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4/12 09:51:35瀏覽1070|回應0|推薦3 | |
清光緒19年天津“物華銀樓”製同治秀才陳寅生刻蓮子式銀茶葉蓋盒 2021.4.10 陳宗嶽寫於台北 三件頭銀蓋盒規格: 11公分蓋盒高、9公分蓋盒直徑、全高12公分、12.5公分底座直徑 重:蓋盒303.2公分、底座162.2公分、合計465.4公克 蓋盒戳印:天津物華、足紋、勝 底座戳印:彩鳳(蘇州老銀樓) 紋銀:也稱足紋,是清朝法定銀兩標準成色,清廷規定繳納錢糧等都以紋銀為標準,其他銀兩均須按成色折合計算。紋銀成色是0.935374,較近代中國各地流通的寶銀成色為低,所以寶銀折成紋銀時例須升水(按銀成色差異加重貼補)。 此件蓋盒分成三件式,大陸廣州玩老銀的朋友鄭富華說:他們稱這式樣為「蓮子蓋碗」。我卻認為這是「蓋盒」,因為扣上蓋與打開蓋都需要花費些功夫與力氣,加上夾合式的底拖,都不該屬於需「開合方便」的銀碗。此蓋盒上刻滿了與茶有關的詩文,因此我認為這是一個像日本茶道中用來裝盛抹茶的小罐~「棗」,是用來收納即將使用的茶葉,加上南方茶多屬較蓬鬆的綠茶,需要的容量較大,如此可緊密契合的蓋盒正合敷使用。從盒身上泛有未使用過銀器特有的五彩原色光,顯示這銀盒從製作完成即原樣保留至今,洵為妙品。 此蓮子式銀茶葉蓋盒製於光緒19年(1893年),盒身呈蓮子狀,盒的上蓋由同治年秀才,北京刻銅大家陳寅生以楷書體親寫並親自銘刻: 誰畫葫蘆 樣人嗤學 士陶烹茶 聊自適餐 雪亦稱豪 穀雨春浮 捥松風夜 聽濤夢中 金帳遠天 上玉堂高 昭陽大荒落(古書畫多採用歲陽、歲陰(即所謂大干支):癸巳-昭陽大荒落;癸巳年1893年,光緒19年) (陳)寅生并集 盒身上銘刻: 茶本頭綱好 先推雀舌名 ?來尖?縮 含?味逾清 烹擬嘗新雨 歌曾弄晚清 品?團餅貴 香向齒牙生 反學千般巧 浮宜九捥清 何勞精細辨 不用廣長爭 包含金、銀等貴金屬的金屬鐫刻始於「刻銅藝術」,刻銅藝術始於清代中期,以陰文刻、陽文刻及雙鉤淺刻為主要造型手法。材質有金、銀、白銅、黃銅、紫銅等,所刻器物有墨水匣、鎮紙、薰香爐、水煙袋、手爐、茶葉盒、文具盒、茶壺、壓尺、煙具、銅鎖等。陳寅生生名麟炳,通醫,工書畫,自寫自刻,故能入妙,是同治年秀才,其刻銅技法全面,不論是花鳥魚蟲還是山水人物,均能遊刃有餘,但陳氏刻銅的最大成就還是書法,楷行草篆諸體俱佳,運刀如行雲流水,一筆不苟,渾然天成,不論當時還是身後,陳寅生(陳麟炳)的刻銅享有盛名,被人推崇為與乾嘉年間西泠八家陳曼生、陳鴻壽設計的宜興紫砂“曼生壺”並列的“兩美”, 一、晚清北京刻銅大家-陳寅生 包含金、銀等貴金屬的金屬鐫刻始於「刻銅藝術」。刻銅藝術始於清代中期,以陰文刻、陽文刻及雙鉤淺刻為主要造型手法。材質有金、銀、白銅、黃銅、紫銅,以銅居多。所刻器物有墨水匣、鎮紙、薰香爐、水煙袋、手爐、茶葉盒、文具盒、茶壺、壓尺、煙具、銅鎖等,其中尤以墨水匣最為馳名。由於刻銅器物大多為齋房文玩,所刻又多系書畫篆印,極富有文人書卷氣。刻銅器物又常與歷史事件及人物相關,有著較高的歷史文化內涵與收藏價值,所以它們已成為人們情有獨鐘的收藏藝術品。 刻銅藝術發端於北方,歷史上的刻銅名家大都雲集北京,這些刻銅名家,他們是書畫篆刻造詣頗深的文化人。在清末至民國時期,北京的刻銅藝術以陳寅生、張樾臣與姚茫父三人最著名,人稱刻銅三大家。三人中,陳寅生成就最大,其名麟炳,順天(今北京市)人,清同冶秀才,通醫學,能書善畫,首創在墨水匣上的刻銅藝術。鄧之誠《骨董瑣記》說:“京師廠肆專業墨水匣者,推萬禮齋為最先,刻字則始於陳寅生秀才。”陳寅生的刻銅藝術纖細秀麗,不論是花鳥魚蟲,還是山水人物都能遊刃有餘,但其最主要的成就在於書法作品,楷、行、草、篆諸體俱佳,可謂字字珠璣,飛雲流暢,其代表作品有楷書“蘭亭序”、“出師表”等。由於陳氏盛極一時的聲譽,在其身後,有大量贗品出現。 銅墨水匣大約出現在清嘉道時期,但那時還只是作為盛墨的器物。至於盒面上出現或書法或山水花鳥圖案而形成藝術品,則是到同治初年了。齊如山在他的《北京三百六十行》中說:“刻墨水匣始於陳寅生”。史學家鄧之誠《骨董瑣記》對此記之更詳:“京師廠肆專業墨水匣者,推萬禮齋為最先;刻字則始於陳寅生秀才……時同治初元也。”