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國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銀錠
2017/05/21 18:40:29瀏覽2281|回應0|推薦5

 

國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銀錠

攝影:陳宗嶽

※維基百科:銀錠

紋銀

  「銀錠」指鑄成錠狀的銀塊(「錠」亦通「鋌」,量詞,本指未經冶煉鑄造的金屬塊)。元朝以「元」為國號,庫銀逐稱為元寶(取其元朝之寶之意。元初的「中統元寶」也有發行交鈔及錢幣),此後「元寶」一詞也泛指銀錠以至一切金銀貨幣。

 

  此外,「銀錠」重量有一、二、三、五、十、五十兩之別,而「元寶」一詞也可以專指重五十兩的銀錠。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軍滅南宋後,返揚州,丞相伯顏以士卒掠奪無度,下令搜檢部隊行李,將所得撒花銀子統統銷鑄作錠,歸朝獻納。經辦此事的銷錢官依金代銀鋌成例,製成每重五十兩的銀錠,取名「揚州元寶」,呈獻給可汗忽必烈。當時所鑄元寶形呈馬鞍,兩端圓弧,中間束腰,在形制上與南宋和金的銀鋌十分相近。

 

  「揚州元寶」在後世多有出土,一般長約14.5釐米,厚3釐米。背部鐫有「元寶」陰文大字。

 

  中國明清兩代以銀錠用為通貨。今天僅存的五件明代銀作局銀錠當中,其中一件就刻有「銀作局永樂陸年十一月內銷鑄花銀五十兩重作頭顧阿福匠人仇士平陸字一千陸百七十號」字樣。清律也規定,各行省轉交至戶部中央的稅款,必須以五十兩銀元寶為一單位,因此行省衙門會把從百姓處收集來的散銀,鎔鑄成五十兩銀錠才上繳。

 

 

如何看銀錠,讓你1分鐘學會別人花了10年學的知識

    2016-04-29 由 藝道中國 發表于 文化

 

  中國古代貨幣。即熔鑄成錠的白銀。始自漢代,其後各代皆有鑄造,但流通不廣。至明代盛行,但不是國家法定銀錠貨幣。至清,始作為主要貨幣流通。重量不等,因以「兩」為主要重量單位,故又稱銀兩.

 

  至清,始作為主要貨幣流通。重量不等,因以「兩」為主要重量單位,故又稱銀兩。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前後,民間交易多用金銀。洪武八年(1375)發行寶鈔(即鈔)後,朝廷多次下令禁止民間以金銀為貨幣進行交易,違者冶罪。但政府發鈔鑄錢(見制錢)仍以銀價為標準。銀鈔之間、銀錢之間都有一定比價,同年定價,銀一兩當錢一千文,當鈔一貫。明英宗即位後,放鬆用銀的禁令,收賦有米麥折銀之令,並減少各種納鈔項目,以米銀錢當鈔。正德十年(1515)鑄銀錠《明史》記載,此時「朝野率皆用銀,其小者乃用錢,惟折官俸用鈔」。成化以後,田賦、商稅、鹽鈔、匠役以及言俸等項收支中,折銀的範圍日趨廣泛。銀兩逐漸成為主要的支付手段。

 

  清代實行銀錢平行本位制度,規定製錢一千文准銀一兩。銀兩是法定通貨,不僅民間交易收藏使用,官府收納地丁捐稅也使用。由此形成銀兩制度。

 

  清朝的銀兩多以馬蹄形的元寶出現,故亦稱為寶銀。經過熔鑄,又可分為大錠、中錠、小錠,通稱銀塊或銀錠此外還有碎銀。由於各地均可自行熔鑄寶銀,以致寶銀的種類和名稱雖然全國大體一致,但成色與重量並不一律。各地使用不同成色名目的銀兩,相互兌換均有一定的折算比率。銀兩有實銀和虛銀之分。虛銀是指它作為價值符號或計帳單位。清初法定的紋銀、咸豐年間出現的上海規元銀、漢口的洋例銀以及天津的行化銀,都是作為通行的計算單位的虛銀,但它們可以隨時摺合兌取實在的銀兩。此外,還有作為特定用途從而具有特定衡量標準的虛銀,主要有用作官庫收捐納稅標準的庫平銀(一兩為37.31克)、用作徵收進出口貨物關稅標準的關平銀(一兩約合37.68克)和用作徵收漕糧折色的漕平銀(一兩約為36.66克)。

 

