找出疑難來解惑而已。

81.
兼讀梵書

奘師在寺,除了聽論之外,還兼學印度梵書和婆羅門書。

梵書來源已不可考,據說於每劫世界初成時,大梵天王會傳授給天人,因是梵王所說,所以稱為梵書,舊譯為毘伽羅論,音譯毘耶羯刺南,義譯聲明記論。因其內容所談論的範圍很廣,詳述宇宙間的一切現象,所以稱為梵書。

據說過去在成劫之初,梵王先說,共計有百萬頌。後來到了住劫初期,帝釋天去繁就簡,刪略為十萬頌;其後又經北印度犍馱羅國的波你尼仙人,再簡略為八千頌,就是如今天一般通行的這本。後來曾有南印度婆羅門為南印度王再精簡為二千五百頌,通行各國,盛行一時。這本書在當時,凡是博學之人,沒有不學的。

由於其中對聲韻學以及字源字體的辨正,有著獨特的論述,這使得奘師對梵文的造詣突飛猛進,和外國人交談,就像印度博學之士一樣,沒有任何困難。

82.
散花三願 (637-640年,36-39歲,伊爛拏缽伐多國)

奘師在那爛陀寺學習經論,不知不覺中一過就是五年多,此時奘師已三十六歲。在那爛陀寺修業告一段落後,奘師心想西來不易,便又繼續南遊各國。

奘師往伊爛拏缽伐多國,沿路經迦布德迦伽藍(鴿寺)。寺南二、三里處有孤山,峰巒高峻,林木青翠。其中的精舍,供奉觀世音菩薩聖像,靈應事蹟很多,常有信徒到這裡絕食祈禱,或一七日,或二七日,只要心誠意專,據說便可以看到菩薩從檀像出來,慈音慰喻,滿其所願。

後來因為來求願的人太多,恐怕污損了聖像,於是便在佛像周圍七步外豎起欄干,來禮拜的人只許在欄外,不准靠近聖像。就算要供養菩薩鮮花,也只能遙遙擲散,如果幸運的,花飄落在菩薩手臂上,那就是吉祥如願的佳兆。奘師聽說之後,也想前去試試看。他買了各種名花編串為鬘,捧到聖像前,至誠禮拜,發了三個願:

一、學成後若能平安歸國,希望花落尊手。

二、所修福慧,願生兜率天宮,親事彌勒菩薩,若能如願,願花貫掛聖像雙臂。

三、聖教稱眾生界中,有一分沒有佛性的,玄奘現在自疑,不知是否?如果我有佛性,可修行成佛,願花能掛在菩薩頭上。

拜願後,奘師將花遠遠擲向菩薩,結果盡如所願,心中歡喜萬分。一旁同禮及守精舍的人,見到大師得了這前所未見的祥瑞,都一齊向奘師頂禮慶賀說:

「將來法師若成佛,請不要忘記今天的因緣,先來度我們。」

83.
食果變形

奘師沿恆河南岸東行三百餘里,至中印度境之瞻波國。其寺十所,僧二百餘人,均習小乘教。傳說在劫初之時,人多穴居,後來有天女下降人間,於恆河中戲水,因水靈觸身,而生四子。現在的王城,就是其中一子的宮廷所在。國境南部有一個大森林區,連綿二百多里。

相傳在佛陀降生以前,曾有一位牧牛人,每天放牧數百頭牛於此林中,任牠們自由吃草。其中一頭牛時常離開牛群,直到日落時才歸隊。牧牛人覺得很奇怪,因為每次牠回來時,毛色總顯得特別光潤,吼聲也分外宏亮。於是便暗中跟隨,隨牛來到一個石洞口。

他跟進後,大約走了四、五里,忽然眼前一亮,只見洞內別有天地,猶如仙境。此時牛在一處樹下吃草,草色柔潤,也是人間所沒有的。牧牛人見樹上果實赤黃如金,又香又大,便乘牛吃草時,偷偷摘下一顆。雖然很喜歡,但因為害怕,也不敢吃,就把它放在懷裡。

不久牛吃飽了,他就跟著牠準備離開。但誰知走到洞口時,忽然竄出一個惡鬼,將他懷中的果實奪回。牧牛人回家後,將這奇遇告訴一位名醫,名醫囑咐他最好先別吃,應該設法拿一顆出來研究。隔天,牧牛人如法炮製,並藏了一顆在口中準備離開,誰知守洞的惡鬼竟扼住他的咽喉,害他不慎將果子吞進肚子裡。

