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玄奘大師的故事(05)
2010/11/30 22:48:19瀏覽491|回應0|推薦1

玄奘大師的故事(05)
接續自
http://blog.udn.com/curtisyen74/4652143

46.
四如來像(健陀羅國)

玄奘大師追上同伴以後,繼續向東南山行去,約五百餘里,至健陀羅國,此是在北印度境內的國家,東臨信度河,都城叫做布路沙布羅城。這個地方多出賢聖之輩,古來作論諸師,如無著、世親兩菩薩,法救、如意、脅尊者等,都是這裡出生的人。

在王城的東北,有一座置放佛缽的寶台,後來佛缽被流動性地移放各國,奘師到時,正放在波羅奈斯國,不在此台。在此城外東南八、九里處,有一棵畢缽羅樹(即菩提樹),過去四佛,均坐在此樹下成佛,現在塑有四尊如來像。

樹的旁邊又有一座塔,是迦膩色迦王所建造,高四百尺,基層的周圍有一里半,高一百五十尺,中有舍利一斛之多。

塔的西南百餘步處,又有白石佛像一座,高一丈八尺,向北面立,靈感事蹟很多,往往有人見像,夜繞大塔經行。寶塔西側,有許多論師在這裡親證聖果,脅尊者就是其中一位。他原是外道梵志,八十歲才捨俗出家,皈依三寶,因其精進修行,不以脅著蓆(永不睡臥)故得此名。

城東亦有寶塔,為阿育王所建,是過去四佛說法的地方。城北還有一塔,高二百多尺,也是阿育王所建,這是為了紀念世尊因中行菩薩道時,在這個國家千生為王,千生捨眼的地方。

奘師參禮的聖蹟實在太多了,一路參觀禮拜,將高昌王所施金銀綾絹衣服等物,所經大塔大寺,都分別一一供養。

47.
忍辱仙塔(烏仗那國)

接著又到了烏鐸迦漢荼城,由城北陟履山川,行六百多里,便至烏仗那國夾蘇婆薩堵河,這裡過去曾有一千四百所寺院,一萬八千餘僧徒,但今已呈荒蕪。國王多住在夢揭釐城,此城人物豐盛,城東四五里處有一大塔,多有奇異瑞相,據說這是佛陀在過去世作忍辱仙人時,被歌利王割截身體處。

往夢揭釐城東北行二百五十里,經大山來至阿波邏羅龍泉,此即蘇婆河之上源。向西南流時,其地寒冷,春夏常凍,入晚即飄五色雪花,霏霏亂舞,如落雜花。龍泉西南三十里處北岸,有一磐石,上有佛的足跡,相傳此為世尊以前降龍所留下的足跡。再順流而下約三十里,有一塊佛陀濯衣石,據傳如來曾在此洗濯袈裟,石上還留有條紋痕跡。

48.
半偈捨身

夢揭釐城往南二百多里的大山下,有一摩訶伐那寺。(相傳佛陀修菩薩行時曾作國王,有一次被敵國追殺至此,遇到一個失意的婆羅門,因為沒有東西可以布施,竟自願讓婆羅門抓他去領賞。)再往南二百多里便是醯羅山,這是往昔世中,釋尊修菩薩行時為求聞半偈,捨身棄命的地方。(這個故事是說釋迦如來於過去世入雪山修菩薩行時,遇一藥叉羅剎,對他說了半首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還有後半偈卻不肯再說。佛陀聽了前半偈,非常歡喜,很想聽後半偈,可是羅剎不肯。後來約定說了後半偈,佛陀須捨身給他吃,作為回報。這時的佛陀為了求道,就答應他的要求。羅剎因而再為他說下半偈:「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玄奘大師到此,想起了釋尊昔日為求佛道,勇猛精進,因半揭而捨全身的故事,不禁肅然起敬,並振作精神,再向前行去。

49.
彌勒大像

由夢揭釐城往西五十里,渡河至廬醯呾迦,有一座阿育王所造的紅色寶塔,高十餘丈,是阿育王為紀念佛陀前世為慈力王時,用刀刺身流血,布施給五藥叉的地方。出城東北三十多里至遏部多,有石塔高三十尺,據傳是昔日佛曾在此為人天說法,離去後忽然出現的。渡大河三四里有一精舍,供奉觀音大士像,很具威靈。

