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兩方覆斗玉印
2016/02/02 17:53:12瀏覽1288|回應0|推薦5

 

 

兩方覆斗玉印

圖文:陳宗嶽

 

  收藏這兩方覆斗玉印的時間大約差了三年,但是同樣都有印文難以辨識的問題,一直到一年半前偶然翻出,才在網路上請教精研書法的老同學廖舜濔,也才解出印文,這幾天在翻蓋印章時,想起了這兩方覆斗玉印,趕緊再找出相關的記錄資料,免得下回見面又不相識了。

  在蓋這兩方覆斗玉印的印文時,有個真切的感受~真難蓋!因為會弄得手指、印章都沾上一些朱色印泥,因此提出質疑:古人真會如此用章嗎?

  覆斗玉印的頂端鑽有一個可穿絲線的小孔,因此漢代必然穿著有絲線,而且還可能是隨身佩帶的,因為古人公私簡牘大都寫在竹簡、木札上,封發時多用繩索捆綁,而在繩的打結處封以黏土並加印於上,以防私拆,此黏土稱為「泥封」,而蓋泥封的印可能就是這枚覆斗玉印。

  但是到清代,如果還要封信簡,應該會改用蠟封,但是絕不該真拿這枚覆斗玉印做印信來蓋文件,否則用印後的洗淨印面還真煩人呢!

 

一、西漢代孝王劉參的青玉覆斗私印

  這個玉印的玉質屬青玉,入土後的灰沁非常明顯,玉印表面泛有一層戰國到漢代偶然才有的玻璃光。

  此玉印文屬鑿印,古意盎然,「鎦」是「劉」的古字,參的「ㄙ」部古字寫成「日」部。

  1.5公分長*1.5公分寬*1公分高的覆斗青玉印,重2公克。

 

劉參:雖貴為王,仍只有小小一段紀載。

  代孝王劉參(?~西元前162年),漢文帝第三子,生母不詳。漢文帝繼位後,西元前178年封劉參為太原王。西元前176年,代王劉武徙為淮陽王,劉參徙為代王,合併太原國入代國,國都還是晉陽。五年一朝,一共三朝。在位十七年,薨逝,諡號孝,子共王劉登嗣。

 

  西漢初期的印章承襲秦印式樣,印面方形加「田」字格,後來漸漸消失。這類印章由於持續時間短,傳世不多。西漢官印大小約25公分見方,白文鑄印;將軍印和授予少數民族的官印均為鑿印。到了西漢中期,漢印的面貌基本形成。漢代由於隸書的出現和通行,文字書寫已大為簡省,入印文字在隸書的影響下,字形工整,橫畫省去波磔,圓轉為方,盤曲化直,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漢摹印篆(繆篆)體式,而且簡省又不悖「六書」。印章章法穩健勻稱,線條渾厚高古,氣勢奪人,無不標誌著漢印的成熟。

 

  私印最初沿襲秦式,印面較小,約12公分左右見方,鑿印,有些印面略大,半通印不多,印面都加「田」字格。後來印面逐漸加大,約在2公分~3公分見方,田格消失。在文字上增加了「之印」、「印信」等內容。在形式上出現了四靈印、朱白相間印、圖文結合印、鳥蟲書印等。

 

  東漢官印以鑿印為多,鑄印較少。將軍印和頒給少數民族的印,均是臨時鑿刻,後世稱其為「急就章」。私印有鑿有鑄,大小在15公分見方到23公分見方,另有長方、橢圓、圓形等。因手工業發達,製作工藝更加精緻,母子套印、兩面印、多面印也很普遍,表現了印章藝術空前的繁榮和發達。

 

 

 

 

二、清代~民國陳勝(腞)德白玉覆斗私印

  這個玉印的玉質屬和闐白玉籽料,手觸的感覺即知玉料非常堅密,泛玻璃光。

  1.4公分高*1.55公分寬*1.7公分長,重5公克。

 

  此玉印文屬輾工的老工,印文為「陳勝(或「腞」,讀音「篆」)德」,因為或有省筆劃,所以頗難辨識,這也是玩賞古物的無奈之處。

( 興趣嗜好收藏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ty43115&aid=45629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