牧牛人吞了果子以後,身體開始變大,最後整個身體都陷在洞裡出不去,只剩頭能伸出洞外。後來家人前來找他,見到他變形的身體,大家都很驚懼。為了救他,家人回莊請來了很多大力士,但是依舊無法動彈。國王知道這個消息以後,也派人來挖掘,但沒有結果。隨著日子久了,牧牛人漸漸變成石頭,雖然仍保有人的形狀,但已與石頭無異。

據說當年奘師親見時,該人頭形石仍然完好。

奘師離瞻波國,在中、東印度境各國尋禮聖跡。所經國家包括:羯末嗢祇羅國、奔那伐彈那國、羯羅拏蘇伐剌那國、三摩怛吒、室利差怛等六國、耽摩栗底國、烏荼國、恭御羯陵伽國等。

84.
陳那論師(憍薩羅國,龍樹菩薩=龍猛菩薩)

奘師接著到訪的佛教中心是南憍薩羅。南憍薩羅以龍樹菩薩故居聞名。龍樹約莫生在第一、二世紀間,是中觀宗的創始人。中觀宗以將《般若經》系統化尤為著稱。龍樹菩薩有時也稱為「佛陀第二」,奘師在南憍薩羅期間就聽到一些有關他的傳說。有幾則傳說把龍樹說成神通者,玄奘記錄的則是國王(西域記作引正王)為為龍樹鑿山建伽藍,結果鬧到國庫空虛的情形,結果龍樹菩薩遂「以神妙藥滴諸大石,立變為金」!

奘師在南憍薩羅就聽說該國國王「崇敬佛法,愛尚學藝」,且有「伽藍百所,僧徒萬人」,便回頭往海岸而行,經過密林來到案達羅古國。他說,案達羅國有伽藍二十餘所,僧徒三千餘人,而且是因明學大家陳那的故居。案達羅有一座窣堵波,乃是陳那作《因明論》之處。

奘師從南憍薩羅繼續往馱那羯磔迦國而去。該地伽藍櫛比鱗次,可惜多已荒蕪,如今尚存者只剩二十餘所,僧徒三千餘人,大多崇信龍樹中觀宗。

奘師接著又前往印度南部達羅毘荼國大都建志補羅城。而且在前往僧伽羅途中結夏期間,在此待了相當一段時間。建志補羅城是護法大師的出生地。而護法又是戒賢大師的師父,奘師應該稱他為師祖。這位瑜伽宗大德是著的大乘經典論師,著述甚豐、,其中包括對世親《唯識三十頌》的評論,奘師受他影響很大。奘師返國後,就是護法的論釋為主,糅和印度十大論師對《唯識三十論》的註解為《成唯識論》,成為中國和日本唯識學的標準範本。

85.
師王之子

奘師自從離開瞻波國,便在中、東印度各國尋聖蹟。西行經耽摩栗底國,雖有幾處聖蹟,卻是一個外道盛行的國家。

又聞海中有島國僧伽羅(即師子國),其上有精通上座部三藏教典及深解瑜伽師地論的大德,但須涉海路七百由旬,方可達彼岸。奘師正猶豫間,碰巧遇到一位南印來的法師,他勸他可從南印的東南角出海,約三天水路就可以到達。雖然多經一段山川跋涉,但比較安全,不但可以免去海上狂風巨浪的危險,又可以順道朝禮屋荼等國的聖蹟。

奘師於是即向西行,途經各國,直抵建志城(建志補羅城),此為南印度海口,此去師子國只須三日。但師抵此未去之間,忽聞彼國王死,國內饑亂,有大德菩提迷衹等三百餘僧正從彼國來投印度。奘師與彼眾在建志城(建志補羅城)相遇,於是原本打算的師子國之行,便作罷未去。

有關師子國的命名由來,相傳是有一位女子,在嫁到鄰國途中遇到獅子王,由於送嫁的人均嚇得各自逃命,留下車中的新娘,被獅子王銜入山中。後來女子與獅子相處久了,竟然發生感情,生下一男一女,外貌像人,性情卻很兇惡。長大後問母親說:「我到底是人,還是獸?」母親只好把從前的遭遇說出來。兒子說:「人畜既然不是同類,為什麼不離開牠?」

