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899年德國柏林製鑲銀葡萄酒醒酒器
2018/09/14 11:23:41瀏覽845|回應0|推薦0

 

1899年德國柏林製鑲銀葡萄酒醒酒器

 

2018.9.14 陳宗嶽 寫於台北

 

  2018年9月8日週六下午,在一位收藏家那看到這把久仰的精緻鑲銀葡萄酒醒酒器。長頸玻璃醒酒器的容量相當於一瓶紅酒的750cc容量,那時的玻璃酒器應該還是手工吹出來的,至於為何稱其為葡萄酒醒酒器呢?因為玻璃瓶上纏繞著銀雕的葡萄枝葉與累累的葡萄果實,已不言自明的表明了它的葡萄酒醒酒器身分,當然同時包括了紅酒與白酒兩類葡萄酒。

  醒酒器握把處為一位左手扶髮、右手高舉一串葡萄並向上仰望的銀質雕塑美女所構成,因為是握把部分,所以觸感圓潤不割手。醒酒器的瓶口與所有的醒酒器雷同~稍微寬些,相對瓶身有些微的束腰,瓶塞則是由一個吹著雙管小號的天使銀質雕塑所構成,並且以銀鍊與握把的美女相連結。

  整個醒酒器透露出一股古典藝術的富貴之氣,因為這樣的立體銀質雕塑器皿通常只能在博物館級別的展廳看到,這表示當年擁有者非富即貴。醒酒器的作用是在飲用前加速去除葡萄酒發酵過程中產生的硫氣、雜氣、二氧化碳與降低澀味、激揚酒香,有時還會需要輕搖玻璃器身,這樣的動作對這葡萄酒醒酒器還是有些風險存在,因此從1899年出廠至今已有119年時光,在歷經歐洲這麼多年的動盪,如今還能光鮮的存在,表示它曾經受到所有擁有者的珍愛。

  回溯1899年的德國柏林正處在一種積極發展的狀態:“德國最早的工業高等學院柏林皇家工業高等學院開始頒發博士學位。”“奧迪(Audi)汽車創始人豪希(August Horch)在德國西部的科隆建立發動機公司,並在次年生產出第一輛汽車。”“德國開始走上海外殖民擴張的道路,與英國、美國在柏林簽訂協約瓜分了在南太平洋的。”此種社會狀態相當程度的會影響藝術創作的風格。

  由於古希臘神話裡的酒神狄奧尼索斯(Dionysus)是葡萄酒與狂歡之神,也是古希臘的藝術之神,是宙斯(Zeus)和西姆萊公主(Semele)所生的兒子,因此是男性酒神,所以這鑲銀葡萄酒醒酒器上的美女不是酒神,而對照瓶塞上吹著雙管小號的天使與高舉葡萄並向上仰望的美女之間的互動,頗有「一葉知秋」的驚蟄效果,當小天使吹響雙管小號之際表示葡萄已成熟的同時,摘得第一串熟葡萄的美女也高舉葡萄示意葡萄已熟,接下來就是擇日採摘、壓榨、陳釀。

  就銀器發展而言,十五世紀的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時期,當時銀器被視為一種藝術形式並與繪畫、建築齊名,許多藝術大師從此開始了他們製作銀藝術品的生涯。十八、十九甚至二十世紀初的皇室,是精美銀器的最大買主,他們用它來裝飾餐桌、裝飾豪華的傢俱。到了二十世紀50年代,造型極富現代感的各類銀器已成為歐洲藝術愛好者爭相收藏對象,人們越來越鍾愛純藝術的銀製品,除了銀器獨具的藝術品味之外,一定程度的實用性及裝飾性亦能融入現代人的生活中。

  對西洋銀器的價值判定,一般分成三個層面:

  一、看出身:“皇家”定製銀器和“貴族”家庭使用的銀器,在造型和工藝上更加精美,如同中國官窯瓷器的品質概念。特別是在早期的歐洲社會,銀器一直為教堂或貴族所有,它的使用不僅代表著富有,更是尊貴地位的象徵。

