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3/18 23:42:41瀏覽2836|回應0|推薦0 | |
* 檢漏「獅鈕銅印」後之探究
2018.02.10下午,還在美國洛杉磯度假時,在一位經常探訪南加各跳蚤市場的淘寶達人、也是1997年即獲得「中國畫壇百傑畫家」榮銜的郝毅強先生推薦下,特地到一個位在Pasadena, CA 91101的車庫拍賣地點去尋寶,當日在一個三層樓的居家瀏覽了20多分鐘,最終花了10元美金買了的一個當時判斷是1960年以前的民國獅鈕小銅印,印文“李岳鴻印”。由於先前,已在臺北收過類似的兩個獅鈕銅印,因此對此印章的背景典故已略有涉獵,只是在收到這方獅鈕銅印之後,再次蒐尋相關資料,發現相關資訊比25年前多了許多,鑒於「收而不研者陋,藏而不鑒者庸」,因此決意把獅鈕銅印的底細弄個清楚,因此在回台北之後,找出另兩方印文為“胡國振印”、“潘碩儒印”的獅鈕銅印,參研相關資料,撰成這篇文章。
壹、銅印貫穿了三千年印史 印章,又稱“印信”,自古至今都是信用的證物和權力的象徵,中國印章的歷史綿延了三千年,其中只有銅印未曾間斷,而且在宋元以前,除了代表皇權的金、銀、玉印之外,幾乎就只剩下青銅官章與私印一種類別,一直到明代宣德年間,皇帝將暹羅進貢的風磨精銅製作成宣德香爐之後才再有黃銅的問世。 印章曾經有過三個高峰:一是秦漢的青銅古璽印、二是明清的青田石流派印、三是民國時期的印壇大家輩出與印章收藏成風。其中只有第一個高峰是銅印獨領風騷,在第二、第三高峰時期,印章從工匠的刻製過渡到了文人篆刻,銅印因為銅質韌而粘、下刀不易、難以雕刻而淪為小眾偏愛的弱勢印章,只有蕪湖、北京兩個地方還延續銅印的雕刻。到了對傳統文化棄若敝屣的“文革”期間,印章也在劫難逃,在“破四舊”的喧鬧中,金文、大小篆、鳥蟲篆等都被視做“四舊”,歷代名家印章悉數被抄走、砸爛、磨去印文。“文革”後的1970年代,中國大陸數億人口雖然人人都至少需要一枚私印,但是印章只成了用具,藝術性乏善可言,包括銅印在內的印章篆刻藝術因而低潮沉寂的降至谷底。
貳、雕紐銅印已成非物質文化遺產 隨著21世紀大陸藝術市場的崛起,印章、篆刻這門古老藝術也煥發出新的活力,只是印章的收藏一向分別朝著兩個不同的方向發展,一是藏印,鑒賞印章篆刻印文的金石美與邊款詩文的閑情逸趣;一是藏石,鑒賞印章石材的靈透和印紐的雕琢。而銅印的鑑賞則包括其中印文與印紐的賞析,唯在材質上沒有太多的類別,至目前為止也只有青銅、紅銅、黃銅等三類,另在表面部份加上鎏金裝飾。 銅料依據顏色概分成四類:紅銅(也稱 “紫銅”)、黃銅、白銅、青銅(青灰色或者灰黃色),其中: 一、紅銅即純銅(含銅達99.95%以上),是紫紅色的金屬,俗稱“紫銅”、“紅銅”或“赤銅”,富有延展性,一滴水那麼大小的純銅,可拉成長達兩公里的細絲,或壓延成比床還大且幾乎透明的箔。 二、黃銅是銅與鋅的合金,含鋅量不超過45%,含鋅量再高將會產生脆性,使合金性能變壞。假如在黃銅中加入1%的錫,則能顯著改善黃銅的抗海水和海洋大氣腐蝕的能力,因此被稱為“海軍黃銅”。黃銅中鋅的含量越高,其強度也越高,但塑性稍低。 三、白銅是以鎳為主要添加元素的銅合金,加有錳、鐵、鋅、鋁等元素的白銅合金稱複雜白銅。 四、青銅是除了黃銅、白銅以外的銅合金統稱,並常在青銅名字前冠以第一主要添加元素的名。 