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向古人討教」 ~讀陶藝家陳景亮的葫蘆壺
2022/05/26 10:18:24瀏覽1259|回應0|推薦0

  2022519日,下午四時許,陶藝家陳景亮傳來幾張他與他在1989102日製作的一把段泥葫蘆壺「相看兩不厭」的照片,並說這是台北市信義路一家茶行從一位2019414日在大陸以149,500人民幣拍得這把瓠瓜(:ㄏㄨˋ ㄍㄨㄚ,葫蘆的別名)壺的藏家手裡,近期再以數倍價格購得,而1989年也恰好是這家茶行的創立年代。

  當下我立刻回覆他「好熟悉的一把壺」!因為我正好有一把銘文一樣是「田家屋上山窗依樣」的紫砂葫蘆壺,是1840~1850年間楊彭年(1796-1850年)刻銘,申錫(1821-1861年)製作的,並將壺的圖片傳給他看,同時問他:為何會作這把壺?有沒有參考的母樣?

  陳景亮旋即回覆:宜興古典形制的精細小壺是我認為做壺的人都要磨練到的,那是基本蹲馬步的功夫,之後便要思索創意的路線。曼生十八式是很好的參考方向,那是清代文人帶著壺藝家離開匠氣而走上文藝的新方向。而葫蘆壺是一個很吸引人的造型,我做的是原始的造型,曼生後面才發展出許多的樣式。不管最早的葫蘆壺是誰做的,我重作葫蘆壺,一方面是續古,一方面是吃老祖宗的米飯,練過就好!

  作這把葫蘆壺的1989年陳景亮36歲,已創作了懶人壺、玄機壺、義氣壺,並開始到美國遊學。所以作這把葫蘆壺,純粹是「練手」,是工作室在東湖時候做的。他憑著超強記憶,回想之前在雜誌裡看到過的「曼生十八式」裡的葫蘆壺印象,用自己調配的段泥,作成了這把葫蘆壺,再用正在努力練習的刻壺三刀法,在壺身上鐫刻同一句「田家屋上山窗依樣」銘文,加上落款「阿亮,己巳秋」,但是卻採用現代陶藝所通用的手拉坏法,與宜興紫砂傳統的拍身筒工法完全不同,因為本意是想「向古人討教」,所以就只作了這一把,堪稱「孤品」。所以當陳景亮再看著這把他32年前「向古人討教」的葫蘆壺時,除了「相看兩不厭」之外,也當有著這樣的感慨: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閱盡千帆,只搏阿亮壺。

  至於壺底鐫刻的數字,一個是創作日期:1989.10.2。一個是茶壺編號,他從198431歲時開始建立茶壺編號,由101開始往後接續,至於100以前的編號代表之前所曾做過不知數量的壺,做壞的就空號,目前已編到980多號,這把壺是561

  將陳景亮的葫蘆壺與同樣銘刻「田家屋上山窗依樣」壺銘的三把道光年間有楊彭年參與製作或刻銘的葫蘆壺作比較,發現:

  陳景亮的葫蘆壺灣流弧度最大,壺蓋最扁,環紐最高,還能讓套環立於環紐正中,很有畫龍點睛的視覺效果,這是陳曼生在設計葫蘆葫時都自承「壺鈕上之小環,更是點睛之筆。」

  2012年嘉德春拍以RMB1,955,000拍出的「清道光楊彭年段泥詩文花蝶葫蘆壺」,壺身右面多了一幅花蝶畫,壺身也較豐腴。

  「清道光申錫作彭年銘紫砂葫蘆壺」的壺身較高䠷、俊秀。

  「清道光八年竹坪刻彭年作段泥葫蘆壺」偏文旦壺形,故顯得較圓潤。

  簡言之,這四把壺「環肥燕瘦」各有千秋,但都是好壺。換言之,陳景亮「向古人討教」是成功的,即使是沉澱積累了32年的今天,回顧這把葫蘆壺或有~

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都是陳景亮的曾經,當然都是他當下最好的!

