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7/26 20:50:33瀏覽849|回應0|推薦0 | |
清代子畦款朱泥梅樁壺
2021.7.26 陳宗嶽寫於台北
長15.2公分、寬4.7公分、高8.5公分
此壺用朱泥以手工的鑲身筒完成壺身,再堆塑出梅枝紐壺蓋及穿牆梅枝,以與壺流、壺把連接,壺身、壺底綴以枝榦節紋,整體呈現一種秀氣的梅樁壺形。泥質燒結密實,入手有岩石的硬實感。
※壺身紋飾: 一、壺右側楷書刻銘: 我來辜負 尋春約 空對梅花 醉幾壺 子畦
二、壺左側刻繪: 一文人坐對一束插花
※陳子畦事要 壺上落款「子畦」指的是「陳子畦」。陳子畦(1634年—1713年)是明崇禎至清康熙年間人,原籍浙江桐鄉,到宜興後客居川埠上袁村,是清初的製壺名家,只是有關陳子畦的事跡,歷史上記述甚少。其名見於《陶錄》,是明末清初製壺高手,其製品仿徐友泉最佳,工製壺坯、瓶盒諸物,擅作蟲蛀殘葉見稱,為時大彬所珍。在壺史上屬於一位有較大影響的名藝人,也是以“小壺精妙”而著名的紫砂名家。製品胎薄而做工精巧,刻款楷書有晉唐風格。傳世作品有《玉蘭樹段壺》、《南瓜壺》,以及殘荷湖蟹,石榴水滴,盤螭水洗、瑞獸等文玩傳世。所製朱泥壺,質感細膩,造工精美,燒結適度,其刻款也十分講究,壺款的選詞用句,也反映壺家文化素養。細察陳子畦壺,輕、薄實駕乎明季諸家之上。
另有一把清早期「子畦」款的半月朱泥梨皮壺傳世,高6.1釐米。寬12釐米。此壺為朱泥調熟砂,略呈梨皮狀,燦若星星,閃閃發亮。壺體為半球狀,流朝上而外撇,耳形把,圓鈕帶氣孔。壺身胎薄而作工頗精,壺底銘“竹梢一片引流長 子畦”楷書刻款。
《陽羨砂壺圖考》:「子畦之名見於《陶錄》,謂其仿徐(友泉)最佳,為時(大彬)所珍。或云即鳴遠父,然考其製作式度,可斷為明季人。附考證。」因此項記載而有「陳子畦為康熙製壺名家陳鳴遠之父」的傳聞,但是,依據新浪博客「古韻宜興的博客」所考據(http://blog.sina.com.cn/s/blog_8ed675180102z1q8.html):
宜興丁蜀鎮西北部的川埠陳氏傳至四世有三,即琳、𤥁、全,陳全有子七:欽、鑑、鋐、鎰、鎡、鎮、錫。陳用卿(1591年—1646年)乃鎰之後,名善行,字用卿,為川埠陳氏九世,是陳鳴遠祖父陳克宏(1573年—1642年)堂弟,陳鳴遠(1648年—1734年)則為十一世。陳信卿乃鑑之後,與陳鳴遠同為十一世,名信,字信卿,萬曆戊申(1608年)十一月生,順治戊子(1648年)五月初五卒,子二,長子疇,就是陳子畦,次子畯。陳疇(1634年—1713年),字子畦,崇禎甲戌(1634年)十一月初十生,康熙癸巳(1713年)二月初九卒,為十二世,是陳鳴遠的族侄,因為年齡長陳鳴遠14歲,也許這就是吳騫等人誤認陳子畦是陳鳴遠父親的緣由。
※銘文解析 我來辜負尋春約 空對梅花醉幾壺
壺銘本應與壺、茶或與製壺、飲茶的情景產生聯繫,最好是壺、茶、情三者融為一體,切壺切形、切茶切水、切情切景。此壺形呈梅樁狀,梅枝為壺流、為壺把、為壺紐,壺身綴以盛開梅花的過牆梅枝,配上一文人默坐在一束梅花前面之圖案,「我來辜負尋春約,空對梅花醉幾壺」的銘文,正描繪出此文人:尋春未果,而對梅買醉之心情,只是此時入口的是茶,醉的是心情。此壺在創作時,已將有感而發的抒情寫景題於壺上,此等壺銘,尤見功力,當屬文人壺的精品。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