出城東北有山谷,逆河而上,不是棧道,就是繩索,約十餘里,至達麗羅川,這裡是烏杖那的舊都。其川中有一座大寺,供有一座木刻的彌勒菩薩像(註:印度彌勒菩薩像並非如我國之大肚像),金色莊嚴,高百餘尺。傳說是由一位阿羅漢所造,彼以神通力將雕匠帶至兜率天,親睹聖容,往返三次才告完成。

50.
訪探遺址(呾叉始羅國、僧訶補羅國、烏刺叉國)

奘師自烏鐸迦漢荼城南渡信度河,河廣三四里,川流甚急,據說其中有毒龍惡獸之窟,若有人持印度奇寶及佛陀舍利欲偷渡者,輒遭覆船,渡過此河,乃至北印度之呾叉始羅國。城北十二里處又有阿育王建的塔,常放神光,據說是如來昔時行菩薩道時為大國王,志求菩提捨千頭處。

一路上名勝古蹟很多,還有鳩摩羅多造論處,摩訶薩埵王子捨身餵虎處,因血曾流到地面,被血染的地方,到今天生長的草木仍是紅色的。

51.
僧勤修學(迦濕彌國)

又經過烏刺叉國,歷經危險走過許多鐵橋,約一千多里來到迦濕彌羅國境。

迦濕彌羅又叫罽賓國,其都城西臨大河,有寺百所,僧伽五千餘人。有四座大塔,崇高壯麗,內有舍利斗餘,也是阿育王所建。奘師初入其境,至西門時彼王遣國舅率車馬來迎。遍歷諸寺一一禮拜,後至一寺駐錫,寺名護瑟迦羅,其夜寺內眾僧,皆夢神人告曰:「此客僧從大乘國來,欲學經印度,觀禮聖蹟。此人既為法來,無量善神隨護,現駐本寺,師等宿福為人所羡,宜勤誦習,今客僧讚仰,如何懈怠昏睡?」諸僧個個從夢中驚醒,經行禪誦直至旦,不敢再眠。

52.
舌戰群僧

奘師隨國舅參訪了一百多所寺院後已接近王城,國王率領臣吏及城內的僧侶前往福舍迎接,沿途都是幢幡寶蓋,香煙繚繞。國王見到奘師後,先虔誠禮讚,親自散花供養,再請奘師乘坐大象入城,送到闍耶因陀羅寺安歇。第二天國王迎請奘師入宮應供,並請大德僧稱等數十位作陪。用餐完畢後,國王請奘師開講,並請僧侶們向他問難。只見奘師酬答自如,國王在一邊聽後,非常高興。

國王知道奘師此次前來,就是為了取經,於是便派了二十個人,為他抄寫經論,另外又派了五個人侍候他的生活起居,供他使喚。

僧稱法師是一位知名的高僧,年紀已經七十歲了,平日最愛賢重士,見到奘師年輕有為,更是不辭辛勞,對他傾囊相授,總計為他講授了俱舍論、順正理論、因明聲明等論,奘師沒有不一一領悟的。僧稱非常賞識奘師,讚許他說:「這位大唐青年僧,智慧高超,器量宏偉,足可繼承世親兄弟遺風,我們之中,恐怕沒有人能比得上。可惜生長在遙遠的大唐,不能從小親近聖賢遺芳。」

此時大眾中有大乘學僧毗戍陀僧訶、辰那飯荼,薩婆多學僧蘇伽密多羅、婆蘇密多羅,僧祇部學僧蘇利耶提婆、辰那呾邏多等多人,都是來這裡留學已久,道業堅貞,多才善解的優秀僧徒,聽到僧稱長老對奘師的這般稱揚,心裡很不服氣,紛紛向奘師詰難。只見奘師氣定神閒,舌戰群僧,酬對應答無一不恰到好處,使得諸僧全部心悅誠服。

迦濕彌羅國據傳說原是龍池,佛涅槃後五十年,有阿難弟子末田底迦阿羅漢,教化龍王捨池,才改建為五百所寺院,召請各方賢聖來住,受龍王的供養。其後至健陀羅國迦膩色迦王時(約在如來滅後第四百年),脅尊者召集諸聖賢眾四百九十九人,都是內通三藏,外達五明的人,連同脅尊者在內共五百名賢聖,在此結集三藏。玄奘大師在此停留二年,學諸經論,朝禮聖蹟完畢時,才再向西南行去。

