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玄奘大師的故事(01)
2010/11/28 01:37:16瀏覽380|回應0|推薦1
玄奘大師的故事(01)
參見http://www.muni-buddha.com.tw/buddhism/201.htm

1.
幼年聰悟(河南陳留,602年,1)

玄奘大師,俗姓陳,是河南陳留地方(今偃師縣)陳慧的第四個兒子,單名一個褘字。他生於隋文帝開皇二十年(西元六○二年)。

他的祖先,是漢朝太丘仲弓的後裔,曾祖父陳欽、祖父陳康,都做過大官,他的父親也是很有學問的人,曾做江陵的縣官,後來隋朝衰亡,便隱居鄉間,托病不出,當時的有識之士,都稱讚他的節志。

奘師幼年就具有高尚的品格,聰明而有悟性,他和其他同齡的小朋友不一樣,特別喜歡看書。雖然年紀小看不懂,但是常常會纏著父親,問個不停。陳慧沒有想到這個小兒子這麼聰明,於是也樂得每天教他讀書識字。到了七、八歲時,奘師已經跟著父親讀了不少書。

八歲的時候,父親開始教他讀孝經。有一天,當父親講到「曾子避席」時,奘師忽然整衣而起,他父親問他為何起立?他說:「曾子聞師命而避席,我做兒子的今奉慈命,又怎麼可以坐著不動呢!」陳慧聽了很高興,知道他日後必成大器,於是更加認真的教他,不但教他孝經,還有其他的經典,也都仔細教給他。

有一次,奘師忽然詢問父親:「爹,何謂正?」

「正,就是不歪,不傾斜啊!」陳慧以為奘師只是隨便問問,便以輕鬆的口吻回答他。

「我不是問這個,我是說:要怎樣心才稱的上正?」「心要走正道,就正。」

陳慧故意說得很深,原以為小兒子不會聽懂,但誰料奘師竟又接著問:

「正道是什麼,要怎麼走呢?」

「正道就是古聖人們所走過的路,他們都會走,當然你也會走了。」

「好,我也要走聖人們走過的路。」奘師自己對自己說。

自此以後,奘師在父親的薰習教導下,崇尚古聖先賢,如果不是雅正的典籍,他就不看;不是聖哲的風度,就不學習。奘師求學問,少有領悟,便立即去實行,這是他的特長處。同時,因為其不喜結交愛嬉戲的童友,更不好逛遊街市,因此即使門外鑼鼓喧嘩,百戲雜陳,士女雲集,熱鬧非常,他也能毫不動心,一心用功在書本上,埋首攻讀。因此,他學通了很多經籍。

奘師從小就有很好的修養,平常總是用著溫和的顏色對待人,做事淳厚樸實而謹慎。這些,都是他日後成為一個偉人的基本條件。

2.
隨兄詣寺(洛陽淨土寺,611年,10)

奘師的父親陳慧自從辭官回家後,因為經濟來源沒有著落,加上自己不諳耕種,因此生活日益困苦。那時候奘師的二哥陳素,一方面因為崇尚佛學,另一方面也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便離家到東都洛陽的淨土寺出家為僧,法號長捷。

奘師十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長捷法師從洛陽趕回奔喪,見到母親,二人相擁而泣。辦完父親的喪事以後,長捷法師對母親說:「小弟自幼聰明過人,很喜歡讀書,現在父親去世,家裡再沒有人能教育他,不如讓他跟我到淨土寺去住吧。」這是奘師接觸佛教的開始。

長捷法師,不但法相莊嚴,而且通達教理,善於講經說法。此時奘師雖然剛滿十歲,但因跟隨二哥一起住在淨土寺,早晚誦習佛經,時時得到佛法的薰陶,奠定了日後出家與佛學的根基。

3.
破例准度

奘師十三歲時,正值煬帝下詔,要在洛陽招考,剃度二十七人出家為僧。

為什麼出家還需要皇帝下詔許可呢?原來在隋文帝的時候,曾經准許百姓自由出家當和尚。但誰知道,這個德政卻引來了大問題,起因是那時候的出家人可以不當兵,也不必繳稅。於是有許多人為了逃避兵役賦稅,都出家去了。最高記錄,曾經有一年之中,五十萬人出家當了和尚。由於有太多人假冒出家,於是到了隋煬帝時,朝廷又禁止百姓出家當和尚。從此以後,想出家,必須由皇帝下詔,地方奉敕,並且經過考試,有一定的名額。

