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與台灣最資深老銀飾收藏家~范能談「明代髮簪」
2018/10/19 16:26:59瀏覽4710|回應0|推薦3

 

 

與台灣最資深老銀飾收藏家~范能談「明代髮簪」

2018.10.19 陳宗嶽 寫於台北

 

  2018年10月4日下午,專程到位在台北市延吉街131巷1弄4號~台灣最資深老銀飾收藏家~范能工作室,與他交流一些「明代髮簪」的看法。


  之所以稱他為「台灣最資深的老銀飾收藏家」,是因為他限定以銀器中的「老銀飾」為單一範疇,從事民國以前包含唐、宋、遼、元、明、清至民國初年的老銀飾收藏已經有36年了,成立以「老金銀首飾」為標的之研究室也有30年了。在范能成立工作室的1980年代台灣經濟正在起飛,在這個「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儘管兩岸雖然還沒有開放,但是老銀飾還是透過兩個管道:一、兩岸漁民以實物交換的方式在海上交換,因此流入台灣的老銀飾往往是以「袋」計算,而且按照當時銀價以重量計價,因此不在乎完整,許多脆弱的老銀飾往往呈現蓄意壓扁的狀態。二、一些較好的精品則經由港澳商家流入台灣。一時之間,大量在台灣市面流通的精美老銀飾吸引了所有愛美人士的眼光,那段時間是所有古董藝品愛好者最甜美的時光,幾乎是每週、甚至每天都想去這些如台北光華商場的市集遊逛。范能說:有時收到幾件難得一見的精品,過幾天又看到了再收!隔幾天又看到類似的再收!但是心裡會有些毛毛的~怎麼那麼多?終於收到市場上再也看不到了才紓口氣,也因此成就了一次收藏好機緣。


  之所以那麼瘋狂,一則,1980年代台灣經濟正在起飛,中產階級的口袋裡開始有些閒錢,這也是收藏界的定律~當人均國民所得毛額(GNI)超過7000美金時,民間的收藏風潮會便會開始風起雲湧,這也是2011年起中國大陸開始「瘋收藏」的真實寫照~那時凡是老東西中國大陸都要,許多古董都從台灣回流中國大陸,真是「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我們都見證了彼此的「此起彼消」。二則,那時幾乎沒有假品、仿品,當時的中國大陸還在改革開放之前相對貧窮的年代,民間崇尚工業化的現代商品,因此對這些老東西大多數人都「棄如敝履」,價格也相對低廉,尤其「老的比新的還便宜」,所以這些雕工精美,造型千變萬化,且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老銀飾吸引了眾多愛美的收藏者,其中當然以女性居多。只是這些當年的老銀飾愛好者,即使當時才20啷噹歲如今都已過耳順之年,台灣年輕一代也不再有俯首即可購得老銀飾的好時機,加上其他總總社會、文化的因素,30~40歲的少壯老銀飾愛好者在台灣已成了斷層的「稀有動物」。反而中國大陸因為經濟崛起形成的8000萬人收藏大軍之中,那些20~40歲的少壯代成了老銀飾的中堅愛好者,可以說是又一次台灣歷史的翻版,所以台灣的老銀飾都正在往中國大陸回流。

  范能正好是這段「台灣老銀飾收藏風潮崛起與殞落」的見證者,1989年他成立個人工作室從事老銀飾設計、製作、修復與買賣時,市況好時一天可收入數萬元,因此可以汰舊換新,立即再買入一些心儀的老銀飾。同時因為他會親自動手製作、修復或修改、設計這些老銀飾,所以大量收購了一些受損的瑕疵品,就在這些敲敲打打的修復過程中,他更真切的瞭解了老銀飾的製作工法,加上後來大量閱讀出土文物的考古資料,如今范能對老銀飾的鑑定應當是「台灣第一把交椅」,即使當年與他同年代從事銀器買賣的大盤商,也沒有那一位像他這樣持續愛好老銀飾逾36年,更不要說親手拆解、研究這些老銀飾的工法,閱讀這麼多土文物的考古資料,因此稱范能是「台灣老銀飾鑑藏第一把交椅」絕對當之無愧。

 

 

 

 

( 興趣嗜好收藏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ty43115&aid=11815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