  銀錠鑑別-顏色:白銀的顏色白潤而沉穩,銀錠氣孔中有金黃色的多彩寶光,銀錠本身色彩為雪白色,老銀錠由於在使用或埋入土中,受人們觸摸、氧化等損傷,銀錠已自然生成了一層銀銹和包漿,這種銀銹和包漿的顏色大多為灰色或灰褐色,色澤溫潤。民間對白銀鑑別銀色有很多口訣,這裡介紹含黃銅和紅銅的兩個口訣。含有黃銅的銀色為「七黑八灰九轉青,九五成時色還清」,含紅銅的銀色口訣為「七黑八紅九帶白,九五成時還原色」。銀錠的成色(即含銀量)都基本在95%以上,銀錠的顏色除有包漿外,都應是雪白色的發出寶光。市場上出現的渡銀偽錠,其色澤浮而無光,新的時候色澤還亮麗,但氣孔決無多彩的金黃色寶光,時間一久就會露出銅色;市場上的銀鉛或銀銅等合金假錠,新時色澤灰暗、久後有時會呈現紅、黃、黑色,這是銀中大量摻入紅銅、黃銅和鉛等所致,但仍無雪白色的寶光;市場上低劣的鉛質假錠,新時色澤黯淡無光,久後外表變黑色。對用真白銀製作的假錠,由於作假銀錠的時間較短,不可能像老銀錠一樣生成天然的包漿,它的色澤看上去像剛出爐,火氣很大,尤其是在底部和側面,制假者都為了掩蓋這一特徵,往往在銀錠身塗上一層化學藥物,使銀錠表面變成帶黑色或其它顏色的花包漿。

 

  銀錠的重量及聲音:銀錠的鑄造重量在清代前無統一規定,但銀兩代表的重量卻不同,如唐代一兩42克,宋為39克、元為36.6克,明為37克。清代一般在34至38克之間,除常見的五兩、十兩、二十五兩、伍拾倆的重量外,還有三十兩、四十兩的銀錠,就是這些銀錠中,還有多少錢,多少銖的銘文等。這是由白銀作為稱量貨幣的性質所決定的,但大家收藏的重量與當時的標準不符就要警覺。但清代和民國銀錠在重量上就有了基本統一的規定,通常的是五兩、十兩和五十兩三種銀錠,五兩以下為碎銀,主要限於市場流通,補零等使用。因此目前市場上出現清代銀錠有叄拾兩、肆拾兩、壹佰兩,甚至兩佰兩以上的大錠,都應該是假錠。據歷料記載,中國鎮庫大錠清代只有湖北鑄有100兩的鎮庫銀,目前在什麼地方已不知道,而明代500兩的鎮庫銀,1900年被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搶去,早已不知去向。聽銀錠的聲音主要是防包殼假錠,對有疑問的銀錠,拿另一個銀錠敲其錠,若有空心聲或破聲應是包殼銀錠。

 

  銀錠成型情況:各種銀錠因鑄造工藝的不同,成型後的情況也不同,現在制假銀錠,往往工藝與過去不一致,因此,成型後的情況也不同如果不是真銀制假那更不相同。如一是五十兩的雙翅銀錠,成型後雙翅層次分明,寶氣光亮;錠面中心常常有一個小凹,但將型模傾斜固定於一邊的中心無凹狀,這類器型底部和側部一般有蜂窩狀,又如錠面凸出無絲紋的銀錠器形。主要有兩廣、雲南槽銀、牌坊銀,河南腰錠、山西晉泰錠等,這類銀錠的特點是錠面平滑、呈溢滿狀凸出,四邊是圓弧狀角,側面有重紋,槽銀底部蜂窩狀有的不明顯,甚至沒有,但牌坊錠底部有蜂窩狀。三是錠面凹陷無絲紋,中心有奶頭狀的銀錠器形,主要是以四川為代表十兩圓錠型,底部蜂窩狀明顯。四是錠面微凹並有絲紋的器形,這類一般是碎銀,銀的成色達9成色以上就會有絲紋形,9成色以下者銀的層色越低,說越無絲紋銀。銀錠的底部和側的蜂窩狀大小、多少、深淺是鑑別真假銀錠的又一重要依據。凡蜂窩較深、較密、洞內圓潤光亮,有回珠,有彩色光澤者必是真銀錠,銀合金銀錠一般沒能上述特徵,如果蜂窩中灰黑一片,可能是鉛等假錠。蜂窩狀凡是自然形成的必然是口小洞大,深淺不一,人為製造的蜂窩狀正好相反。

 

 

 

 

( 興趣嗜好收藏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ty43115&aid=103057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