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三分鐘A片
2010/04/12 04:17:33瀏覽6511|回應17|推薦34
【前言】
本文從生物學角度開始,探討流行文化如何利用人類的苦悶(尤其是在經濟不景氣或戰爭發生時),以藝術之名包裝,影響人心及社會甚鉅。(讀完此文肯定得超過三分鐘...請做心理準備)


全球最大A片製造商 Vivid Entertainment 的總裁說:「人們在網路上,專注的時間平均只有3 到5 分鐘,我們對此必須有所準備。」片商如何因應廣大網民的消費新模式?據報導,就是把劇情和人物對話,通通砍掉。許多AV女優表示,以前的劇情和對話,雖說聊備一格,拿到「腳本」,還得需彩排一下。現在是直接上。不過才三年吧,當DVD方興未艾時,有故事情節的A片還是標準片長,許多「經典名作」的製作成本不輸給普級的好萊塢作品。如今,往日「榮景」已隨全球經濟而萎靡。資訊大爆炸的網路時代,大眾似乎已無暇也無耐心去看標準片長的A片了;此外,由於「無料」影像充斥,童叟唾手可得,亦是讓A片製造商發急的原因。

一波波的網路數位新科技,從通天的快速蒐尋引擎到即時的微網誌,重創了大眾傳播業;平面媒體尤甚。網民獲取新聞的方式,令原本就有「明日黃花」之嘆的報紙,更疲於因應,苦無對策。用「日新月異」一辭,已不敷形容電腦科技與人心變化的速度了。面對這個前所未有的「文化大革命」,無人能作預測。混沌一片的經濟走勢令世局更加詭譎複雜,市場接下來會是通縮還是通膨?連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竟就可以讓國際財經「大師」吵翻天;一般大眾對未來之徬惶焦慮與無助,可想而知。

近來素以嚴謹自制聞名的日本人,也頻傳情緒失控。十多年了,仍未走出泡沫化經濟的桃太郎,這回又被華爾街捅出的大黑洞,往下吸拽。景氣低迷,雪上加霜,治安不靖。東京搶劫率飆揚,搶犯年齡層上升;失業漢挾怨傷害無辜陌生人的案件暴增;威權統治下,原本溫順的日本年輕人開始學習街頭抗爭…….一堆負面的報導中,有一則看似無傷大雅的小消息,卻更加突顯了日本民眾面對大環境的苦悶指數:愛情賓館的住房率大增了400%!

不論景氣,日本的色情行業,AV片製作,向來蓬勃,反應出的也是斯民在苛竣社會階級壓力下的無力感。而深受中華儒家文化浸潤,現基督教已然蔚為主流信仰的南韓,居然也傳出「換妻俱樂部」歪風熾行的報導。韓流肥皂劇裡標榜的清純愛情,似乎也在經濟簫條與北韓飛彈的威脅下,逐漸變了調。

明日似無望,且就醉酒今朝吧!訴諸官能快感,滿足性需求,向來即是人們短暫忘卻現實,以祈减弱其他更強烈卻無能抒解的負面情緒如「緊張、憤怒、厭惡、恐懼」的最快方法。根據心理學研究,人的情緒是他/她對周圍的人、事物和對自己本身的感受。當某種需求出現時,神經系統機能會感到一種緊張與不滿足,這時機體就會被要求去辨識和尋找對象來解除這情緒。愈是高級的神經系統機體,從發生需求到獲得滿足的過程,愈是複雜。尤其是人的機體要重新處於內在恆定狀態,更是需要時間。正因人的智能使其情緒多樣,才有別於較低等的禽獸機體。

而性慾是人類複雜情感中,是屬於最低級的生物意志。其發生與滿足的過程,旨在繁衍後代。不同於低等動物,人類的其他較高級的情緒會影響其低等慾念獲得滿足的方式—尤其是當美感與道德意識的介入時。也就是說,此行為的發生,不只是在快感的基本滿足而已,而是可提升到高層的精神狀態—希望能得到幸福感。這就是萬物之靈的特殊秉賦。人類越文明,文化發展越高,情緒就越會細膩,這從文學藝術上的表現即可佐證。

