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清光緒『玉麐』款黃玉麟團泥漱石壺
2021/01/29 11:07:43瀏覽468|回應0|推薦0

清光緒『玉麐』款黃玉麟團泥漱石壺

            2021.1.9  陳宗嶽寫於台北

17公分,寬13公分,高7.8公分。

        此壺使用含複雜顆粒的團泥製成曼生壺式的「漱泥壺」,壺肩以篆書銘文:「延年益壽、安樂無極」,壺底以「雙入正刀法」銘文:「器墜於地,不可掇也,言出於口,不可收也,慎之哉。」都屬晚清流行的製壺風格,加以黃玉麟的晚清「玉麐」款,都顯示此壺為晚清作品。

        雙入正刀法:一般用於先寫好底稿的「印刻」,能者也會用於不寫底稿的「空刻」。從康熙時期出現,一直沿用至今,每刻一筆畫施以兩刀,中間剩餘泥屑用刀口刮平,使其凹面平光,因此有人稱之為「三刀法」,刻出的銘文有濃烈的碑碣石刻金石味,比較端莊嚴謹。常用於篆書、楷書與隸書。

一、「玉麐」-黃玉麟18621882年間的用款

  初見「玉麐」這個署名,「麐」字讀不出來,但是知道陳曼生的好友中有一位郭麐(1767年-1831年,字祥伯,號頻迦,又號白眉生,晚號蘧庵居士,吳江諸生,資秉過人,曾游姚鼐門。應京試入都,金蘭畦尚書以國士待之,因此名聲大噪。下第南歸後,以詩鳴江湖二十多年。工詞章、善篆刻,間畫竹石,別有天趣。為此,陳曼生最器重郭頻迦,在曼生壺的設計製作中,一部分銘由曼生所為,但不少是由郭頻迦主刻的。現在藏在上博、南博等處的曼生壺上都有頻迦祥伯的不少銘刻。)因此,從就此切入,查知「麐」同「麟」字,因此「玉麐」就是「玉麟」,也就是晚清製壺名家「黃玉麟」。

  黃玉麟(1842-1914年)原名「玉林」,1856年滿13歲時,從師邵湘甫,1859年出師時即青出於藍。186220歲時改名「玉麐」,大約1882年前後,「玉麐」再改名為「玉麟」。1905年(清光緒31年),黃玉麟不幸中風,不能再製茶壺,以製作紫砂《假山盆景》度生。

二、壺底銘文

        器墜於地,不可掇也,言出於口,不可收也,慎之哉。  玉麐

  這壺底銘文,出自陳鳴遠傳器,依照(徐秀棠《中國紫砂》考證:是陳鳴遠(大概生於康熙19年至雍正年間)的壺銘,在1937年出版之《陽羨砂壺圖考》所列陳鳴遠12件傳器中之第4件,是一只圓形壺,銘文刻於壺底,並有陳鳴遠刻款與印章。

  這則壺銘開頭就採「切壺」(壺銘的內容概分成:切壺切形、切壺切水、切情切景)格,砂壺作為一種陶瓷器物,墮地易碎不可收拾,所以有器墮於地,不可掇也;掇,拾也。再用比興手法引伸至人生哲理:言出於口,不可及也。亦如朱子《治家格言》: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最後加上慎之哉”!以為諄諄告誡。

  此銘文另見於:一個落款癸丑(1733,雍正12年)杏月鳴遠的五螭龍紫砂陶大筆洗之上,此器現藏於大陸蘇州的一位郭姓藏家手上,器高10公分,底徑32.2公分,口徑17公分,重2100克,銘文器墜於地,不可掇也,言出於口,不可收也,慎之哉。但是未見實物,不知真仿。

三、推論此壺製作於18981905年間

  這把段泥漱玉壺雖然可以確認是黃玉麟在1862(同治元年)~1882(光緒8年)年間製作的,但是,這把壺的壺形起於嘉慶20(1815)的曼生壺,兩把壺的製作時間相差了50多年;雖然1880年開始了仿古壺之風,黃玉麟也有可能曾經親睹過這把古壺;但是,如吳大澂這樣的晚清大收藏家也感嘆-窮畢生也收不到一把曼生壺之時,黃玉麟靠自己的能力看到這把古壺的可能性變得很低。

