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清代同治六年金之駿款竹雕竹林七賢筆筒
2019/05/24 23:31:47瀏覽1148|回應0|推薦0

清代同治六年金之駿款竹雕竹林七賢筆筒

2019.5.17 陳宗嶽 寫於台北

 

  筆筒高20公分、直徑17公分、厚2公分。

  金之駿製,丁卯(同治六年,1867年)小春

 

  金之駿(1840-1901),字聲,號夢吉,又號述庵,別號紅柿村老農、一蕢山人,浙江秀水(嘉興)人;書學趙孟,篆刻宗浙派,工刻竹,流麗無匠氣。

 

一、竹器的收藏心得

  曾經仔細算過竹林叢中的竹仔,除了有112枝竹子(應該是目前竹雕筆筒上雕竹數量最多的),還有5個新冒出芽的竹筍,另有三棵松,一棵大樹,透過逐張的特寫,更可查見其細微處。

  依據收藏經驗,此筆筒因使用了一節半的竹筒,比一般筆筒都大;加上屬清初至清中的深、高浮雕,色澤、皮殼具深、雕工細致,因此,當初在看到這個筆筒之初,直覺的判定應該是清代中期以前的,但是,在查清金之駿的生卒年代(1840~1901)之後,大出意外,因為金之駿的雕竹功力真是直追古人,金之駿雖然有一些扇骨、臂擱的作品存世,但是立體雕刻的筆筒罕見,鏤雕筆筒更是只有這一個。而且以這個筆筒的工藝表現,是我曾經端詳、瀏覽過的前十名,足見工藝的精巧。

 

  判斷竹雕文物的年代,通常可從以下四端來判定:

 

   1、從竹的顏色

  一般年代越久色澤越深:

明末~褐紅

清初~棕紅

青中~棕黃

清末~淺棕黃。

 

   2、從竹的橫斷面

  竹中的竹絲,在斷面可形成點狀突出面於竹肉之中,越久落差越大。清末可看出點突出,清中期以上放大鏡觀察可看到竹肉中有如魚卵子分佈其中,明末清初以放大鏡觀察可看到竹絲的突出點晶瑩半透明如琥珀色,竹絲的突出點明顯破裂情形。

 

   3、從整個構圖

  如雕刻的是人物,明末清初以近景為構圖中心,人物佔畫面較大,可清晰看到人物表情,及身後枝葉細緻刻劃。清中期以後,只見人形。

  陰刻山水受周芝岩影響流行於清中至清末。

  金石圖流行於清末民初。

 

   4、從雕刻工法

 

  雕刻工法通常年代越久雕鑿的越深,年代越近雕鑿的越淺。

  透雕~明末清初

  高浮雕~明末清初

  陷地雕~盛行清初至清中

  淺浮雕及薄地陽文~明末清初

  深雕~清中期

  淺雕~清中晚

  毛雕~清末

 

二、竹林七賢典故

  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輝縣、修武一帶)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謂竹林七賢。他們大都“棄經典而尚老莊,蔑禮法而崇放達”,生活上不拘禮法,清靜無為。

  據陳寅恪先生考,西晉末年,比附內典,外書的“格義”風氣盛行,東晉初年,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於“七賢”之上,成為“竹林七賢”。“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麼“竹林”。竹林七賢的作品基本上繼承了建安文學的精神,但由於當時的血腥統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採用比興、象徵、神話等手法,隱晦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此件筆筒雕工

  此筆筒以竹為題材,採用高浮雕和透雕的技法,以通景的方式,鏤空透雕一片竹林,由遠及近,營造出茂林修竹的山野之趣。圖案分兩部,屬多層次布局,山前竹林深遠,枝繁葉茂。竹林中奇石疊錯,在松樹竹林、山石溪水間有十二人,其中七老或立或坐聚於林間,有的觀局對弈,有的臨案撫琴,還有一人站立於石板橋上,手指前方,回首吩咐著身後的侍童。四名侍童則分別在揮扇烹茶,端盤送水,或手執拐杖身背酒簍,或者在林中玩耍,各具神態。筆筒皮殼暗紅,包漿厚老,可賞可玩。

  此件筆筒,刻工十分精湛,鏤空的竹枝細若粗針;人物眉眼,鬚毫畢現,人物各個栩栩如生。整個畫面情景交融,山谷中綠竹青青交掩蒼翠長松,嚴壑山石襯托人物造型,整體和局部錯落有致,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 興趣嗜好收藏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ty43115&aid=126919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