五、硬度與價格 按硬度強弱區分則:青銅〉白銅〉黃銅〉紅銅 按價格高低排序則:青銅〉白銅〉紅銅〉黃銅 由於銅印集雕鈕藝術、刻銅藝術、造像藝術、鑄造工藝及印章藝術於一身,是銅塑微雕的藝術珍品,承載著三千年來用印文化的積澱,尤其明末以來仍有許多印人熱心於古銅印的發掘、考訂與收藏,倘若能收得一方刻有自己姓名的銅印,在當時是非常足以自炫的盛事,因此會有因得一銅印而易名的“汪東陽”、“奚岡“等雅事流傳。鑒此,2007年北京市宣武區人民政府把萃文閣銅印鈕雕刻技藝批准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叁、納福、招瑞的獅紐 在印鈕上,因為清代金石篆刻藝術的繁榮,促使印紐大量創新,在銅印鈕的形式上,出現了包括神獸、動物、蟲鳥、海獸等動植物,包括瓦、環、橋、壇、階台、提樑、華表、錢幣、福壽、博古圖等器物,以及包括佛、仙、各種角色等人物三大類,其中屬於神獸類的獅紐,依據《後漢書·西域傳》所載:“章帝章和元年(西元87年),安息國(相當於今伊朗)遣使獻獅子、符拔(一種形麟而無角的動物)。”這是獅子走入中國之始。漢代佛教傳入中國時《燈下錄》記載:「佛祖釋迦牟尼降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子吼曰:“天上地下,惟我獨尊”。」因此,佛教視獅子為莊嚴吉祥的神靈之獸而倍加崇拜,另外專司人間智慧的文殊菩薩也是騎著獅子,均加強了獅子的靈性。 漢唐時期的帝王貴胄陵墓,開始出現職司守衛的石獅。至唐宋時期,開始在坊門防風抗震的大石柱腳上雕刻獅子,以收納福、招瑞、吉祥之效,自此石獅子開始進入民間,形體多蹲在一塊大石雕成的台座上。演變至今,石獅子已成護衛大門的瑞獸,而銅印上的獅紐,就是承襲自這職司納福、招瑞、吉祥的石獅子而來。
一、獅紐造型分南北 獅子的造型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特徵,漢唐時期形貌強悍威猛,元朝時期身軀瘦長而有力,明清時期較為溫馴。在清代,獅子的雕刻基本已經定型,如1795年作的《揚州畫舫錄》中規定:“獅子分頭、臉、身、腿、牙、胯、繡帶、鈴鐺、旋螺紋、滾鑿繡珠、出鑿崽子。”只是緣於地域的差異,獅子造型還可區分成北獅與南獅,其中,北獅軀體四肢的肌肉強健有力,獅貌威武雄壯,氣勢磅礡,獅身上的彩帶、繡球、鈴鐺等裝飾物一應俱全。南獅嘴裡多鏤雕有一顆轉動自如的石珠,四肢纖細富變化,造型華麗精巧,身上的彩帶、鈴鐺、繡球、飾品較為華美典雅。簡而言之,北方獅子外觀大器,雕琢質樸;南方獅子較為靈氣,造型活潑,雕飾繁複,小獅子也不僅在母獅手掌下,有的還爬上獅背,活潑可愛。
二、獅紐銅印的製作工法 傳統製作銅印的工法是將鑄造與雕刻相結合,首先用較原始的翻砂法翻出印坯,印坯的材質為一定配比的雜銅,因為紅銅太多則過軟過粘,黃銅太多則過硬過脆,都不利於後期加工。翻鑄出來的印坯只有一個輪廓,需要再進行加工雕刻,雕刻時先把銅坯固定好,然後用鐵錘、鋼鏨進行深加工。 刻銅鈕的鏨子種類繁多,通常有幾十把,長的有半尺多長,短的一、兩寸,鏨子的頭上有各種各樣形制,都是為了不同印鈕形態而設計的。如大的鏟鏨是為了使輪廓更加清析,用以鏟去多餘部分;剔鏨是把輪廓細部多餘部分剔去,使印鈕的細部得以浮現;捶鏨是用來捶打表面,使極細小部分產生光澤。 鏨子的頂端有各種形狀,有的可以類似是一種小模具,目的是通過錘打產生一定的形狀,例如要製作動物的眼球,鏨子頭就是一個凹下去的半球形,一鑿下去就是一個眼球產生了。 在加工好整個印鈕之後,還要用木灰加水打磨整個銅紐,一直等到通體產生了亞光才算完工。
