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2/14 17:59:46瀏覽1129|回應0|推薦0 | |
清乾隆~道光「履泰字號」款菊瓣梨皮朱泥僧帽壺
2021.2.14 陳宗嶽寫於台北
底款「履泰字號」。 長16公分,寬11公分,高9.5公分,重340公克
這壺的梨皮朱泥的泥質,入手有非常堅硬的感覺,按印款「履泰字號」來論斷,第一個製作年代是乾隆進士馬履泰(1746年~1829年)所訂製的。第二個製作年代是道光三年(1823年),創立了第一家票號——日昇昌總經理雷履泰所訂製的壺。其中依照壺形與泥質來鑑定,我以為應是乾隆時期的作品,只是在與老友余讓堯討論中,也不排除有將乾隆時候的形制延續到道光時期的可能。
僧帽壺是元代創製的瓷器造型。之後為紫砂壺式之一,因壺口形似僧帽而得名,造型為口沿上翹,前低後高,鴨嘴形流,壺蓋臥於口沿內,束頸、鼓腹、圈足、曲柄。具有強烈的少數民族風格。元器形體敦實、壺頸較粗、壺流略短,明器壺流略長,清器頸略高,腹部略瘦。最早為元景德鎮青白瓷器。它最早出現的時間是元代,最早出現時的載體為瓷器。 明以後隨著大量瓷器工匠轉移到紫砂器方面的製作後也將此器形移植瞭過來。它的用途初期專為佛教僧侶飲茶,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變成普通人也可以使用的茶壺。
紫砂僧帽茶壺始做於明代金沙寺,後經時大彬等人傳承。 但到了清代相繼失傳,這就是我們很難見到一把清代像樣的僧帽壺的原因。
由於僧帽壺的壺身為等邊等面折腰六方形,所以在泥片的對角連接工藝過程中需要扎實深厚的陶藝基本功和淵博的文化內涵。
近代紫砂泰斗顧景舟製作的僧帽壺把形、質、神發揮得淋灕盡致。
一、「履泰字號」一般認為是乾隆進士馬履泰(1746年~1829年)在乾隆至道光年間所使用的印章,此章在坊間最早見諸2012年12月6日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茶熟香溫」專拍中的「清中期彭年款石泉刻橋鈕扁燈壺」,長15.3公分,橋鈕圓蓋,圓身直流,口沿雕密緻紋飾,壺身一側書“有客到來須相飲,自稱臣是壺中仙”。蓋留「彭年」款,壺底「履泰字號」印款,流下刻“石泉氏”,此壺當時拍出92,000元人民幣。
馬履泰(清乾隆11年~道光9年,1746年~1829年)-仁和(今杭州)人,字叔安,一字定民,號秋藥,又號菽庵,別署藥庵、虛穀。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進士,官拜御史、太常寺卿。致仕後,主講敷文書院。工詩,性瀟灑,善諧謔。博學洽聞,以文章、氣節重於時。書宗唐人,古勁似李邕。好誦晚唐詩,愛花木,嗜生果,杖履所至,望之若仙。中歲作畫,涉筆即工,蓋由學問、書法中來。山水蒼率沈厚,自言:「吾畫但能作醜樹頑石,自率胸臆,不悅時眼。」著有秋藥庵集,卒年八十四。
二、這壺至少是道光年間「履泰字號」訂製的僧帽菊瓣梨皮朱泥壺
乾隆、嘉慶、道光年間名字上有「履泰」的名人只有「乾隆進士馬履泰」與「日盛昌票號大掌櫃雷履泰」,一般都把「履泰字號」印款認為是馬履泰,但是當官的文人馬履泰不應該會用「字號」為印款,加上一年多前看到一段文字~日盛昌票號大掌櫃雷履泰曾對東家說:「《字號》是你的,但分號是我經營布置的。你現在要用新人,那我只好把分號收回來,好讓新人重新安排。」
另在四年前,一位鑽研票號的網友游芳義先生與我討論並提出:「履泰字號」的邊紋很像票號常用的印章邊紋~回形窗格紋從內到外共三個層次組成的構圖異常精美,且雕刻細膩講究。加之上述的匹配與時間差,所以我認同「履泰字號」不應該是「堂號」而是「商號」。我以為這把「履泰字號」印款的「僧帽菊瓣梨皮朱泥壺」應該是雷履泰的訂製壺,參酌其生平,製作時間約在其創立日昇昌票號的第四年~道光六年(1826年)前後。
另外,「彭年款石泉刻橋鈕扁燈壺」與「彭年蓋款曼生筆紅泥腰線高燈壺」這兩把壺型,不是乾隆時期的典型壺形,有乾隆時期的繁複紋飾,但是缺了幾分盛世的大器之氣,因此應該是乾隆期之後嘉、道年間的作品。
這把僧帽菊瓣梨皮朱泥壺,屬於矮式僧帽壺,壺身朱泥之中顆粒累累,映照成皮殼上的灼灼寶光,是乾隆時期暨之後少見的好泥。僧帽壺做成菊瓣形更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加上朱泥成型工藝的困難,尤其此壺尚屬朱泥壺中罕見的大壺。在成型工藝上,朱泥中的梨皮顆粒有助減緩朱泥的收縮比例,但是也不利筋紋壺身的鑲接成型,因此這壺有借助外模成型。綜合以上諸多因素,確認這是一把難得的好壺。
「履泰字號」或該是商號
商人雷履泰(1770~1849)山西省平遙縣龍躍村(原細窯村)人。因父親過早去世,家境貧寒,放棄了讀書的機會,進平遙城當學徒做買賣。在平遙城內北門頭拐角,當看寶盆的把式時,被西裕成二少爺李大全閒逛時看中,請到了西裕成顏料鋪。不久便委任其為漢口分號執事,以後又調其到京都分號領班。到李大全繼承父親李文斌執掌號東時,將雷履泰調回總號,委以總經理重任。於道光三年(1823年),創立了第一家票號——日昇昌,並擔任總經理職務,為日昇昌的發展傾注了畢生的精力。
「履泰字號」印章邊框符合票號的防偽設計。如何防偽,這在今天也是難題。日昇昌的匯票,由票莊自己印刷製造,一旦出現假匯票,票號就會遭受信譽和經濟上的雙重打擊,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票號對匯票的印刷和安全性要求極高。當時所採用的防偽技術有密押、背書、微雕等方法,更有甚者還採用了浮水印技術。票號上的密押,類似於密碼。現存的檔案資料中,就有用“謹防假票冒取,勿忘細視書章”十二個字來分別代表一年中的十二個月。過一段時間換一次密押。而這種嚴密的防偽技術,為日昇昌創造出了一個神話:在它的百年歷史上,沒有發生過一次被誤領、冒領的現象。解決了防偽問題,才能取信於社會,創造“一紙匯票,匯通天下”的奇蹟。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