53.
林中遇賊 (633-635年,32-34歲,礫迦國)

師向西南行,涉山間水,至半奴嗟國。又東南行,至北印度境,再向東南下山渡水,至礫迦國。這裡屬印度的邊荒地區,言語、風俗、服飾多不相同,民風輕薄粗俗。

又走三天,到耶補羅城,借宿外道天祠過了一夜。第二天到奢羯羅城,城裡還有一座寺院,僧徒一百多人,從前世親菩薩曾經在這裡撰寫勝義諦論,旁邊有一座塔,高二百多尺,傳說是過去四佛說法的地方,留有佛陀經行的遺跡。

奘師等一行人從此出了那羅僧訶城,向東行至波羅奢大森林,忽然遇到一群盜賊,有五十幾人,把奘師及隨行的人衣服財物全部奪走,並揮刀押到路旁一個乾枯的池中,想要加以殺害。幸好池中多荊棘雜草,跟隨奘師的一位沙彌,發現南岸有一條水道,勉強可以容納一個人走,於是機警地暗示奘師一起從暗道中逃走。師徒兩人飛也似的跑了二、三里路,遇到一個耕田的婆羅門,才把遇盜賊的經過告訴他。婆羅門立刻放下耕牛,取下貝鼓猛吹,召集了八十多人趕往林中。盜賊看到人多,一下就四散逃掉了。

奘師親自到池中,解開被綑綁的人員。村民見大家衣物均被剝奪,紛紛布施衣服給他們穿,並帶他們暫時到村中去投宿。經過此次盜賊的驚嚇。同行的人無不悲泣,只有奘師含笑無憂。同行的人覺得奇怪,便問奘師為何不憂反笑?奘師答說:「人生之所貴者,只此生命,生命既在,其他還有什麼可憂的呢?我家鄉風俗,謂『天地之大寶曰生,生之既在,則寶不亡。』小小衣資,又何足憂哉!」

54.
眾來供養

翌日奘師一行來到礫迦國東境,至一大城,城西有一大片菴羅果林,林中有一位一百七十多歲的婆羅門,可是看起來卻好似三十多歲,身材魁梧健壯,精通中論、百論等方面的典籍,兩名侍者,也各是一百多歲的老人,他們很歡迎奘師,知道他被洗劫,就派遺侍者到城中請佛教居士為他們準備齋供。

城中雖有數千戶人家,但信佛的極少,事外道的很多。幸好奘師在迦濕彌羅時已聲名四播,所以當侍者遍告城眾說:「大唐高僧西來求法,不幸在附近遭盜賊洗劫,衣物盡失,此是大家種福田的大好機會,千萬不要錯過。」立刻有三百多人,各持氈布飲食,恭敬前來供養奘師。奘師為他們解說因果報應的道理,很多人因此棄邪歸正,歡喜而回。稍後奘師以眾人供養的衣物`飲食分施同伴,各得數具,猶用之不盡。

奘師在此停留一月,學經百論及廣百論。

55.
沿途參學

玄奘大師又向東行,到至那僕底國,(633年,32)參詣突舍薩那寺,親近毘膩多缽臘婆大德,他著有五蘊論釋、唯識三十論等,奘師在此住了十四個月,向他學習對法論、顯宗論、理門論等。

出至那僕底王城,往東南五百多里至答抹蘇伐那寺,佛滅度後三百年,有迦多衍那論師,在這裡完成發智論。(634年,33)再向東北到闍爛達那國境的那伽羅馱那寺,停留了四個月,親近大德旃達羅伐摩法師,學習眾事分毘婆沙論。

再向東北行,登履危嶮,行七百里,至屈露多國。更南行,越山渡河,歷經北印度境諸國,入中印度境之波理夜呾羅國。再從此東行五百里,到達秣菟羅(中印度境)國。

56.
印度中心(秣菟羅國)

秣菟羅是盛極一時的文化中心,更是當年迦膩色迦王的南方之都。當地「土地膏腴,稼穡是務」,除了有兩種菴沒羅果外,還出產「細班[*]及黃金,氣序暑熱,風俗善順,好修冥福,崇德好學」。秣菟羅雖是印度教文化中心,但據奘師說,此地有「伽藍二十餘所,僧徒二千餘人,大小二乘兼功學習」,佛教與印度教並存。

57.
飲恆河水(祿勒那國)