肆、銅印雕刻名家 一、北京的銅印雕鈕名家 晚清至民國時期,北京的銅印鈕都是家庭作坊式生產。民國期間,北京加工印鈕的廠家有二十幾處,大多分佈在宣武區和崇文區,從業人員有近百人,小一點的作坊是老闆兼技師帶個學徒,大一點的是老闆請兩、三位技師。一些精品印章多是官員或收藏者所訂製,還有些精品則是作坊或店鋪中的樣品,一般店鋪中多銷些工藝水平普通的華表或獅紐銅印,因為當時人工便宜價格也不貴。 北京的銅印雕紐技師大都沒有自己的店鋪,生產出的產品多銷售給京城印章店,銅印銷售較為集中的店面在東安市場、西單商場、前門外大街、西河沿、琉璃廠文化街。其中東安市場印章店就有二十餘家,如敬文齋、靜雅齋、冀友商行、物外羅、華豐等店面。西單商場有亞夫館,前門外門框胡同有鴻雪源,琉璃廠有同古堂、榮寶齋、萃文閣等家。 1948年以前,北京的銅印市場還很興旺,到1956年公私合營後所有私營商貿合併在一起,小作坊藝人大多合併到大廠,但是因為一般用印統一規範為圓形木質,加以藝術收藏與文化人的用印大量減少,技術人才沒有活幹,有的離開了刻字廠,有的改行另謀生路,但是到1960年代初還有小量生產,只是再經文革之後,能幹活的技師就只有萃文閣老技師胡明一人了。 晚清至民國時期北京的銅印雕鈕師傅可查考的有: 技師傅保元、大弟子胡廣、二弟子胡明,胡廣、胡明是弟兄二人,通縣人,善做獅子、華表等。 技師陳萬慶家住崇文魯班胡同5號,手藝高超善做各種小動物,他有兩個兒子陳廣玉、陳廣泰,另一個弟子孫世才,生產的印鈕多在印臺上打有“陳記”二字的標記。 技師王魁元,家住西四羊肉胡同,善做人物,雕出的八仙各具神態。 技師王永海,家住海澱溫泉,以細工著稱,他刻的一對“八駿圖”,印上刻有立體的八匹馬,各具姿態,所刻獅鈕也細緻傳神,他的兒子王德繼承父業,手藝精良。 技師門殿甫,善做佛人,拿手的是能用蜂蠟製刻印坯再翻砂。 技師王遲、王增兄弟二人。技師高安起、董麻子(外號)和弟子李家印。技師景松惠、閆榮林、董海、鞠當遠、劉敏、王少武、李振山、趙景慶、劉文治、高安起、王永順、王啟文等,也各具所長。
二、清代蕪湖銅印世家諸葛氏 明代的印章文化從工匠刻製轉成文人篆刻,作為印章承傳主體的銅印也隨之逐步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明末以來印家各逞所長,在印材上動腦筋,如切玉家江皓臣、刻竹印的楊褒與潘西鳳、紫砂印的顧昕,在銅印上,依據明代張灝《承清館印譜》中所錄22位印人作品來看,就有16人80多件銅印作品,可見明清印人多善治銅,很多印人也沒有完全放棄以銅為載體的創作。如明末清初印人汪關刻“張炳樊印”,蘇宣的“張長君”、“張灝之印”,吳良止的“采真堂印”等,他們多親自設計、親手操觚,鑄造成型的銅印又經修飾,故線條和中方勁,堪稱精品。這些刻銅印人以皖人為多,從清初至清中期,最有影響的當屬蕪湖銅印世家諸葛氏。 蕪湖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城區位於長江南岸,青弋江與長江匯合處,皖南地區礦產資源蘊藏豐富,優質原料取用便捷,又毗鄰徽州,林木繁茂,燃料木炭取之不竭,自古冶金業就十分發達。再加長江巨埠,運輸便利,使其成為理想的通商口岸。特別是宋代以來,手工業發展迅速,山東冶鐵師濮七南遷至蕪湖,開設過頗具規模的冶金作坊,並一直延續到明清,從而帶動和發展了蕪湖的冶金業。冶金工匠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練就了一套“會鏤鐵、去渣滓、看火色、掂分量、聽聲音、試硬脆、辨優劣”的好本事。