然而,人類的文明史的演化,卻不是與科技文明並進的。主導歷史走向的主力常是非理性的情緒。大變局,如戰爭的發生時,常是群眾的低等生物本能,被有「計畫」地挑弄,而形成的一股歇斯底里流行。那時,群眾的理性會讓步,策劃此一流行的「主腦」人物,就可操縱民心的走向,實現他所擘劃的藍圖。如希特勒在德國煽起反閃族的仇恨;毛澤東藉人民仇富的心理,掀起階級鬥爭;冷戰時期的麥卡錫挑動的則是大眾對馬克思主義的疑慮……最近的例子,則是布希政府利用群眾對911事件的悲情,對恐怖份子的憤怒與恐懼,再佐以捏造的假情報,實踐了伊戰。

在人類的所有情緒中,性本能可算是最容易被挑起的。性的滿足,能帶來短暫的狂喜,看似無害,所以人們通常對這種「類幸福的情緒」較不予戒備,甚至是歡迎的。由是,能帶起人們性想望的事物,通常就可有獲利的保證。時尚,化妝業的名言「女人的錢最好賺」,販賣的就是女性對提升性魅力,以祈吸引外在條件看似最強的異性,共同來完成生物本能的渴求。同樣的,A片的勃興,也是業者利用這種原始驅力來獲取暴利之道,尤其是在飽暖的承平時代和物質欠乏的動亂時期。思淫慾,是精力過剩的渲洩,亦是精神萎糜的轉移作用。

動物學家曾觀察到人猿的社交活動,性交中的母猿發出的聲音與氣味,會吸引他處的公猿前來圍觀,並激發其性慾。而更高智商的人類,進一步發明了各式A 片以影音的刺激來助性,亦是生物本能的表象;不容否認,「窺淫」是人類的低等天賦之一。經由「看」,來刺激想像力,在某些人的心理,似乎可造成一種「幸福感」的錯覺。然而,沉溺於A片,「窺淫」成「癖」的人士,透露的其實是心理深層的焦躁,對現實的不安,甚至是對自己生存價值的質疑與否定。

法國小說家賽林( Louis-Ferdinand Celine)與他同期的存在主義哲人如沙特、卡謬、西蒙波娃…..一樣,對其所處的年代有相當大的牢騷。其破碎不堪,意識亂流的獨特文學風格,不僅反映了那個時代背景,也是他精神狀況的寫照。這位幾近瘋狂的哲人,很清醒理智地將人類分成了兩大類:偷窺狂和曝露狂。隨手捻來一則陳冠希慾照事件,就可應證了他的嚴謹邏輯,實在很難推翻。

歐洲文藝界的悲觀哲學,對現實的否定變形誇大,對荒誕怪異和危險事物的狂熱關注,很快地傳染到了美國。存在主義文學發生在法國,自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創傷仍未痊瘉,緊跟著就是法西斯鐵蹄的蹂躪。維希(Vichy)政府不顧民族尊嚴,投降納粹德國,以致成千上萬的公民死於集中營……。過往所相信的理性,殘酷地覆滅;自由民主的思想,不堪一擊。這是個「上帝已死」的時代,這也是個對人類能達成完美境界,不再懷抱希望的世代。沙特說:「文學作品的價值在於它是一份號召。」的確,存在主義文學是個反英雄,講破壞,卻又提不出實際解決苦悶之道的悲觀哲學。

越戰可說是讓美國年輕人擁抱無神論存在主義的催化劑。戰爭令人質疑了理想主義裡曾相信過的美好,顛覆了傳統宗教所宣揚的道德觀,包括家庭價值與兩性關係。然而,舊的正在崩壞,而新的尚未成立,於是無論是早期標榜「性解放」的「love generation」(嬉皮),或較晚的「beat generation」,名符其實都成了叛道,垮掉的一代。那一代的年輕人,落入了歷史轉折期的鏬隙,嗑藥,迷搖滾樂,嚐試各種性禁忌,成了時髦的玩意兒。許多靈魂,因此沉淪,青春生命,因之早夭。

1960年代興起的普普藝術,在很大的程度上,難辭玷污天真的罵名。如果戰爭開啟了潘朵拉的盒子,那麼以安迪‧沃荷為首的普普運動,不但取走了盒內僅存的希望,更放入了一大荒謬—如果這是那些看似離徑叛道的「藝術家」所欲呈獻的大禮。

他們之所以成功,主要擅於操弄了大眾長久以來,備受壓抑的「窺淫癖」,並與商業媒體全方位緊密結合,創出了絕對物質崇拜的新教派。以前人們只能偷窺,現在可堂而皇之,以藝術之名,透過攝影師的鏡頭,從照片,電視,電影媒體,明目張膽地地直視他人的私密和滿足自己的曝露癖。那時期的攝影,記下了人們對於「名聲」與「成名」的瘋狂渴望。一般大眾慕名追星,祈能藉由膜拜與摩仿,假想脫離自身的平庸,與偶像同等存在;此外,為了能「成名」,無所不用其極地去讓自己顯得「與眾不同」,亦是個方法。