玄奘大師又向東北行至薩他泥濕伐羅國、祿勒那國,東臨恆河,直至河源,東流入海處,廣十餘里,水味甘美,沙細如粉,印度稱為福水。傳說在此河中沐浴,可以消罪障;喝了可以除災殃,死在河裡還可以昇天,因此許多愚夫愚婦常集合在河邊,飲水沐浴,後經提婆菩薩指示正理,方始停止。奘師一行至此,亦紛紛取水飲來解渴。果然名不虛傳,水味甘美異常。

奘師在此停留了幾個月,聽三藏大德耶鞠多法師講完毘婆沙論後才離開,繼續渡河東行。

58.
禮三寶階(毘羅那拏國)

回顧奘師進入北印度國境以來,一路所經過的地方,多數是修學小乘比丘的寺院。

奘師繼續南行,渡過恆河西南,至劫比他國,此國的城東二十多里處有一大寺,據說是佛陀昔日上昇忉利天為母說法後,回降地面時,所降落的地方。傳說當時先從天上降下一條扶梯,中階是黃金的,左是水晶,右為白銀。如來從中而降,大梵天王手執白拂,從右邊白銀階上而降;帝釋天主手持寶蓋,踏水晶階從左而下。這時百千天人及諸大菩薩陪侍著佛陀,亦從天而降。在奘師抵此前數百年,猶留有階梯,但今已淪沒。後國王為紀念此一殊勝事蹟,曾壘磚石,模擬其狀,莊飾了雜寶,高七十餘尺,上建一精舍,中有石佛像,左右亦有釋梵之像。旁有石柱,高七丈,是阿育王所立。更築一五十餘步,高一尺之石基,是佛陀昔日經行的地方。

59.
恆河遇賊


奘師又經羯若鞠闍國(即中印度之曲女城),至阿踰陀國,這裡有寺百餘所,僧徒數千人,大小乘兼學。在城內有舊伽藍(伽藍即寺院),是世親菩薩撰寫大小乘論並為眾講法處。奘師禮聖跡後,順恆河與八十餘人,同船東下,欲向阿耶穆佉國去。沿河兩岸,多是無憂樹林,非常深茂。

奘師等人舟行半途,忽從兩岸竄出十多條賊船,迎流而來,把奘師等人的坐舟包圍,強拖至岸旁,並逼全船客人上岸脫光衣服,交出財物。又因為這批盜賊,都是突伽天神的信徒,每年秋祭,必須找一容貌端正的人作為犧牲,殺取其血祭祀,這樣才可以祈求天神賜福。他們見法師儀容端麗,不約而同指向法師,竟要殺師以祭神。

同船的人見狀,有人站出來自願替代法師犧牲;同時奘師也告誡賊人,他遠來求法,歷經千辛萬苦,如今法未得而身先被殺,若用以祭神,恐怕不能獲得吉祥。然而這兩者都沒有得到賊人的允可。

60.
降伏群賊

賊人派人取水,在花林中就地設壇,令兩人拔刀押法師上壇。奘師眼見情況已不能免,就請求賊人稍待片刻,以便讓自己安心歡喜就死。此時奘師澄心淨意,觀想兜率陀天,一心專念彌勒菩薩,願得往生內院,親聞瑜伽師地論妙法,成就通慧後,再來下生教化這些可憐愍的賊人,令修勝行,捨離諸惡。

不久奘師入定,神昇兜率陀天,只見彌勒菩薩在妙寶臺上,天眾圍繞左右,此時身心歡喜,早已忘記自己正在壇上,即將被賊人殺害的事。

說時遲,那時快!突然間,黑風四起,折樹飛沙,浪湧船覆,賊眾大驚,急問師之同伴說:

「這位沙門是從何處來的?」同伴告訴賊人說:「他是遠從大唐來此求法的玄奘法師,如果殺他會獲無量罪,遭受惡報。現在風浪四起,天神已經震怒,你們還是趕快懺悔吧!」盜賊聽完大吃一驚,立刻列跪請罪。等用手觸及法師,師才出定睜開眼來,初還以為將遭刀殺害,已引頸等待。不意他們竟都跪著懺罪了!

奘師為賊人開示佛法,賊人立即將刀槍劫具,一概投入河中,表示從此洗手,並一一接受法師授予的五戒。歡喜頂禮後辭別,同行的人都驚歎師法力無邊,遠近聞者,莫不都說,若非法師求法心殷重,又怎能得到這樣的感應呢!