加以,皖南山區、巢湖地區,以及淮河流域的米、糧、鹽、木和多種農副產品在蕪湖形成貨流集散地,使之成為安徽的經濟文化中心,而明清時期遷聚過來的一大批文人遺臣,切磋詩畫之餘,帶動了書畫與徽派印藝的崛起,也給予蕪湖諸葛氏銅印藝術發展的契機。典籍中有記載的有: 鄧之誠《骨董瑣記》卷四:“諸葛恭銅印。余舊藏銅印白文‘金丹’二字,款鐫諸葛恭,不悉何許人。後讀婁縣陸于東文啟詩序云:蕪湖人諸葛永年,名祚,能鐫銅章,煉銅煉鋼皆自為之。精其業已三世,外人莫之傳也。然則恭殆祚之上世歟?此印後為友人索去。” 俞劍華《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集《蘿窗小牘》、《骨董瑣記》、《廣印人傳》:“諸葛祚,清。一作胙,誤。字永年,一作子倫。乾隆時(1736~1795)安徽蕪湖人。能鐫銅章,煉銅煉鋼皆自為之,世傳其業,不傳外人。” 《篆刻字典》:“諸葛祚,字子倫,號永年,乾隆年間安徽蕪湖人,與其兄弟紀、恭等皆善刻銅,精美絕倫。所治印章,工整秀麗,功力頗深。” 上海郭智庵先生《銅印世家諸葛氏》一文,介紹蕪湖諸葛氏共計5人:諸葛寬(康熙時人)、諸葛紀(立夫、雍正乾隆時人)、諸葛祚(永年、乾隆時人)諸葛禧(祚之兄弟行)、諸葛恭(寅安、嘉道時人)。 嘉慶本《蕪湖縣誌》、《儒林外史》作者全椒人吳敬梓,曾於乾隆十五年(1750)“居蕪湖吉祥寺”,“與諸葛祚結識”,“諸葛祚,字永年,工繆篆,鐫銅章。用刀腕力深妙,蒼老秀出,極得其趣。另杭州林乾良先生藏有一方“立夫諸葛柱”款之銅章,說明諸葛氏中還有諸葛柱,推斷諸葛柱約活動於清乾隆時期。 清印人黃學圮道光十年(1830)所輯《東皋印人傳》卷下,對諸葛禧做了介紹:“諸葛禧,號吉友,蕪湖人,世善銅印,乾隆甲午春(1774),邑之西場司易祖瑜先生自京師歸,以二小印贈先君子。其章法純厚,得漢人遺意,後來遊皋,客於蘇氏之稽古山房,鄉先生無不與之交焉。銅印傳於蕪湖,後之模仿多不及者。再者,台北王北岳先生藏有一方諸葛禧款的“對酒當歌”銅印。 諸葛氏以善刻銅印名天下,除了在印章的藝術水準上“工整秀麗,章法純厚,得漢人遺意”,在印章的製作上亦有揉銅為泥的精湛技藝,鈕飾上也極盡巧工之能事,精鑄細雕,皆自為之,世傳其業,不傳外人,因而才能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中占得一席之地。
三、清末民國刻銅三大家 刻銅藝術始於清代中期,以陰文、陽文、淺雙鉤直接鐫刻在銅器的平面,材質有白銅、黃銅、紫銅,以前二者居多。所刻銅器物有墨水匣、鎮紙、薰香爐、水煙袋、手爐、茶葉盒、文具盒、茶壺、壓尺、煙具、銅鎖等,其中尤以墨水匣最為馳名。 刻銅藝術發端於北方,歷史上的刻銅名家大都雲集北京,這些刻銅名家,他們是書畫篆刻造詣頗深的文化人。在清末至民國時期,北京的刻銅藝術以陳寅生、張樾臣與姚茫父三人最著名,人稱刻銅三大家。三人中,陳寅生成就最大,其名麟炳,順天(今北京市)人,清同冶秀才,通醫學,能書善畫,首創在墨水匣上的刻銅藝術,鄧之誠《骨董瑣記》說:“京師廠肆專業墨水匣者,推萬禮齋為最先,刻字則始於陳寅生秀才。”陳寅生的刻銅藝術纖細秀麗,不論是花鳥魚蟲,還是山水人物都能遊刃有餘,但其最主要的成就在於書法作品,楷、行、草、篆諸體俱佳,可謂字字珠璣,飛雲流暢,其代表作品有楷書“蘭亭序”、“出師表”等。因此有人把他刻的銅墨水匣與陳曼生的紫砂壺並為“二美”。 民國年間,北京又出了一位刻銅大家,是當時琉璃廠同古堂圖章墨水匣鋪的主人張樾丞。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宣統御覽之寶”、“宣統御筆”等璽即出自張樾丞之手。他的刻銅有兩個特點,一是將竹刻刀法“沙地留青”用於刻銅,變陳寅生的只能刻陰文而為可以刻出陽文花紋,使圖案更趨豐富多姿。二是他曾與當時許多名士文人如陳師曾、齊白石、陳半丁、王雪濤等合作,由這些藝術家繪稿,供其刻用。 另有大畫家姚茫父時常奏刀,自己畫稿自己刻治,或朱或白,亦楷亦篆,別具一格。
