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10/21 17:21:17瀏覽928|回應0|推薦2 | |
晚明「朱三松」款竹雕「八駿圖」筆筒
~2020.10.19 陳宗嶽 寫於台北
文人竹刻始於明代朱鶴的出現,他代表著文人竹刻的正式登場。朱鶴就是這件八駿圖筆筒作者朱三松的祖父。朱鶴的竹雕具有開創性,創立了「以畫法刻竹」的設計理念,使竹刻的藝術水平和書畫韻味大大提升,讓傳統竹刻跨入文人藝術的殿堂。
朱鶴開創的竹刻新風,後人稱之為「嘉定派」。自朱鶴開始,祖孫相傳,出現了三代名家。後人稱謂的「嘉定三朱」,指朱鶴(松鄰)、朱纓(小松)、朱稚徵(三松)祖孫三人。
這件朱三松款竹雕筆筒收藏甚久,從這筆筒的深高浮彫技法來看,創作時間至少在清代乾隆以前。留青陽刻名款的刻法至少說明這筆筒在雕成之時就已經落款「朱三松」,不像後來陰刻名款有後加之嫌。只是朱三松是竹雕界的巨擘,明清時代他的仿品就很多,因此只能從筆筒的竹質、皮殼與雕工來辨識真偽。
傳說八駿圖中的八匹駿馬,是一個名叫「造父」者獻給周穆王的,周穆王命造父為其駕車,乘著八匹駿馬拉的馬車去見西王母,但是徐偃王叛亂,周穆王乘著八駿拉的車,趕回國,平定了叛亂,於是將造父封到趙城,造父的後代締造了戰國時的趙國。
唐代畫家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九說:「古人畫馬有《八駿圖》,或云史道碩之跡,或云史秉之跡,皆螭頸龍體,矢激電馳,非馬之狀也。」這裡說的八駿是指周穆王所驅乘的八匹駿馬,八駿不是平常的馬,有龍一樣的軀體,跑起來像離弦的箭和閃電一樣快。
柳宗元時,許多人圍繞《八駿圖》賦詩作文。白居易有《新樂府·八駿圖》、元稹有五言古詩《八駿圖》、李觀有《周穆王八駿圖序》。究其原因,與唐德宗的望雲騅馬有關。建中四年(783年)十月,發生兵變,唐德宗逃離京城,直到興元元年(784年)七月返京。說到德宗逃難時的坐騎,元稹在《望雲騅馬》歌序中說:「德宗皇帝以八馬幸蜀,七馬道斃,唯望雲騅來往不頓,貞元中老死天廄。」李肇《國史補》也記載了這件事,說望雲騅「後老死飛龍廄,貴戚多塗寫之。」於是,一時間人們借德宗的愛驥,推崇「八駿」,大肆鼓譟。
這竹雕「八駿圖」筆筒描繪著八俊彥騎八駿馬的景象,應該也是這股推崇「八駿」的餘風,八人騎姿與八匹駿馬的姿態不一,騎馬者穿著的也是唐代服飾。歷史上最看重「駿馬」的年代應該是漢代與唐代,在文化上唐代與馬的關系更是密切,如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壇東西兩側浮雕著曾與他共生死的青石刻的「昭陵六駿」。 又如唐玄宗李隆基八月初五過壽辰時天下百姓與之同樂稱之「千秋節」。在壽宴上就有數百匹的舞馬盛裝表演,當朝宰相張說曾寫過一首《舞馬千秋萬歲禾府詞》,描繪了當時舞馬表演的盛況。詩中說:「聖皇至德與天齊,天馬來儀自海西。腕足徐行拜兩膝,繁驕不進踏千蹄。髻需奮鬣時蹲踏,鼓怒驤身忽上臍。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掉尾醉如泥。」全詩將舞馬的表演過程惟妙惟肖地描述出采,令人仿佛身臨其境。 再如清末建造隴海鐵路時,在洛陽邙山毀損唐代墓葬,發現頗多的唐三彩陶器,其中就有高大壯碩的唐三彩馬。
在把玩這竹雕「八駿圖」筆筒時感覺:雕工圓潤不澀手。馬的鬃毛系以絕難的斜刀法「拉絲」(篆刻術語,對獅、馬、人的鬃毛與長髮,需一刀不斷的拉成長線,謂之「拉絲」)而成。「八駿圖、三松、『朱』字印」的絕美飄逸書法。都讓這「朱三松」款的竹雕「八駿圖」筆筒有著絕佳的藝術價值與名器風範!
*《八駿圖》中的八匹馬傳為周穆王的八匹馬,命名的說法有二:
1、《拾遺記.周穆王》,以駿馬的速度命名,王馭八龍之駿。
一名:絕地,足不踐土; 二名:翻羽,行越飛禽; 三名:奔宵,夜行萬里; 四名:超影,逐日而行; 五名:逾輝,毛色炳耀, 六名:超光,一形十影; 七名:騰霧,乘雲而奔; 八名:挾翼,身有肉翅。
2、《穆天子傳》卷一,以駿馬的毛色命名。
赤驥:火紅色的馬; 盜驪:純黑色的馬; 白義:純白色的馬; 逾輪:青紫色的馬; 山子:灰白色的馬; 渠黃:鵝黃色的馬; 華騮:黑鬃尾紅馬; 綠耳:青黃色的馬。
*朱三松 朱稚徵,字叔子,號三松,可能生於嘉靖38年(1559年)前後,卒於明末。活動於明萬曆、天啟年間。朱纓子。較全面地繼承了家族的雕刻技藝。
《竹人錄》記述他「性簡遠,善畫遠山、澹石,叢竹、枯木,尤長畫驢。其雕刻刀不苟下,興至始為之。······所刻筆筒及人物臂擱、香筒,或蟹,或蟾蜍之類,當時即已寶貴。」
嘉定「三朱」擅長深刻浮雕、透雕和圓雕,由朱松鄰開創,至三松技法愈精,臻於完備。這種技法也是嘉定竹刻的主要傳統技法。
清人金元鈺在《竹人錄》評述「嘉定三朱」的竹刻藝術:「朱氏擅名竹刻,比之山陰父子,雖羲、獻自有分別,然源流一也。大抵花鳥規撫徐熙寫意,人物、山水在馬、夏之間。畫道以南宗為正法,刻竹則多崇尚北宗。蓋以刀代筆,惟簡老朴茂,逸趣橫生一派,最易得神也。」這可看作對朱氏一門「以畫法刻竹」風貌最中肯的評介。
|
|
( 興趣嗜好|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