61.
遇戒日王(阿耶穆佉國、缽羅耶伽國)

玄奘大師再向東行三百多里,渡恆河北至中印度境的阿耶穆佉國。更向東南行了七百餘里,再渡恆河及南閻牟那河,到缽羅耶伽國。城西有瞻部樹花林,據傳此地是佛陀昔日降伏外道處,阿育王曾造佛塔及伽藍在此。此伽藍處,傳是提婆菩薩作廣百論以挫小乘外道的地方。

大城的東面,在兩河交流的地方,有一片大廣場,土地平正,方圓十四、五里,自古以來就是歷代君王豪族,仁慈佈施的地方,沿傳迄今,都借這塊平原舉辦,因此號稱為大施場。

奘師至此,恰巧遇上戒日王在此行大布施,將五年積財,作七十五日之散施,上從三寶,下至貧苦無依者,無不施與。

古代的印度對於布施財物的事,是非常重視的,歷代帝王,往往開了國庫,以濟民窮。大富長者,也經常散財施物,因為佛教六度,以布施為先。財分內外,外財指身外之物,包括妻子,田地錢財,一律施捨;內財則是頭目腦髓,如今日之輸血等,皆曰布施。這也是防止慳貪,利濟他人的一種修行法門。

62.
刻檀佛像(憍薩彌國)

奘師再往西南,經過恐怖的原始森林,長達五百多里,才到憍薩彌國。王城的故宮有一座大精舍,高六十多尺,內有一尊檀木雕刻的佛像,據說是往昔佛陀住世時,為了報答母恩,上昇忉利天宮為母親說法,一去就是人間好幾個月。出愛國王由於思念佛陀,佛陀於是請目犍連尊者運用神通,把一名雕刻匠攝升天宮親睹聖容,再回到人間,憑印象用紫檀木雕刻了這尊佛像。據說當釋尊說法歸來,從天宮下降人間時,這尊佛像居然也像真的人一樣出現在迎接的行列中。(當年奘師在印度所見的佛像,就是這尊佛像,這也是第一尊原始佛像的由來)

城南有古剎,是具史羅長者的故居,其內有一座二百餘尺高的大塔,也是阿育王所建,從前佛陀曾在這裡說法好幾年,旁邊還留有過去四佛座、經行遺跡和佛陀爪髮塔。東南邊的重閣是世親菩薩造唯識論的地方,東邊無憂樹林的精舍遺址是無著菩薩著作顯揚聖教論的地方。

63.
神通遺址636年,35歲,鞞索迦國、舍衛國)

奘師離此再向東行五百多里,經鞞索迦國。此國內有一處佛陀在此說法六年的勝蹟,在阿育王建的塔旁邊有一棵七十多尺高的樹,據傳這是世尊在此說法期間,用淨齒的一枝柳條的殘餘部分,拋棄在地生長繁茂至今。其間雖經邪見之徒屢次殘伐,但隨伐隨生,奘師至此時,猶繁茂如昔,一時歎為奇觀。

奘師向東北行,至室羅伐悉底國,也就是佛經上常看到的舍衛國,這是佛陀駐錫最久、說法最多的地方。國境周圍有六千多里,在佛陀住世時代,由波斯匿王統治,國勢強大。王城內有波斯匿王宮殿遺址,不遠有波斯匿王為佛建立的大講堂,旁邊有一座小塔是佛陀姨母缽邏缽底比丘尼精舍。東邊是須達多長者的故宅,宅邊有一座塔,是武士鴦掘摩羅棄邪歸正的地方。

城南五、六里處,有逝多林,就是聞名於世的祇樹給孤獨園。昔為伽藍,佛陀說法的地方,奘師抵此時亦已頹毀。東門左右,各樹石柱一支,高七十餘尺,為阿育王所建立,以資紀念者。

祇園中所有房屋,只遺故基,唯獨有一磚室尚存,中有一尊金像,這是因佛昇天為說法,波斯匿王久別佛陀,非常想念,他聽說優填王曾請巧匠,刻檀為佛造像,故亦造此金像,供奉至今尚存。

64.
降生聖跡 (嵐毘尼)

