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鐫刻任伯年字畫的壺
2007/10/31 17:55:42瀏覽3533|回應1|推薦3

*

*

鐫刻任伯年字畫的壺

飄飲壺

   270公克重,16公分長,12公分寬,6公分高。

  王東石(1875-1908),浙江人,刻工精細,所製作的“瓢飲”壺,狀如瓢蟲,中腹縱徑將壺身一分為二,恰似蟲翅,鈕露雙孔,肖狀蟲目,段泥色澤,壺身有海派大畫家任伯年的書法銘文:「瓢飲。光緒己卯(1879年)仲冬之吉,橫雲銘,伯年書,香畦刻,東石制,益壽先生清玩。」橫雲為海派畫家胡遠,曾請東石在家中制壺,與任伯年關係甚密,經常往來,兩人皆熱衷紫砂壺。東石制壺,請任伯年題寫銘文是很自然的事,底款為「浙甯玉成窑造」,浙甯玉成窑窑址在寧波慈溪,今寧波江北區慈城,該窯燒造時間為清道光至清光緒年間,主要人物為慈溪的書法家梅調鼎,也有一些上海文人參與其中,制壺藝人有王東石、何心舟等人。

任頤伯年款紫砂壺

   170公克重,11.2公分長,6.5公分寬,9.5公分高。

任伯年款紫砂筆筒

   350公克重,10.3公分長,7.7公分寬。

文人壺

  何道洪先生對「文人壺」有如下的闡述:

文人參與 推波助瀾

  在陶瓷史上,惟有紫砂藝人善結翰墨緣,與文人雅士攜手耕耘於藝苑,創出了許許多多載入史冊、馳名寰宇的絕代佳作,不可否認,眾多文人的參與為紫砂的崛起與發展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據記載,如從吳仕、柳僉、彭年等正德年間人士算起,明清兩代直接、間接參與活動的文人不下90人,其中不乏政治家、文學家、詩人、書畫家和收藏鑒賞家,如董其昌、陳繼儒、項元汴、汪文柏、唐寅、文震亨、陳煌圖、釋如曜、陳鴻壽、鄭板橋、瞿子冶、朱堅、鄧奎、許次紓、陸希聲、端方、吳大澄、張之洞、吳昌碩、任伯年……那麼文人獨鍾紫砂的淵源是什麼呢?不外乎以下幾點︰

  其一,飲茶習尚的引發。飲茶自明代中期即廢龍團改飲散茶,這一變化給紫砂帶來契機,時大彬後,紫砂茗已具備棄竹爐而登幾案的條件,並且「茶壺窯器為上,又以小為貴」,每一客,一把,任其自斟自飲,方為得趣。何也?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擱。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吳騫《陽羨名陶錄》)加上紫砂「熱不炙手」、「美不勝收」的日用、欣賞雙重功能,接上了文人好茶的大勢所趨。

  其二,紫砂藝術的誘惑。文人個性多屬閒靜雅致,浮想聯篇,消沉時憂思綿綿,激動時振振有辭,他們要寄託、依附,而紫砂古樸典雅,加上可以銘刻詩詞書畫,這正是他們要藉以抒發創造的絕佳之物。

  其三,天賜良機的揉合。明清時,蘇、浙、皖、滬等地文人輩出,為處於青春期的紫砂帶來了與文人結合的最佳良機。

  其四,自我表現的需要。文人是通過以下幾種渠道達到自我表現的目的︰

   一是撰寫銘。他們如陳繼儒為蔣伯荂、楊端木、曹廉齋為陳鳴遠作品手寫銘;釋如曜在一具紫砂底題寫的銘文是︰「清人樹滌心泉茶三昧趙州禪佛生日」並署「丙申年如曜銘贈天然」;鄭板橋的銘是一首詩「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饑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兩三寸水起波濤。」此外還有彭年、潘允端、屠倬等為定制自題銘文。

