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在一本科學雜誌上,第一次讀到地球臭氧層破了一個洞的消息時,覺得很新奇。後來在跟一群不是很熟的朋友的聚會裡,我很突兀地提到了這個大夥兒聽都還沒聽過,冷到不行的話題。記得當時有個自以為很博學的傢伙,斜睨了我一眼,用種很不屑的語氣說道:「妳少鉛字崇拜了!地球的臭氧層怎麼可能會破洞?」因為我的科學常識還沒強到可以倒打這無禮臭屁的傢伙一耙,所以只好忍氣了。
然而,自從知道人造二氧化碳可能是造成溫室效應,冷媒是使臭氧層破洞的主因後,就開始有了頗強烈的環保意識。住在陽光普照,公車捷運方便的加州,也幫助我養成了一些好習慣。我和J都不開車;近十四年了,從沒用過洗衣機和烘衣機;在家開過冷暖氣機的次數,屈指可數。避免買過度包裝的商品,如瓶裝礦泉水;盡力減少製造垃圾並做好分類。不用的家電,一定拔掉挿頭,免得無謂耗電……除了不開車和不用洗衣機外,其實這些習慣都是舉手之勞。
不開車,還可理解,很多人對我從不用洗衣機,感到不可思議。以前求學時住公寓,看到有人把臭球鞋扔進共用的洗衣機後,就被迫開始了我那傳統的手工業。一開始亦深以為苦,後來換種心態,把洗衣當運動,自此在浴缸踩衣居然就變成了種樂趣。我會邊浣衣,邊唱歌,活像個村姑。這個運動也讓大食婆,多年來,身材不至走樣。有時心情不好,身體力行的洗衣,對情緒也有種淨化作用,與泡澡不同的是,洗滌後有實質的產品出現,頗有成就感。在加州,如果有院子,或陽台可曬衣,卻選擇用烘衣機的人,是該被譴責的。為了一己的方便,或順應那要不得的「美式」表樣文化,捨天然殺菌的紫外線不利用,浪費電外,既傷衣料,烘的過程中又會散發刺鼻的化學味,實在很不衛生。
朋友送了一個不用電的燜燒鍋,用過的經驗很棒。現代科技很了得,把要燉的食物,加熱沸騰,倒進特殊金屬處理的鍋內,蓋緊一段時間後,連牛肉都能燜得爛熟。多年前,在青海和內蒙旅行時,看到當地人普遍使用簡單的太陽能源板,就能料理三餐,印象就很深刻,差點沒揹一塊回來。取科技之便,善用日光來節能,應是順應自然,不可違逆的硬道理。
小時候腳踏車的車燈,是靠邊騎邊發電的,一直覺得很神奇。這麼好的點子,如果能把它研發用在電視上,不知會解決多少沙發椅上懶骨頭的肥胖煩惱。那些許下新年志願,買了跑步健身器材,放在客廳的人,有幾個會持之以恆,邊作運動邊看電視? 真的別騙自己了。如果你不踩踏發電機,就沒電視可看,這招準可以讓健身減肥業大蕭條。
前些年,好像是麻省理工學院吧,研發了一種超低價的簡單筆記型電腦,一百美元有找,是為第三世界貧困學子設計的,在偏遠處取電不易,電池太耗,所以是用手搖式發電。我曾很認真地想弄一部來,不是貪它廉價,而是這種結合了高科技與傳統懷舊風的感覺太迷人了。可惜詢問過多家電腦公司,他們只當我在說笑。
現在的人競擁的都是輕薄短小的高科技產品,尤其是黑莓機的風行,似已成為身份的表徵,好像這樣才叫與世界接軌。像我這種到現在還沒用過「手機」的人,到哪裡都是要被「歧視」的。尤其在台灣,手機之普遍,幾已到了「機在,人才算在」的地步。有幾次需要填寫表格,辦事人員一看手機號碼欄是空白的,莫不瞪大眼,一副撞見偷渡客的模樣。一次,一位小姐居然拒絕受理一份文件,只因我沒手機,「我們會找不到妳」她說。我再三保證會依約出現,毋需聯絡,她才勉強接受。以前沒手機時,人是怎麼活過來的?
朋友都知道我不愛打電話,甚至有患了電話恐懼症之虞。這種幾近「孤僻」的生性之形成,也大部分歸因於生活方式太與眾不同了。由於經濟很早就獨立,當可以不用奔波道途,汲營人際時,電話就會變得很不重要。此外,一年幾乎有半年旅行在外,家裡的電話都是斷線的狀態。有些老朋友,屢試不通後,以為我搬了家,就放棄聯絡了。辦個手機?幹啥?坐在大象背上打給正在上班的朋友?那是會很惹人嫌的。少講電話,不多費口舌,無勞心的人情,無亂耳的鈴聲,應也是種健康的減碳之道吧?
愛聽音樂,買了不少各式CD,但連我自己都很受不了的是,我最常播放的竟總是那幾卷國語老歌的卡式錄音帶。它們實在太耐聽了,二十多年的老帶子還在忠實地運轉。但磁帶終究還是有耗損,音質原就沒CD的亁淨明亮,現在更是帶點暗沉沙啞,而這樣的缺點卻也帶出了「老歌」流行時代的味道。像現在我邊寫這篇文章時,反覆聽的就是潘越雲的精選集,那些經典的作品,詞曲皆雋永。「別留我」、「終須一別」、「幾度夕陽紅」、「守著陽光守著你」、「野百合也有春天」……總還是會挑動我心弦,一如當初。
有次在台灣,和J及他幾個年過半百的老朋友到Pub聽歌,歌手接受點歌,唱的都是時下的中西流行曲。我也遞上了紙條,點了「守著陽光守著你」,那個歲數小我一輪多的女歌手,在台上拿著麥克風,帶著鄙夷的笑,輕忽地說道:「怎麼還在做夢?」她還是唱了,那種唱法是我聽過最糟糕的,完全不帶感情。愛情於她可能是個可笑的東西,或許曾被傷過心吧,不再有信任,帶著玩世不恭。我喜歡聽現場,但唱的人不對味,再好的作品也會被糟蹋。對音響很不講究,能發聲就行,我相信只要是好歌,其品質絕不會因音響機器很低碳,就因此塗炭了。
低碳的生活,不僅有助環保,受益最大的其實是自己。當一個人越不受外物所牽絆,越能感到內心的自由,這才是快樂的泉源。在此與大家分享《菜根譚》裡的一段話,這可是教人身心減碳的一本寶書,值得再三誦記,提醒自己。
「吾人適志於花柳爛漫之時,得趣於笙歌騰沸之處,乃是造化之幻境,人心之蕩念也。須從木落草枯之後,向聲稀味淡之中,覓得一些消息,才是乾坤的槖龠,人物的根宗。」
注: 槖是鼓風器,龠是送風的管子。古代冶煉的工具。
(2023後记:我终於被迫使用手机了。机在人在,已成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