給孤獨園的東北,有一座塔是佛陀親自照顧生病比丘的地方;西北小塔則是從前目犍連尊者運用神通力拿不起舍利弗衣帶的地方。此間古蹟甚多,有提婆達多害佛因此身墮入地獄的大深坑,此外尚有瞿伽梨比丘,戰遮婆羅門女因謗佛墮地獄的兩個大坑,都是窺視不能見底的大深坑。

從此東南行八百餘里,即至釋尊的故鄉,迦毗羅衛國。國境周圍四千餘里,都城十餘里,悉皆頹毀。宮城周圍亦十五里,壘磚故基,內有淨飯王的正殿,現改建為一精舍,其內供有淨飯王的遺像。北邊則有摩耶夫人的寢殿,亦建一精舍,供奉了佛母的畫像。其側更有一精舍,是釋尊降神母胎的地方,也造了一尊菩薩降胎的像。

東北方有一塔,是阿私陀仙人為太子看相的古蹟。其他諸如太子角力處、乘馬踰城處、遊四門見老病死及沙門處,均有遺蹟。總之,這是佛陀降生的國家,聖蹟很多,撫今追昔,令人不勝感嘆。

65.
野象供塔(藍摩國)

奘師離迦毗羅城後,從此向東,經過一座五百多里的荒林,至中印度的藍摩國。這裡居民稀少,城的東南有一磚塔,高約五十餘尺,釋尊涅槃後第一個分到舍利的就是這個國的國王,他為了供養佛陀舍利,造了這座塔。此塔每常放光,塔側有一龍池,據說池中有龍經常變化成人形,繞塔而行。除了龍的傳說外,更聽說這裡常有野象銜著花來供塔。在這附近有一座寺院,相傳在從前有一位比丘,召集同學遠來禮塔時,就見過野象銜花安置塔前,後更以牙取草,用鼻噴水,大家見了無不感歎!其中有一位比丘,就發願留在那裡供養塔。他說:

「象是畜生,猶知敬塔獻花灑掃;我是人類,依佛出家,豈能目睹任其荒廢,而不事供奉呢!」

於是他辭別大眾,結茅留居塔旁,疏通池水,種植花果,雖經寒暑,不以為苦。因此感動鄰國的人,各施財寶,共建此寺,直至現在。

寺的東面大林中,百餘里外更有一塔,傳為阿育王所建,用以紀念昔日悉達太子踰城至此,解下衣冠髮髻珠寶交給車匿的古蹟。

66.
娑羅樹林(拘尸那揭羅國=拘尸羅國)

出了大林即入拘尸羅國,這是佛陀示寂的國度,如今也是一片荒涼。城西北三、四里渡河不遠,即世尊涅槃之娑羅樹林。娑羅樹是和槲相類似的樹,皮青素白,很光潤,其中四株特別高大,正是佛陀示寂的地方,蓋有一座磚石的精舍,內有如來涅槃之臥像。旁有一塔,也是阿育王所造,塔前立有石柱,用以記載佛之涅槃事蹟,但可惜未記年月,使後代無從查考。相傳佛住世八十年,以彼地曆法約我國曆法在二月十五日入寂,但也有說是九月八日的。

佛滅年代也傳說不一,有說一千二百年的,也有說一千三百年或一千五百年,直至近代仍常有佛滅年代考查之諍,或云二千五百餘年,或謂二千九百餘年的。但自從經過世界佛教友誼決議為二千五百多年後,大多已採用此說,以求統一。總之,佛誕、出家、成道、涅槃的日期,眾說紛紜,雖經世界佛教會議決定五月月圓之日為綜合一切紀念的節日,叫做「衛塞節」,但是日、韓及我國等各地區多仍沿用新曆或舊曆之四月八日為誕生,二月八日為出家,十二月八日為成道,二月十五日為涅槃,分別定為紀念節日。

不遠處又有塔,相傳是佛陀於過去生中修行時,曾作雉王,為救生靈撲火處;為鹿王時,捨身濟度眾生處。塔的旁邊就是佛陀停靈處。停靈塔側則是摩耶夫人哭佛塔。(據說當初佛陀入涅槃後,阿泥律陀上昇天宮告訴摩耶夫人,夫人一時難抑悲痛,竟暈了過去。醒後立即偕天到娑羅雙樹間,見遺物又嚎啕痛哭。當時金棺自開,放大光明,只見佛陀合掌坐起說:「有勞慈母遠從天降,心裡實在慚愧,但諸行無常就是這樣,請不要太過悲哀。」接著阿難請示佛陀說:「佛已大殮,但現在又起而說法,若後世問起,該如何解說?」佛陀開示說:「佛涅槃後,慈母摩耶夫人自天宮降,至雙樹間,如來曾為世間不孝的眾生,從金棺坐起,合掌說法。」說完金棺自合。