附註:

一、楊彭年

  楊彭年,清乾隆至嘉慶年間(1796-1850)製紫砂壺名藝人,字二泉,號大鵬,荊溪人。《耕硯田筆記》日:「乾隆時,製壺多用模銜,分段合之,其法簡易,大彬手捏法已少傳人。彭年善製砂壺,始復捏造法,雖隨意製成,自有天然風致。」楊彭年恢復了手工製壺的技藝,所製茗壺玉色晶光,氣韻文雅,或渾樸或精巧;又《陽羨砂壺圖考》稱(彭年)善配泥,亦工刻竹刻錫。他的兄弟姐妹都擅製茗壺,並傳至後代,彭年弟寶年,字公壽,擅捏製法,也曾為曼生製壺。詹勛華《宜興陶器圖譜》《附錄·名家小傳》「楊寶年」條載:「傳器有砂壺一持,底鈐曼生刻『阿曼陀室』印,紫砂井欄式,銘云;『井養不窮是以知汲古之功頻迦銘公壽作。』行書五行,鏨下鈐『寶年』二字篆書陽文方印。楊氏尚有胞妹鳳年,小字玉禽,製壺亦精巧俊美,「善製花貨」。

  楊彭年善於配泥,所製茗壺,渾樸工致,傳續了時大彬的捏造之法,雖隨意製成,仍具天然之致。嘉慶年間因與陳曼生合作而名噪一時,統稱曼生壺,所製作的壺,有的渾樸雅致,有的精巧玲瓏,他和名手申錫(1821-1861)亦有合作,茶壺敦樸別致,被世人譽為申楊壺。另嘗與瞿應紹合作製砂胎錫壺,柄上鐫有彭年印記。他善銘刻、工隸書,追求金石味,除了陳鴻壽(曼生)之外,他還與當時名人雅士:瞿應紹(子冶)、朱堅(石梅)、鄧奎(符生)、郭麟(祥伯、頻伽)等合作鐫刻書畫,技藝成熟,至善盡美。世稱彭年壺彭年曼生壺,聲名極盛,對後世影響頗大。

二、葫蘆壺

  葫蘆壺取形於葫蘆瓜,是紫砂壺的經典壺型,藉著葫蘆瓜在傳統習俗裡特有的化煞收邪、和諧美滿、子孫萬代、福祿雙全的寓意,讓紫砂製成的葫蘆壺也有著相同的美意,因而葫蘆壺不僅看著賞心悅目,沖泡出的茶水更是美意綿綿,無怪乎曼生十八式也將葫蘆式納為第十一式,題識作葫蘆畫,悅親戚之情話。此典故源自:曼生自幼家境貧寒,十年寒窗,方得以入仕途。其為官清廉,兩袖清風。一日,一遠房外甥來訪,竟以一擔青葫蘆為禮。曼生不覺禮薄,熱情款待。侄兒雖清貧,卻也酷愛讀書,臨走道別曰:區區葫蘆不足為禮,送福、送祿與舅,恭賀親舅福祿雙全。曼生大喜,連聲道謝。外甥別後,曼生捧葫蘆逐一觀看,甚覺可愛,遂置於案頭作畫,本是信手塗描,豈料一繪成真,壺鈕上之小環,更是點睛之筆,曼生樂之,遂命名葫蘆壺,取福祿雙全之意。

  另外,臺灣鄉間還流傳一句諺語:「厝內一粒瓠,家風才會富。」意思是說:在家裡擺放一個葫蘆,才會發財、富有。所以收藏一把葫蘆壺,世界將更美滿。

三、曼生壺

  清代嘉慶、道光年間,陳曼生(本名陳鴻壽,字子恭,號曼生,為「西泠八家」之一)在溧陽任縣令期間(嘉慶16319日到任,1811年,任二任),文壇名流麋集,結識了宜興的製壺名手楊彭年、楊寶年、楊風年兄妹,對紫砂茗壺產生濃厚興趣,並聚集了郭頻伽、江聽香、高爽泉、查梅史等一批書畫名家共同設計、創製茗壺型樣,每式並撰擬題銘,由楊氏兄妹製壺,陳曼生或郭頻伽、江聽香在壺上題銘書刻,契合當時文人雅士在美學上追求幽野之趣的理念,故極受文人雅士之喜愛,稱之為「曼生壺」。陳曼生還一反前人的刻款方式,將自己的阿曼陀室桑連理館篆書陽文方印蓋在壺底,將製壺人彭年等印章改印到了壺蓋或者壺把下面的位置。