哲學家伯克來George Berkeley有句名言「存在就是被察覺」,這裡的「被察覺」被膚淺地解讀為被他人所注意,不管言行是否「被認可」,只要出了名,也就是證明了自己的存在。60’年代所發生的每件大事,似乎都是為攝影師,電視和電影而存在與發生的,總有鏡頭等在那兒,去捕抓那一刻。人們瘋狂於「為人所知」。攝影師不僅追明星,搶拍名人,他們也同時致力開發「禁忌」、「邪惡」與「血腥」的黑暗影像,企圖滿足各式觀眾(包括他自己)的偷窺慾與曝露慾。那段歲月的確震盪人心,不只孕育出了「只要做愛,不要戰爭」,穿著言行,像是同個模子壓出來的花童,同時也調教出了殺人魔頭邪教教主—曼森(Manson)。

安迪‧沃荷引領了60年代的風騷,被公推為普普運動的教父。以名人肖像,罐頭系列印刷作品揚名的安迪沃荷,是這種藝術型態的首創。然而,一個可用語言敘述的淺薄概念,何以意涵可以被構建成讓全球知識份子都拜倒的深奧「主義」(尤其在台灣及亞洲其他國家,至今仍吃得很開)?可無限複製的印刷,為何到現在仍可在每個拍賣場都創下天價?他何德何能,可讓每個藝評/藝史家大書特書,言必援引,奉為先知大師?他的成功密訣何在?

終其一生都在追求名聲,一輩子都在窺淫的他深知如何操控媒體,爭取曝光的時機。絞盡心機地攀緣名人與永不停歇的雜交派對,是他的必殺招式。一位曾為他拍了部色情片,名叫Viva的女模,曾在私下場合,把沃荷比作撒旦,她說「一旦他把你逮到了,你就逃不了了」。在《普普主義:60年代世界》(Popism: the World  60s, by Andy Warhol and Pat Hackett)一書裡,很詳細地敘述了沃荷「工廠」的情況: 這裡的每個房間連傢俱都貼滿了銀箔,椅子桌子上,都撒了鏡子碎片和銀色的碎玻璃,天花板上有巨燈閃耀, 令人目眩。為什麼用銀色?「銀色就像吸毒後迷迷 糊糊的感覺,銀色是過去—-銀色是自戀。」沃荷寫道。「工廠」裡,每個人都磕藥,「所以會一直唱歌到噎住,一直跳舞到倒下,一直梳頭到手扭傷」(p.64-65)

這就是普普教父的夢工廠實景。一個吸引人,讓人跌進去就出不來的銀色世界。掛在天花板上的那盞巨燈象徵了人們被光照亮的渴望;然而,聚光映出的卻是一片片破碎扭曲變形的影子。在藥物的刺激下,低等的原始慾望,經由「銀」色(沃荷應會十分驚喜他鍾愛的顏色,與中文的「淫」字同發音),將「人性」暴裂成碎片。銀色是過去,是死亡的顏色。賽林在他的小說《緩期死亡》(Death on the Installment Plan)中認為,人生最後的報償是死亡。沃荷的「藝術」似在呼應狂人賽林的看法。他所倡導的暴力死亡「美學」,亦類似於《金瓶梅》中西門慶的死法。縱慾的西門慶,最後被潘金蓮餵食過量的壯陽藥物,噴精致竭,而斃命。文學反應時代,明朝的黑暗小說,在倡中庸之道的儒道社會,並未造成太大及長遠的影響;在中國,即使這樣的一本情色小說,也可載以警世道德勸說,引發正向思維。記得已故作家三毛曾言,她每讀一次《金瓶梅》就要哭一回。感性未及女作家的一般讀者,尤其是血氣方剛的青少年,在讀此一向來被識為禁書的文學名著後,想必至少會學到一件事:用藥過量足以致命。然而,從60年代起,即導引潮流的普普藝術,給了全世界尚未能建立善知識基礎的年輕人,什麼樣的影響?