  加上1895年(光緒21年)黃玉麟受聘於吳大澂,到其府上為其仿古創新。吳大澂歷任廣東、湖南巡撫,喜收藏、愛古董,黃玉麟得以觀彝鼎及古器,藝日進。直至1898年(光緒24年)黃玉麟載譽返鄉,吳大澂親贈「壺家妙手」橫匾為止,這期間,吳大澂與黃玉麟傳承陳曼生與楊彭年的作壺風格,經常合作製壺,集紫砂篆刻於一體,金石韻味濃厚。因此,應該到1898年以後,黃玉麟才能真正自如的製作這類古壺式樣。

  至於像這把-壺面銘文:延年益壽、安樂無極,壺底銘文:器墜於地,不可掇也,言出於口,不可收也,慎之哉。如此富金石趣味的銘刻,也應該是在1898年與吳大澂合作結束之後,黃玉麟才具有這樣的能力。也因為黃玉麟想作一把能表現自己企盼與想法-「延年益壽、安樂無極;器墜於地,不可掇也,言出於口,不可收也,慎之哉。」及實力的壺,當然必須在1905年中風之前,他捨棄那顆吳大澂為他鐫刻的「黃玉麟作」古篆印章不用,親自鐫刻上他年輕時候的名字「玉麐」,而完成了這把壺。這是我對這把壺製作年代的看法。

四、黃玉麟生平

  黃玉麟(1842-1914年),宜興蜀山人,清末著名製壺藝人,被當代紫砂大師顧景舟推崇為:邵大亨之後唯一傑出人物家。

  黃玉麟原名「玉林」,1856年滿13歲時,從師邵湘甫,1859年出師時即青出於藍。186220歲時改名「玉麐」,善製《掇球》、《供春》、《魚化龍》諸式,精巧而不失古意。大約1882年前後,玉麐進入中年,技藝更趨老練,因所創製之《魚化龍》圓潤似玉,被窯場圈內人讚譽為「玉麒麟出世」,且以「玉麒麟」直呼其名,因而改「玉麐」名為「玉麟」。

  1895年(光緒21年),黃玉麟53歲。受聘於大收藏家吳大澂府上為其仿古創新。吳大澂歷任廣東、湖南巡撫,喜收藏、愛古董,常請紫砂名手至府中作壺,壺底鈐「愙齋」陽文篆書款。玉麟得以觀彝鼎及古器,藝日進。1898年(光緒24年)黃玉麟載譽歸鄉,吳大澂派人送來吳氏親自訂製,親自書寫的紅木橫匾一塊,上書「壺家妙手」四字,用陽文篆書描金,後有「愙齋 吳大澂」之署款,高高掛於黃玉麟家正門中堂,至今傳為美談。

  吳大澂與黃玉麟繼承發揚了陳曼生與楊彭年的作壺風格,經常合作紫砂壺,集紫砂篆刻於一體,金石韻味濃厚;現在所見的「黃玉麟作」四字古篆字印款章,亦是吳大澂在黃玉麟合作期間,刻贈黃玉麟的。

  之後,黃玉麟與吳大澂之孫-晚清著名畫家、書法家、篆刻家、清末海派四傑之一、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的吳昌碩友善,吳昌碩往往為之書款,因此更顯名貴。

  據顧景舟先生介紹,黃玉麟在製壺技藝上是個多面手,方圓器型都擅長,每器紋飾、細部、結構、銜接、刻畫均清晰乾淨,所製茗壺,多圓式,作品瑩潔圓潤,精巧工整,給後人留下不少佳作。

  進入盛年後的黃玉麟,技藝愈深,每製一壺,必反復斟酌推敲,精心構撰。所製《掇球》、《魚化龍》,泥色瑩潔,外觀純雅,格度渾厚,脫盡清代纖巧之氣,很受鑑賞家珍愛,其壺每把售二兩銀子,須到窮乏之時,他才會再製作,否則,雖出價數十兩,仍不能得到他所製之壺。

  1905年(清光緒31年),黃玉麟不幸中風,病癒後雙手顫抖不止,不能再製茶壺,為度生計,黃玉麟以製作紫砂《假山盆景》度生。由於雙手顫抖不止,黃玉麟便巧妙構思,利用雙手顫抖時的自然動作,或褶皺,或構造,或侵蝕,反而起到一種奇妙的效果,為常人所不能為,時人稱道黃玉麟的創作能力為「見所未見,聞所未聞」,這是對中風後的黃玉麟的紫砂陶藝的肯定。

  1914(民國3年),黃玉麟病逝於宜興蜀山「豫豐陶器廠」廠房中,享年七十一歲。

臉書圖文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0860460230/posts/3789909811047664/?d=n

新浪博客圖文網址: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b1b3e26e0102ypr4.html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ty43115&aid=155750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