奘師因年幼不能應試,被摒於公門之外。這時負責度僧的大理卿鄭善果見他徘徊不去,便好奇地問他:「為何在此徘徊?是想要出家嗎?」

奘師立即回答說:「是的,可是我二哥說我年紀太小....。」

「你為什麼想要出家?」大理卿追問。

「為了繼承如來的志業,將遺教發揚光大。」

大理卿聽了這幾句話,深受感動,為了嘉獎奘師的大志,破例特准錄取了他。事後他對屬下說:「研讀佛經不是難事,具有高遠風骨的人才是難得。將來他必成為佛門龍象。」

奘師出家以後,繼續與他二哥同住在淨土寺。

4.
聲名初揚

奘師在淨土寺時,用功特勤,曾聽講「涅槃經」於慧景法師座下,奘師好學不倦,甚至廢寢忘食。又隨慧嚴法師學「攝大乘論」,更愛好逾常,師聽過一遍後,再閱覽一遍,便過目不忘。大家對他的才智,都很驚異,於是只要遇到不瞭解的地方,都跑去請教奘師。甚至不久以後,只要大家在課堂上有聽不明白的,下課後,就請奘師到講台上,幫大家再講一遍。

「玄奘師兄,謝謝你,聽你講過以後,我們都明白了。」同學們異口同聲的感謝玄奘說。他們覺得奘師講的比法師講的容易明白多了。

於是玄奘的聲名傳遍了洛陽,不管有無學佛,大家都知道玄奘這個小和尚的大名。

這時玄奘大師才十三歲。負責度僧的大理卿鄭善果,當初在考試時,曾稱讚奘師風骨難得,並說「若度此子,將來必為釋門偉器」等語,如今看來,鄭卿的說,果非虛言。

5.
避亂離邑

隋朝末年,隋煬帝耽於逸樂,不管百姓死活,結果造成百姓群起反抗,到處都有叛亂發生,就連首都長安與河南洛陽也因為戰火的洗禮,而屍骸遍野。當時的玄奘雖然年幼,但也看得出時局的紛亂與不安,眼見洛陽的衣冠儀禮盡失,幾乎快成了賊寇的巢穴,就與二哥商量,他說:

「二哥,看來我們得離開家鄉了!天下這麼亂,我們不能留在這裡等死。」

「可是我們還有哪裡可以去呢?」長捷法師問。

「聽說李淵的兒子李世民攻佔長安了,他一向很愛護百姓,受到百姓歡迎,也許我們可以投奔到那裡。」奘師分析說。

於是奘師離開淨土寺,與長捷法師奔向長安。一路上只見白骨交衢,煙火斷絕,兵荒馬亂,難民似潮擁一般。

6.
遊蜀受業(長安莊嚴寺~四川,618年,17)

奘師與兄到了長安以後,見到李淵的軍隊非常有紀律,對百姓秋毫無犯,心裡感到非常高興,直以為自己來對了地方。可是等到他在莊嚴寺掛單一段日子以後,就大失所望了!因為他發現整座長安城,連一個研究佛學的講座也沒有,而且,佛學經典的收藏也比不上洛陽。他心裡想,留在這裡又不能研究佛法,豈不是白白浪費時間?於是再與二哥商量,準備離去。可是長捷法師卻勸他說:

「大唐剛剛建國,重武輕文是必然的事情。再說天下這麼亂,在我們無法確定哪個地方比長安好以前,就先暫時住下,等時局穩定一點,再做打算吧!」

奘師無奈,只得接受了建議,先暫時住下來。這時是西元六一八年。

在莊嚴寺住了一段時間以後,奘師發現許多寺裡的師父陸續離開,也不知道是何原因,於是便向人詢問。

「什麼,你不知道嗎?空、景兩位法師已經到四川去了,有許多人也跟著去了。」

於是長捷法師這才想起了隋煬帝曾在東都,建立四大道場,召天下名僧去居住的事。那裡曾經法將如林,大德高僧齊聚一堂,但因隋末國亂,供養停止,所以多半的法師轉遊駐四川,能知佛法的人亦多集中在四川,四川已取代洛陽,成為當時全國佛法的研究中心了。於是奘師又與兄商量說:「這裡沒有佛法,怎能虛度時光呢!」於是兄弟兩人離開長安,經子午谷而入漢川受業。

7.
二十受具(四川成都,622年,21)

到了四川以後,奘師兄弟二人先跟隨空、景兩位法師學習佛法,不久又轉至成都,才發現當地的佛學研究風氣更盛,於是很高興地在空慧寺住了下來。

這段期間,奘師非常珍重光陰,到處聽法,勵精求法,從不間斷懈怠。遇有閒暇時間,亦是埋首於藏經樓研究經典。於是在二、三年間,奘師便已通達瞭解各宗經論,並受到各地佛門高僧與一般人士的推崇。當時在成都教授佛法的人很多,講座之下,常有數百人。而奘師年紀雖輕,但見解獨到,不在諸僧之下,於是各地聞風而欽望前來的人,也不在少數。

另一方面,奘師之兄,也常設講筵,演涅槃經、攝大乘論、阿毘曇等,尤擅長老莊之學,為蜀人所欽慕。兄弟兩人,懿業清規,芳聲雅質,大可與東林慧遠、慧持兩師昆仲先後媲美,一時之間,在成都傳為美談。

至武德五年時,奘師年滿二十,於成都受具足戒,結夏學律。沒多久,便將戒律中的五篇七聚(戒律的分篇類聚是說明其罪性及結成的因果等)都一一窮研既盡。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urtisyen74&aid=4642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