四、曼生十八式

  「曼生壺十八式」因曼生壺簡潔明快造型、深刻雋永的題銘乃至書法篆刻、在壺體上的佈局章法都值得後人細細品味,使得文人紫砂壺昇華為融合多種文化元素的絕佳載體,從此便以純粹文人化的身份躋身於藝術珍品之列,被紫砂界奉為珍品。

  成書於1937年的《陽羨砂壺圖考》上卷『雅流篇』中,對陳曼生題銘的八件傳器分別作了介紹,其中較明確的壺名有『台笠壺』、『合歡壺』、『匏壺』、『井欄壺』、『方山壺』、『石兆壺』等六件,此外還列舉了陳曼生切定茗壺並貼切壺形的二十二條銘文,除第十六條下無壺名外,其餘二十一條均有壺名,其中有四件與前面的八件傳器中的四件壺名相同,這樣《砂壺圖考》就為人們提供了二十六件不同的曼生壺壺形了。據考查,曼生壺不止十八式,至少有四十種樣式。一般曼生壺底有「阿曼陀室」印章,壺把下有「彭年」小印章。當年陳曼生確實手繪了一批紫砂壺樣請楊彭年等人製作,但數字就不是十八式,世人所以用『十八式』這個數字,是用十八來象徵完善、成熟或極至。如蓮花是十八瓣,佛祖兩旁有十八羅漢,作惡要打入十八層地獄等。

  曼生壺壺式簡潔,主要是以幾何形為主,分為四大類:一類是借鑑古代銅器,漢磚漢瓦的造型,比如鏡瓦壺就借鑑了銅鏡的器行,石銚壺借鑑了銅水吊的器行,還有飛鴻延年壺半瓦壺”“磚方壺等,分別借鑑了漢磚,漢瓦的造型。第二類是借鑑生活用器的造型,比如合斗壺”“柱礎壺”“井欄壺”“台笠壺”“鈿合壺”“合歡壺等等。第三類是仿動植物形態的壺式,比如天雞壺”“葫蘆壺”“圓珠壺等。第四類是按照器用功能設計壺的外形,比如古春壺”“汲直壺”“春勝壺等。

曼生十八式及其題識:

  一、石銚式挑之製,摶之工;自我作,非周種。

  二、汲直式苦而旨,直其體;公孫丞相甘如醴。

  三、卻月式月滿則虧,置之座右,以為我規。

  四、橫雲式此雲之腴,餐之不瞿,列仙之儒。

  五、百衲式勿輕短褐,其中有物,傾之活活。

  六、合歡式蠲忿去渴,眉壽無割。

  七、春勝式宜春日,強飲吉。

  八、古春式春何供,供茶事;誰雲者,兩丫髻。

  九、飲虹式光熊熊,氣若虹;朝閶闔,乘清風。

  十、瓜形式飲之吉,瓠瓜無匹。

  十一、葫蘆式作葫蘆畫,悅親戚之情話。

  十二、天雞式天雞鳴,寶露盈。

  十三、合鬥式北斗高,南斗下;銀河瀉,闌幹掛。

  十四、圓珠式如瓜鎮心,以滌煩襟。

  十五、乳鼎式乳泉霏雪,沁我吟頰。

  十六、鏡瓦式鑒取水,瓦承澤;泉源源,潤無極。

  十七、棋奩式簾深月回,敲棋鬥茗,器無差等。

  十八、方壺式內清明,外直方,吾與爾偕臧。

  十九、井欄式欄井養不窮,是以知汲古之功。

  二十、鈿盒式鈿合丁寧,改注茶經。

  二十一、覆斗式一勺水,八斗才,引活活,詞源來。

( 興趣嗜好收藏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ty43115&aid=174530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