   二是直接、間接參與造型、裝飾設計,他們是柳僉、項元汴、趙宦光、董其昌、顧元慶、汪淮、繆頌、陳鴻壽、朱堅、喬重禧、瞿子冶、鄧奎、蔡錦泉、蔡愷及潘仕成、張之洞、金鐵芝、端方等,其中陳鴻壽、朱堅、瞿子冶、鄧奎等直接設計造型、裝飾,汪淮、蔡錦泉、蔡愷及潘仕成直接自製,如有名的「潘」。

   三是請制家到家中制,如陳繼儒請蔣伯荂制「天籟閣」,海鹽張東谷弟兄邀請陳鳴遠到涉園居亭製作,伍元華請馮彩霞制「萬松園以及吳大澄聘黃玉麟、俞國良制「愙齋」款等。這些名人由此一表自己的書法、繪畫、造型裝飾美學的造詣或舒坦自己的情懷或滿足收藏的癖好。

孤芳自賞 名重價高

  與其他陶瓷相比,紫砂在整個陶瓷史上所占的篇幅並不大,甚至與漢陶俑、唐三彩相比也略見遜色,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究其原因有︰

  (1)社會文化經濟的客觀制約︰在明清兩代,飲茶品茶只是上層社會的風雅逸事,而紫砂也僅囿於受江南一帶文人的青睞並參與活動,所以沒有向更廣泛的中、低階層推廣的歷史條件。從出土或傳世的紫砂茗看,工藝水準高並署款的要比工藝一般的普通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說明名與上層社會的關係。

  (2)文人參與和名重價高的主觀制約︰史料曾記述︰「茗注莫妙於砂,之精者,又莫過於陽羨,是人而知之矣然寶之過情,使與金玉比值……」。「景陵銅鼎半百沽,荊溪瓦注十千餘。」「一具尚值三千」,至於明代的供春、時大彬等名家的作品更是「價埒金玉,而且為四方好事者收藏殆盡」,珍稀程度可見一斑,這樣的價位又怎能進入尋常人家。

  (3)社會最高層的淡視︰在封建社會裏,統治者的傾向偏愛影響很大,如唐代李隆基喜歡「豐腴」的書體,一時從風,顏真卿便出類拔萃;清代康熙、乾隆睿賞董其昌、趙子昂的字體,因而他倆的字「大為世貴」,成為清宮的「帖學」長達二個半世紀之久。那麼紫砂是否御製過呢?據林古度七言古詩中句「荊溪陶正司陶複」似乎可論「陽羨貢局,創於明代」,清雍正、幹隆期的邵玉亭、楊繼光也曾御製過茗,並砂泥嵌貼幹隆御詩︰「錦梭不籍天孫擲,倩影中堆萬簇花。設與水仙作春波,天邊風月傲清華」。故宮博物院不僅藏此,也有「乾隆年制」款的方壺一具,此外還有「雍正貢局」傳,然而從考古學角度看,並不是以證明「朝廷扶掖紫砂」,更不能與「官窯瓷器」相提並論。

  (4)營銷渠道的閉塞︰專營紫砂的陶肆在明清兩代是寥寥無幾的,文獻中張岱《陶庵夢憶》裏提到在無錫縣北五裏銘山有「進橋店」,揚州天寧寺道旁「十三房」中的「香雪居」中有「宜興罐」、「宜興土產砂」出售。總之,紫砂價位之高、名稀少,統治階層的輕視、經營傳播上的保守等因素促成了紫砂縱有一身美譽,也只得孤芳自賞。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ty43115&aid=1338420

 回應文章

路人張
請問~
2009/10/08 22:56

這隻瓢飲壺真是精品~

想請問大大,是在哪本書?還是哪裡拍攝的呢?? 小弟想收集相關資料,是否可以告知

感謝~

府東洗壺工(cty43115) 於 2009-10-09 17:26 回覆:
這是我的收藏.當然也是我自己拍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