四、晚清狀元~刻銅印大家王壽朋 王壽朋(1875-1929)晚清狀元,著名書法家,其篆刻銅印偶見!刀法粗狂、灑脫,入刀極深,金石味足!可遇不可求!曾見一方清末狀元王壽朋手刻觀音銅印章,高61.3毫米、寬20毫米,邊款:"王壽朋刻,北京,"印文"何丙嶽"。 光緒二十九年(1903)癸卯補行辛丑、壬寅恩正併科會試,三鼎甲是:狀元山東濰縣人王壽朋,榜眼廣東漢軍旗左霈,探花貴州遵義人楊兆麟。應試時恰逢慈禧太后70大壽,算是破例開科。經過會試,主考官從三百六十名進士中選出七十二名翰林,再從七十二名翰林中選出前八名的“八大魁”,再經殿試由皇帝親自選出“三鼎甲”: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此次選出了八大魁後,呈請慈禧太后親點三鼎甲,慈禧太后看了八張考卷,無論是字體還是文章,個個都寫得好,她就跟主考官說:“我看這八張卷都好!可是不能都點狀元呀!這次開科是給我慶七十大壽,我看這八張卷中有個叫王壽朋的,他的名字有個‘壽’字,切寓有“王壽膨脹,長壽永年”與 “壽比彭祖”的吉意,就點他當狀元吧!”就這樣,慈禧太后親自點了王壽朋當狀元。
伍、獅紐銅印的價值 目前一方品相普通、磨損嚴重的民國時期南獅型獅紐銅印在網路上的流通價約在人民幣800~2000元之間,北獅型獅紐銅印則在2800~3800元之間,究竟甚麼樣的價格堪稱合理呢? 依據當代被譽為「廣州銅印篆刻第一人」馮建輝的實務說法:「不同銅印的價格不同,一般情況,小的常規銅印價格都是一千元起價,這些小銅印只能換一點生活費,大的印章一個至少上萬,有的甚至要幾萬元,一般刻字銅印也賣一千幾百元,加上印紐,價錢就馬上翻幾番。」 由於雕刻銅印需要很多技巧,銅的質地堅硬,要在方寸之地上刻出花紋,需要「力大而有繡花功」。一方底印面6.5×6.5公分,重3斤(1500公克),名為「天高地厚、雲淡風輕」的銅印,從設計開始,用刀衝出字型,用鋼鑿挖空,然後切邊、挑空、剷平,將字型修整,完成雕刻,再到最後打磨修整,最少要三個月。 所以現在製做一方手工製作的獅紐銅印至少要3000元人民幣以上,這還不談找不找得到這樣的工藝人。因此,一方民國時期的獅紐銅印,品相在八成新的南獅型獅紐銅印,市場價格應該在3000元人民幣以上,品相不好的依序遞減。而品相在八成新的北獅型獅紐銅印,市場價格應該在5000元人民幣以上,品相不好的依序遞減。其中品相若能達到「真、精、新」的極品標準,那又是另一種高價了。 另外,如果印文是名人私印,價格應該以倍遞增,視名氣大小。 如果刻印的印人是名家,價格亦應該以倍遞增,視名氣大小。諸如:諸葛禧、王壽朋、陳寅生等大名家,可能就不是幾倍的漲幅而以,當然古物的流通涉及當事人的主觀認知,買與賣都要「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
|
( 興趣嗜好|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