再由城北渡河登岸,就是佛陀的火化場,現有塔,地面土色至今猶呈黃黑,曾有人至誠祈求,於土中獲得舍利。佛陀火化塔側另有一塔,是紀念佛陀為大迦葉示現雙足的地方。據說當時佛陀金棺已上火化場,香木堆積,卻總是點不燃,四眾驚駭,不知緣故。

阿泥律陀因而宣告大眾說:「這是因為佛陀要等大迦葉到來才舉火。」

隨後大迦葉果然帶著他的五百弟子從林中趕來火化場,問阿難說:「世尊的身體還能夠見得著嗎?」

阿難哀傷的說:「千氈絡纏,重棺周殮,現在香木已積,就等焚化,如何得見?」

迦葉尊者正感無望時,不料佛陀慈悲,忽自棺中出示雙足,惟見輪相顏色有異,因問阿難,阿難解釋:「佛涅槃時,人天悲痛,眾淚共染,以致變色。」迦葉尊者默然不語,虔誠禮拜讚歎,香火立刻自然,大火頓起。熄火以後,卻見貼身和最外層的裸氈,完好如初,髮爪全存。

據說當初佛陀大殮後,曾三次出棺。第一次伸出手臂問阿難治路;第二次是開棺坐起,為母說法:最後一次是為迦葉尊者出示雙足。現足塔側,是八國國王分舍利塔,也是阿育王所建,塔前石柱則記載了當初分舍利的事情。

67.
轉法輪處(波羅奈斯國)

奘師再至波羅奈斯國,此處國周有四千餘里,都城西臨恆河,長十餘里,寺院很多,有三十多所,僧眾約二千餘人,多學小乘一切有部。

渡恆河北上十餘里,即至鹿野伽藍。臺觀接連,猶如一條長廊,有僧千五百人,都是學小乘正量部的。大院內有一精舍,高百餘尺,石階磚龕,有一百多級,室中有一尊[金俞]石的佛像,做轉法輪狀。這尊佛像,一直到現代,尚保存在鹿苑的博物館中。

在精舍的東南,有一石塔,為阿育王所建,高百餘尺,塔前有石柱,高七十多尺,這就是為紀念佛陀昔日初轉法輪,度五比丘的地方。(因其側有彌勒菩薩受記處,所以也有說此塔是為紀念彌勒菩薩受記而建的。)

附近更有他佛受記的塔,及四佛經行處等古蹟,因年代遠在劫前,更無法查考了。

伽藍的西邊,還留有如來澡浴的池跡,及滌器、浣衣等地,均有神龍守護,無人穢觸。

西南邊則尚有供奉聖缽的巨塔和憍陳如五人迎佛處的小塔;東行二、三里則有烈士池(俗稱救命池),其西側有三座獸塔,是佛陀往昔修菩薩行時,示現兔身,自焚獻餐的地方。

總而言之,鹿野苑裡大多是佛陀於過去世中,修菩薩時的應化遺跡,他之所以會經常示現各種異類,無非為了感化頑愚,調伏剛強。

68.
維摩丈室(毗舍離)

離開鹿野苑,從恆河東行三百多里,經戰主國,再向東北恆河行百四十里,至毗舍離國。

國周五千多里,土壤良好,生產多菴羅果,但奘師抵此時,都城已荒毀,只見故基,居人也少。

宮城的西北,在一寺旁有塔,是佛陀往昔說維摩詰經的地方。在此東北三、四里處更有一塔,即是維摩長者的故居。此宅至今尚多靈異的事蹟。

此去不遠,更有一丈見方的石室,此即是維摩大士現身說法的地方。其旁尚有寶積、菴摩羅女故宅。

維摩居士是古佛再來示現教化的,他是一位大心的長者,深通佛法,每示疾病,助佛教化,佛的許多大弟子,都被他的辯才說服過,大多受過他的法益。

今奘師來到大士示疾說法的石室,見已呈荒廢,不勝感嘆!