母親回答:「不是不想離開,是無法逃走。」後來兒子跟著父親,暗中察看,摸清出山的路,就趁獅王遠行,帶著母親和妹妹逃出山林,回到母親的國家,但不幸她的父母都已去世,沒有子孫,只好暫時寄住村鄰。

獅王回山後,不見妻子兒女,又急又氣,哮吼下山,見人就撲,遇害的很多。國王親率兵馬圍射。獅王一見,更加生氣,高聲怒吼,人仰馬翻,沒有人敢再接近。國王只好懸賞射殺。此時兒子對母親說:「我們現在飢寒交迫,不如我去應募。」母親阻止他說:「不可以,牠雖然是野獸,卻是你的父親,如果你殺他,人和野獸又有什麼分別呢?」可是兒子不聽告誡,執意要去,母親無奈,只好很痛苦的含淚看著他去。獅王一見自己的兒子,馴服歡喜,任由兒子依靠撫摸,可是兒子卻出其不意,拿出預藏的利刃向獅子的喉嚨與肚子。獅王愛子情深,忍痛不動,只有哀傷疑惑的看著自己的兒子,直到氣絕身死。

國王雖然高興,卻也感到奇怪,為什麼獅王一見到他,就變得那麼馴服?於是在國王的威脅利誘下,他吐露了實情。國王聽完非常感嘆的說:「也只有你這種禽獸不如的人,才有這麼狠毒的心腸,連自己的父親都忍心殺害。雖然我宣佈懸賞,但是你殺父逆倫,天理國法都不能容你。」說完,國王依約賜給他黃金,但另外準備了兩艘大船,將他兄妹放逐於大海之上。

後來哥哥的船漂到這個島上,就在島上住了下來,並繁衍子孫。不知經過多少代,人口一多,又立君臣,定了國號。因為祖先有執殺獅子的事蹟,故稱執獅子國,據說就是現在的錫蘭。而妹妹的船則往西漂流到波斯灣,被鬼魅抓去後生了很女孩,建立了西女國。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傳說僧伽羅是遠古時代一個大商人的兒子,福慧都很具足,足智多謀,不但逃脫羅剎女劫難,成了國王,還率兵到這座寶島殺死羅剎,救出商侶,納為國土,以王名為國名,這也是佛法記載的釋迦牟尼佛本生故事。前一說是民俗傳說,後一說則是佛經記載。

86.
佛像授珠

師子國本來沒有佛法,直到世尊涅槃後一百年後,阿育王的弟弟拋棄人間愛欲,證得阿羅漢果,乘空飛行,來回遊化時,才將佛教傳到這個國家,並建立許多寺院。

在王宮旁邊,有一座佛牙精舍,高幾十丈。其側又有一精舍,其中有先王所造的純金佛像,佛髻上鑲有一顆寶珠,據說非常珍貴,價值連城。曾經有人想要偷取,穿鑿地道潛進裡面,可是因為佛像太高,怎樣都搆不到,便自言自語的說:「釋迦牟尼佛以前修菩薩道時,為了眾生,難捨能捨,即使身命國家也在所不惜,怎麼現在卻連一顆寶珠都捨不得?可見傳說都是假的。」

想不到這話一說完,佛像竟然彎身讓他拿取寶珠。他們拿了寶珠,趕緊去賣。看到的人都知道那是佛像頭上的寶珠,就將他們扭送王宮問罪。可是他們卻告訴國王說:「這是佛自己給我們的。」國王半信半疑,便親自前去察看,果然見到佛像正彎腰低頭,因此信心倍增,又以許多珍寶將這顆寶珠贖回來,再安置於佛像頭上,直到今天還保存著。

87.
太子寶冠 (建那補羅國)

奘師既然將師子國之行取消作罷,便與彼國前來的僧人結伴同行,向西北歸,一路參觀禮拜聖蹟,行二千餘里,至南印度境建那補羅國。

該國有百餘寺廟,萬餘僧眾,大小乘兼習,外道亦不少。王宮城側有大精舍,其內有一悉達太子之寶冠盛在一寶盒中,每逢齋日,便取出置於高臺供人參觀,其有至誠觀禮者,多感發異光。

88.
野獸依人(摩臘婆國)