  二、看純度:為避免純銀在合金中的含量變化不定,各國對於純度都有自定的標準並有特別的記號與之匹配。世界各國的銀含量國家標準不同,這就決定了銀器成色的不同,其中法國老銀器的含銀量最高。

  三、看歷史:瞭解古董銀器的文化和歷史底蘊是一件極其考驗藏家知識的事。在歐洲,銀器的製作始終與整個社會的藝術風格相連,從早期帶有宗教色彩的哥特式,到律動的巴羅克式、奢華的洛可哥式等等,藝術風格突出的銀器無疑是一個時代文化和藝術水準的縮影,這樣的古董銀器也更具收藏價值。

 

※葡萄酒簡史

  大約公元前1000到前500之間葡萄法國南部在出現,之後開始在地中海盆地的大部分地區繁殖,所以法國、德國、義大利與西班牙等歐洲國家都是傳統的葡萄酒生產國家。在葡萄酒出現的早期則被認為是貴族專享的高尚飲品,也是一種敬神用的飲料。在《聖經》裡,隨處可見葡萄園與葡萄酒的記載。據法國食品協會(S0PEXA)的統計,《聖經》中至少有521次提到葡萄園及葡萄酒。

  到了中世紀(從5世紀到16世紀)葡萄酒廣被接納,既是高級飲料,也被視為是有營養價值的飲料,對腸胃更有益、可幫助製造血液、改善心情。當時人們認為葡萄酒的品質除了因應葡萄品種和釀造年期外,更重要是葡萄的被壓榨次數,視頭一次壓榨出來的酒是上品,專供上流社會享用;第二及第三次壓榨的酒,素質已降,給農民和工人飲用。社會中最窮的人,又或最虔誠的神職人員,甚至會用稀和了的黑醋代替酒類。

  世界著名葡萄酒貿易研究專家Pierre Spahni曾在《葡萄酒》一書中研究指出:「啤酒似乎是窮人的酒,而葡萄酒則擁有高貴的形象。」1970年代和1980年代初期,葡萄酒的興旺肯定有‘雅皮士’的貢獻。另外根據記載,1760年代工業革命前,也就是大清乾隆中期,一名普通英國農夫的日常餐點為牛奶、麵包、豬肉、奶酪、土豆;到了1808年,也就是大清乾隆去世後的第10年,英國普通農民家庭的消費清單中又加入了黃油、白糖、茶葉與啤酒,或許因此「啤酒是庶民日常飲料」的刻板印象從此就豎立了。社會上之所以形成「葡萄酒階層」與「啤酒階層」的階層劃分,除了文化程度、經濟收入、社會地位等因素,最重要的還是葡萄酒文化與這部分人的趣味比較吻合。葡萄酒需要節制的態度,需要一定的鑒賞水平;葡萄酒是商務交流的工具;葡萄酒蘊涵多種對人體有益的成分,代表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

  最典型的案例:2003年7月4日,這一天是美國國慶日,一些紐約市民聚集在布魯克林海灘為「9•11」舉行紀念活動,卻遭到警察的干預,原因是他們在海灘上喝啤酒。紐約有一條法律規定:在公園和海灘等公共場所不得飲用酒精飲品。不過,僅僅幾天之後,在中央公園舉辦的紐約交響樂團的演出中,許多觀眾坐在草地上邊欣賞音樂邊品嚐葡萄酒,警察卻聽之任之。更讓啤酒酒友們氣憤的是,紐約市長布隆伯格也在其中!葡萄酒的酒精含量(11%~14%)比啤酒(3%~5%)還要高,為什麼警察不干預喝葡萄酒的人們?

  紐約一位政治學教授分析指出:「很明顯,紐約的酒文化存在歧視和不平等。布隆伯格出身「葡萄酒階層」,不是「啤酒階層」。布隆伯格市長畢業於哈佛大學商學院,是著名金融資訊公司Bloomberg LP的大老闆,以40億美元身價位列《福布斯》雜誌富豪排行榜,或許這就代表了「葡萄酒階層」!

 

 

( 興趣嗜好收藏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ty43115&aid=115827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