那個年代有不少有天份和裝作有天份的藝術家,在名與利的誘惑下,自黑暗及墮落中求取創作能量,卻常反被吞噬。嗑藥,憂鬱症纏身,用藥過量致死或自殺身亡是旅鼠藝術家的宿命三部曲。容或,再加上一曲「縱慾過度」,美其名為開發自體潛能。那個時代,藝術家的悲慘生活是會被歌誦的,活得越痛苦,越引人注意;而死亡,尤其是自殺,是要被浪漫化甚至是神話化的(如果這位藝術家的遺作,可供商業炒作的話)。靠藝術家作品維生的行業太多了,如藝廊、經紀、藝評、藝史家、心理學家、教師……,藝術圈是個集體利益的共構集團,它與媒體結合後,所創造出的商業利益更是長久而鉅大。這個網絡架構之精密,已容不下任何個體的突圍。藝術向來就無絕對的標準,藝術品在講供需的市場經濟,向來即是個可大可小的衍生商品。所謂的天才與原創的作品,其真實的內在價值究竟為何?當然,只有上述的「專家」說了算。

沃荷的名句「每個人都能成名十五分鐘」,大眾耳熟能詳,因為這句話就是送給渴望出名的大眾的。在網路時代,人手一部操作簡易的數位相機,令這位「先知」在四十年前說的話,更像是「預言」了。由是Andy Warhol 在許多傳媒人的眼裡,被視為神。這句話之所以有名,在我看來,是因可產生不同意義的解讀之故,甚至,可能連他自己都不知道他在說什麼。他複製名人影像,也同時在藉消費其「名聲」,小化了名人的存在,因為名人的價值,依賴的是大眾的「察覺」。就此,名人於是被全然物化成一種荒謬虛無的存在。而我們,這群被導引去觀看的群眾,就有權決定那個「名人商品」的價值,我們成了「標準」的設定者—一種類似「專家」的地位。「每個人都能成名十五分鐘」,或可解讀為—當你注視名人的畫像、行動或隱私報導的那段時間裡,在你決定了他的存在的同時,你給予並擁有了他的名聲—-通常專注的時間(在那個 60 年代),可以長達十五分鐘。

數位時代,我們看,也被觀看,我們接受片段訊息,同時也被訊息切割。A片泛濫,局部器官被誇張放大,體位被扭曲,人的全貌分崩離析,更別提個性,思想與尊嚴了。像是無法成織錦的無用碎布條,A片唯一的目的就是擺脫撕裂人性中其他較高級精神機制,讓低等慾望凌駕道德意識與美的感應。為順應網民觀看的方式,裁減「劇情」與「對話」(無論是多麼不堪)的A片,進一步弱化了人類高等精神機制,尤其,扼殺了「想像」的空間。觀看的影像,即使只有三分鐘,也決定了觀者的價值。在那三分鐘裡,觀者的存在被自己取消了,這可視為一種死亡。觀者被扯進有如沃荷破碎的銀色世界裡,那兒只剩撒旦自戀的注視。眾人奉獻的那三分鐘,足以滋養更強大黑暗的負能量,干擾人類自身與集體提升精神的正向動力。

自然界沒有任何動物會沉溺於性,會去靠藥物來激慾,會求名來決定存在,會歌誦殘酷的死亡……只有人。在愚昧與被動地被「專家」導引去看的我們,是否該更努力培養自己觀看的方式,訓練自己擁有判別真實價值的能力?一旦有了定見,情緒就不容易隨群魔亂舞,那麼生命中那些可貴的、較高級的感應能力/天賦,也就有了運作的空間。

這個世界已無法再承載因荒謬思維,而引發的災難。潘朵拉盒子被打開了,所有的惡,飛奔而出,愛我們的神,猛然關閉了那盒,留下最珍貴的一件東西—-希望。或許,停止製造「大師」,不再盲跟流行,是人類在未來繼續保有「希望」的第一步。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tiao&aid=3934693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止善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性開放並不等於沒有倫常!
2010/04/18 13:10
性開放並不等於沒有倫常!