吠舍釐城東南行十四五里,至大窣堵波,是七百賢聖結集之處。在此重訂達磨(法)與毘奈耶(律)。由全印度各地區佛教中心的代表共聚一堂,在重新整理律藏上尤為重要。此外,吠舍釐也是所有佛教徒心目中的著名勝地,因為佛陀就在這裡宣示他即將入涅槃。

69.
阿育王都 (摩揭陀國)

玄奘大師南渡恆河,來到摩揭陀國,這是一個和佛陀有深厚因緣的國度,佛陀從修道到證果都在這裡完成,國境周圍五千餘里。這裡的風氣,崇尚學說,尊重賢士,當時全印度最大,最有名的學府--那爛陀寺,就在這裡。國境內共有伽藍五十餘所,僧一萬多人,多學大乘。

恆河之南有一故城,周圍七十餘里,雖呈荒頹,猶有雄風。據傳過去在人壽無量歲時,此地名香花宮城,因王宮多花得名。後來至人壽數千歲時,更名為波吒釐子城,因城多波吒釐樹命名。至佛涅槃後第一百年,有阿輸迦王(義譯無憂王,舊譯阿育王,為頻婆羅王之曾孫)自王舍城遷來此。因年代久遠,今僅存故基,伽藍數百,亦只存二、三所。奘師一一憑弔,感嘆無常,不勝唏噓!

故宮之北,臨恆河有一小城,城內有千餘家;宮北有石柱,高數十尺。據說阿育王在沒有學佛以前,年輕氣傲,為了懲治拂逆自己的臣民,曾經仿照經中的酷刑,在這裡築了一個人造地獄,地獄中刀山劍樹,血池油鍋,無一不有。據說當時,只要聽說阿育王的地獄之名,沒有人不心驚肉悸的。

後來,有一阿羅漢示現趺坐蓮花於沸油鑊中,才感化了暴戾的阿育王,並拆除這座地獄。接著又由一位進護大羅漢慈悲善導,領阿育王皈依三寶,從此阿育王便護持正法,並發願建八萬四千塔供養佛陀舍利。

奘師在城裡小住七日,巡禮聖跡。

人造地獄南有一塔,據說內有佛舍利一斗,每每放出神光。離舍利塔不遠處有一精舍,內供有佛陀腳印的白石一方,石上的佛陀印長一尺八寸,寬六寸,腳下有千幅輪相,十指端有卍字紋,歷久彌新。這是佛將入涅槃前經過時,站在這石上告訴阿難說:「這是我入涅槃前最後留下的足跡。」接著又指著波吒釐子城說:「百年後將有一位無憂王(阿育王)在這裡建都,護持三寶,能役使百神。」所以在這附近有很多阿育王所建造的塔及石室遺跡,傳說均是當初阿育王役使鬼神所建,用來供養佛陀舍利,或供法師習定使用。其中又以故城東南的吒阿濫摩寺遺址最發人深省。

傳說阿育王在晚年時,因病重不久人世,便想把所有珍寶全部供養三寶,以廣積福田。但那時權臣掌政,抗命不從,使得阿育王雖然貴為人王,也無法自由支配自己的財產。那時阿育王環顧四周,能佈施的東西就只剩下剛剛吃剩的半個阿摩洛迦果,於是便派人送到吒阿濫摩寺去供養僧眾。如今這塔內供的,據說就是那半個阿摩洛迦果核,以供世人瞻仰警惕。可見世間榮華、權勢名位不可久恃,行善積德應該即時。

70.
禮菩提樹

師再向西南行,經礫迦寺,再南行百餘里,至菩提伽耶,禮菩提聖樹。樹垣壘磚為圍,四周更築高牆,東西長,南北稍狹,分四門,正門東對尼連襌河,北門通大伽藍,寺內聖跡頗多,正中有金剛座。

菩提樹本名畢缽羅樹,佛住世時高數百尺,今約五丈餘,昔佛坐其下,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因名菩提樹。樹莖黃白,枝葉青潤,終年不凋,唯至如來涅槃之日,其葉頓落,經過一宿,還生如原來的樣子。因此每至是日,諸國王與臣僚等,共集樹下,以乳灌洗,並燃燈散花,以表禮敬。

奘師於樹下五體投地,悲哀懊惱,自忖佛成道時,不知自己漂淪何趣?今於像法時期方至,想到業重障深至此,不禁悲淚盈目。此時適有比丘僧眾數百人,因解夏遠近來集,見奘師悲慟,觀者無不鳴噎。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urtisyen74&aid=4652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