接著奘師來到南印度的摩訶剌陀國,這個國家的民風一向輕財命重節義,好武善戰;如果有人在戰場上領軍失敗,不施任何處罰,就只給他一套女用服裝穿,很多人因為無法忍受這種羞辱而自殺。國中常養勇士、巨象,一旦要上戰場,就讓人獸都喝酒,乘著醉意進攻,奮勇非常,所向無敵,也因此該國非常自豪,傲慢。

奘師離開摩訶剌陀國後,接著來到摩臘婆國,這裡的民風淳樸,普遍愛好學問和藝術。在全印度中,就只有此西南的摩臘婆和東北的摩揭陀兩國,崇尚學術,禮重聖賢,氣質談吐都很高雅。

摩臘婆國有寺院數百所,僧徒一萬多,主要信奉小乘正量部教,也有天祠外道。相傳六十年前,曾有一位戒日王聰明博學,心地仁厚,崇敬三寶。從他當國王開始,直到駕崩為止,從沒有人見過他粗言惡語過。他仁慈的程度,到了連昆蟲動物都不肯傷害;即使屬下餵象、馬飲水,也規定必須以濾網過濾後才可飲用,深怕不小心傷害到水中無辜的生命。因此,他規定人民不可殺生,因而在這個國家裡,野獸對人類很溫馴,豺狼虎豹也不會傷害人類,國內一片祥和。

王宮旁邊建了一座精舍,供奉了七佛聖像,每年都有無遮大會,五十餘年不曾中斷。

奘師經過這兩個國家以後,對於完全不同的風俗習慣,感觸特別深刻。

89.
駐學二年

奘師在南印度境內,經過阿吒釐國、契吒國、伐臘毗國,到西印度境內的阿難陀補羅國、蘇剌陀國、瞿折羅國,再到南印度的烏闍衍那國。從這裡向東北走一千多里是擲枳陀國,再向東北進入中印度境內的摩醯濕伐羅補羅國,再從這裡回到蘇剌陀國。

由蘇剌陀往西北走到西印度的阿點婆翅羅國。佛陀在世時常來這裡,阿育王在他到過的地方,都有建塔紀念。

再向西到狼揭羅國,這裡鄰近大海,是到西女國的出海口。往西北至波剌斯國,這裡已不屬於印度的範圍,民情大不相同,但仍有僧伽和小乘教,有釋尊遺缽。

奘師又經過許多國家朝禮聖蹟,包括:臂多勢羅國、阿參荼國、信度國、茂羅三部盧國等國,再到北印度的缽伐多國,這是奘師從那爛陀寺南遊以來的最後一站。城邊有一座大寺院,從前最勝子論師曾經在這裡著述瑜伽師地釋論,也是賢愛、德光兩位論師出家的地方。因為這裡有二、三位學問淵博的大德,所以奘師停留了兩年,跟隨學習正量部根本阿毘達磨及攝正法論與教實論等。這時奘師已是四十多歲的中年人了,決定回那爛陀寺,準備回國。

90.
罷遊重歸

奘師於回程時,又轉往東南回到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再次參謁戒賢法師,報告朝聖參學的心得。之後因聽說附近幾十里外的低羅擇迦寺有一位般若跋陀羅大德,除了精通本宗薩婆多部的三藏外,對聲明、因明也都有很深的造詣,因此又前往就學,並停留了兩個月。

接著又到杖林山向一位居士勝軍論師求教,學唯識抉擇論、意義理論、成無畏論、不住涅槃、十二因緣論、莊嚴經論,並提出瑜伽、因明的疑難。勝軍論師本來是蘇剌陀國人,屬剎帝利種族,從小就聰穎好學,先在賢愛論師門下學習因明論,又跟隨安慧菩薩學聲明論、大小乘論,再向戒賢論師學瑜伽論。不但精通佛法,即使世間一般的學問也很廣博,外道的四吠陀典,以及天文地理、醫方術數,沒有一樣不擅長。道德風範尤其難得,當時的國王仰慕他的德學,派大臣前往迎請,又賜封地要立他為國師,卻被婉轉拒絕了。後來的戒日王再加數倍的供養,要迎請立為國師,雖再三懇請,勝軍論師還是堅決的推辭說:「接受別人的賞賜,就要為他分憂解勞。我現在連解脫生死的纏縛都沒有時間了,哪有時間可以為大王做事呢?」說完便作禮離開,戒日王也不敢強留。

從此就在杖林山開課講授佛法經論,不論出家、在家,很多人都拜他為師,講席以下,常有幾百人同時聽講。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urtisyen74&aid=465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