在下曾經有個瑞典同事,曾經聊過方面的話題﹗性開放的意思是將性這一件事平常化!是人生自然必然的事!是可以公開討論而不必害羞的事!而非亂交濫交!在瑞典的情侶公園做愛﹐不會被看成妨礙風化的違法行為!但是仍然很少人會那樣做﹐海灘全裸更是常態。在家裡父母也不會特意避諱子女看到大人的性器官!這些事並不代表同居者和夫妻之間沒有愛﹑沒有承諾﹐家庭沒有倫常!事實上北歐的離婚率遠低於美國。瑞典從小學開始就有性教育﹐對性有正確的認識﹐瑞典的 teenager 有性經驗的年齡較早﹐比率比美國略高﹐但懷孕率﹐性病率﹑生育率遠遠低於美國。超過九成的瑞典人相信一對一的男女關係﹐認為同時有多伴侶的性關係不恰當。

的確北歐性觀念演化只有五十年的歷史﹐目前仍然繼續演化。但是性開放﹐只是觀念上的開放﹐並非否定人性﹑否定家庭,否定有承諾的男女關係。在美國性觀念開放﹐只是局限於極少數﹐而大多數仍趨觀念保守。在觀念保守之下﹐異常的性行為、離婚、和出軌的比率一點也不低。亞洲國家有傳統的壓抑﹐離婚率還低﹐但是婚姻、家庭、性的問題完全不落後。

至於自殺率瑞典並沒有比美國高出許多﹐每十萬人只比美國多出不到五人﹐比日本少十人。芬蘭丹麥自殺率則高出日本。自殺與性觀念相關可能性不大。
http://fathersforlife.org/health/who_suicide_rates.htm

我的立論重點還是根本問題是人的觀念﹐而不在於任何的外在媒介。
刁卿蕙(ctiao) 於 2010-04-18 14:07 回覆:

謝謝您的資訊.我對北歐的性教育無研究.自殺率與性觀念有無相關,可能需進一步了解.我同意您的看法"人的觀念",一旦正確,就不會受外界的影響.文化宗教的介入太深了,以致壓力下,一有外力干擾,就會亂了套.能做的,就是在現有的三綱五常的架構下,實行"安全" 性教育.現階段,實不宜鼓吹"性開放",北歐人在文化,教育水平,智識上已到達某種高度,他們有其"演化"的進程.適合他們的,可能並不適合本地大眾.

您提到有趣的數據:"超過九成的瑞典人相信一對一的男女關係﹐認為同時有多伴侶的性關係不恰當".這是在走"回頭路",不是嗎? 相信當初他們的性關係並非如此"忠貞"的.我曾有個挪威同學,她對我說她舅舅三天兩頭換女人,一堆私生子.她本人在學時亦未婚懷孕,回國待產...Well,端看取樣的範本.不過,我同意的是,它們的性安全知識,是较完全的.

對於流行文化,亞洲年輕人向來無力抵抗.這是長久以來文化自信的問題.對歐美潮流,不管好壞總是照單全收.且引以為時髦先進,這是我為此文的重點之一.如何學会檢選,甚至抗拒"壞文化",首先必須建立自信,不能隨商業媒體亂舞,不要跟從炒作出的任何"大師".就像A片無法禁,毒品橫流,能做的也就是學會說"不"了.


止善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問題的根本所在
2010/04/18 07:50
佩服作者的耐心和毅力寫完這一長篇論文!

只有一點提出討論。

一個人如果沒有慾望﹐是很難被任何媒介挑起慾望的。但是一個人如有被長期壓抑的慾望﹐就很容易就被挑起﹐而且一旦挑起﹐是會強烈爆發。很不幸的是現今人類文化和社會形態對「性」都是採取遮蓋壓抑的態度﹐所以聲色媒介﹐如A片﹐似乎能造成很大的影響。

問題的根本還是在大部份人受到壓抑﹑無法滿足的慾望。越是自然開放﹐遮掩壓抑所造成的問題也越少。性觀念和性行為開放的北歐就是最好的例舉。

感謝提出這個議題分享
刁卿蕙(ctiao) 於 2010-04-18 09:55 回覆:

明心見性,真的很難.您的回應又是個大題目.北歐因天氣,地理,向來自成一格.少歐陸宗教文化根深的影響.性雖開放但有其理性的克制,隨時可走人的性觀念,看似很隨便,但卻不流於放縱.沒有壓抑,就不會有爆發,這好像是個理想狀態.亞洲人,尤其是受儒家影響的東亞,的確視性為毒蛇猛獸.前不久,有兩個小二學童互摸,竟被老師打了九(?)巴掌.看到小臉蛋的指印,很心疼,希望他們不會有心理創傷.那個男老師自己可能有病,才会下毒手.這就是太過度了.如何拿捏性教育,健康平衡自然,是我們的社會的當務之急.