由此可知刻銅藝術始於陳寅生,其後名家輩出,然而刻銅藝術成就最高的仍為陳寅生。陳氏刻銅以字為勝。所刻書法如行雲流水,用刀如筆,而且能在兩寸見方的盒面上刻出《蘭亭序》全篇。因此有人把他刻的銅墨水匣與陳曼生的紫砂壺並為“二美”。 《光緒順天府志》記載,陳寅生能在銅墨水匣蓋上刻芝麻粒大小的楷書,二三寸見方的盒蓋,能刻一篇《蘭亭序》。在銅墨水匣上鏨刻中國古代詩文名篇,由此蔚為風氣,除《蘭亭序》外,還有《桃花源記》、《歸去來辭》、《岳陽樓記》、《赤壁賦》、《出師表》、《楚辭漁父》等。 陳寅生刻銅技法全面,不論是花鳥魚蟲還是山水人物,均能遊刃有餘,但陳氏刻銅的最大成就還是書法,楷行草篆諸體俱佳,運刀如行雲流水,一筆不苟,渾然天成。 只是,不論當時還是身後,陳寅生、陳麟炳的刻銅墨水匣享有盛名,被人推崇為與乾嘉年間西泠八家陳曼生、陳鴻壽設計的宜興紫砂“曼生壺”並列的“兩美”,當然,仿冒陳寅生款的贗品也不斷地湧現了。 據《光緒順天府志》記載,墨水匣創始逾道光年間,到了同治、光緒之後才盛行起來。光緒時期,著名書法家、雕刻家陳寅生能在二、三寸見方的銅墨水匣上刻下一篇王羲之的《蘭亭序》。陳寅生系北京人,通醫學、書畫,能自書自刻,曾在琉璃廠開設專營刻銅墨水匣的萬禮齋,後改名為萬豐號。鄧之誠《骨董瑣記》雲:“京師廠肆專業墨水匣者,推萬禮齋為最先,刻字則始于陳寅生秀才。”《天咫偶聞》亦雲:“光緒初,京師有陳寅生之刻銅,周樂元之畫鼻煙壺,均稱絕技。陳之刻銅,用刀如筆。入銅極深,而底如仰瓦。所刻墨水匣、鎮紙之屬,每件需潤資數金。”幾年前,我到京城玩友靳連生家拜訪,竟發現他有200多方銅墨水匣珍藏,其中不乏陳寅生精雕細刻之精品。從造型上看,以正方、長方、正圓、橢圓為主,還有樹葉形、菱形、古琴形、古鐘形、古幣形、書形、扇形、桃形、花瓶形等奇特造型的作品。這些墨水匣銅質細膩,刻工精美,真是令人愛不釋手。 鄧之誠《骨董瑣記》說:“墨水匣之制,不詳始於何時。相傳一士人入試,閨人以攜硯不便,為漬墨于脂,盛以粉奩,其說特新豔,然無確據。大約始於嘉道之際。阮文達道光丙午,重赴鹿鳴,以旗匾銀制墨水匣,其制正圓,為天蓋地式,旁有二柱系環內。光緒初葉,尚藏其家。京師廠肆專業墨水匣者,推萬禮齋為最先,刻字則始于陳寅生秀才。寅生名麟炳,通醫,工書畫,自寫自刻,故能入妙,時同治初元也。” 刻銅技藝創始人陳寅生只刻陰文圖紋,至張樾臣則刀法一變,運用竹刻中的“沙地留青”技藝,在銅墨水匣上刻出陽文字畫,陰陽相濟,極大地拓展了刻銅藝術的表現力。 二、“天津物華樓”金店 天津"物華樓金店",是和"恒利金店"與"天寶金店"同為晚清至民國時期天津三家信譽最好的金店,於清光緒16年前後由寧波幫著名商人嚴信厚創辦。嚴信厚(1838年-1907年)浙江慈溪縣人,原名嚴經邦,號石泉居士,清末著名實業家、書法家、畫家,中國近代資本家的代表。天津"物華樓金店"只是他創辦的眾多產業之一,他還在寧波創辦了"通久源機器軋花廠"和"通久源紡織局",在天津開辦"同德鹽號",在上海還開設"老九章綢緞莊"、"源豐潤票號"、"四明銀行",並投資興辦了"上海自來水公司"等。 開在天津估衣街的“天津物華樓”金店是天津最早也是最大的金店,生意十分紅火,盛名久著,是前店後廠,平時收購同業熔煉的金銀,進行加工提純後,自製首飾,其所出的金簪、鑲玉簪、項鍊、扣花、耳環、鑽戒成色足,分量好,做工精細。每日生意興旺,顧客盈門,開店近60年,日日出售足金首飾在50兩~70兩,因此積聚大量資財。 其最初進門的學徒、職工大多來自浙江寧波,這些人離開物華後,在外面繼續開設金店的不乏其人。據說後來在天津金界聲譽較好的天寶金店的經理,就是從物華出來開恆利金店周宣初的徒弟,由此可見嚴信厚在天津散播了多少種子。
嚴信厚1920年代去世後,其子無意經商,將金店兌給別人,但物華的牌子依然,職工未動,直到1949年歇業結束。物華露金店在估衣街開了近60年,連旁邊的胡同都被人尊稱為金店胡同,足見其盛名在外也歷久不衰。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0860460230/posts/4050845794954063/?d=n |
|
( 興趣嗜好|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