一下子就跳到北歐那個階段,是不符合本地文化進展的.一夫一妻制,是大部分人類社會的公約,有其道理.北歐人的性開放,会走多久,也仍在實驗中,有待研究觀察.值得注意的是,北歐人的自殺率是有名的高,除了天氣令他們憂鬱外,是不是也和感情過於"漂泊"有關?愛情之美,就在於有約.


夜遊神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我的三 小文章
2010/04/16 15:42
沒心情看湯唯陰毛
2007/10/04 11:50:12 瀏覽6184

這是我點播率最高的一篇電影感想,跟其它我平均400~1000的唯一差別,是標題.....

哈哈!  因為妳剛來,just for your information.

那回港星慾照,有篇報導,一夜就有五萬點播!

妳同時是漫畫家,所以我在這裡講話嘻笑放縱一點......對您的文藝才氣,沒有疑問。

刁卿蕙(ctiao) 於 2010-04-17 01:22 回覆:

那部李安電影我還沒看過,有心情会去看看.那個港星的慾照,也沒看過,有心情也不會去看.(我的"窺淫癖"指數偏低.由此可証).文章的好壞不在標題,会刺激讀者進一步思考的才有意思.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隨妳便吧
2010/04/16 14:33
文字能力不夠,夾雜叨絮,錯誤百出,理緒不連貫,態度不友善,嘴上強硬,內裡不足,看了回應讓人不想看文章,看了文章又讓人看不下去,還不如去看照片 ─ 果不其然,人完全可以貌相。

刁卿蕙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自然之道
2010/04/16 13:46

1.請您仔細讀,本文大部分是在談藝術和文學的現象.其影響層面是幾個世代.A片的氾濫不過是其後續產品之一.題目"三分鐘"是在諷刺沃荷被人奉為"聖諭"的那十五分鐘.您提到的社會/政客事件,過於瑣碎,不在本文討論範圍.

2.希望您能重讀本文第六段.那是心理學的專論.本人並未視"性"為低層次.

3.人有性慾自然不過.而是人的"文化"使其不自然--如宗教的制約,甚至否定,如文學/藝術/哲學對宗教的企圖抗衡反制....這些人製造出的文化現象,常失之過度,將人類自己陷入困境中.本文旨在提醒,那種假藝術之名,激發人不自然性慾/欲望(如成名)的作為.如沃荷夢工廠的"藝術",其鼓吹的生命態度.實已對人性中更珍貴的本質造成了不可彌補的傷害.

4.A片的泛濫反映了人性的沉淪.您受女性主義的導引,從女性觀點撻伐男性主導的社會現象,顯示閣下非沙文,這很好.但是,我是以較宏觀的視點來觀察.偶爾為之,可以助興.但沉溺A片者,不論男女,非旦会對自己造成傷害,同時價值觀/人倫扭曲,也容易傷害他人.每次看到亂倫的新聞,就會為受害的小孩感到痛心.前留言提到的大學生雜交染AIDS,都是反人性高級運作的例子.請別說這與A片泛濫無關.

5.本文旨在提醒大眾有辨別的自覺.防禦非自然外力的過度刺激,如此才能維持自身小宇宙的和諧平衡,這才符合自然之"道".至於,如何提高精神生活,那須得另文討論了.

對於閣下一再扭曲本文文義,感到無奈.希望留言就此打住吧.


夜遊神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平均三秒
2010/04/16 13:07

對! 打賭一半以上點播「三分鐘A片」的

沒看到毛片,不讀你的文章就走人

刁卿蕙(ctiao) 於 2010-04-16 13:50 回覆:
不讀就走的,是他們的損失.

刁卿蕙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新聞是"明日黃花"
2010/04/16 03:11
 

蘇東坡名句:"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

自此"明日黃花",用來表示事物"過期"之意。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A 片不論,幾點小意見
2010/04/15 17:21

『本文從生物學角度開始』→一開始沒有生物學啊,在那裡?

『以藝術之名包裝,影響人心及社會甚鉅』→包裝什麼?話講一半沒了

『通通砍掉』→統統

『還得需彩排一下』→還「得」,或還「須」﹝不是「需」﹞,別「還得須」

「明日黃花」→昨日

經濟簫條與北韓飛彈→蕭條

﹝到此為止,不往下挑骨頭﹞

版主年輕,經不起幾個看客小批小評,情有可原。版主宏文被聯網拔擢,大有看頭是真,夾雜、瑣碎、絮絮叨叨也是實話。本人以為版主為文的努力值得讚賞,文字功力則有待加強。我對 A 片沒興趣,也沒看過,老實講版主的文章也沒全看完,只是讀了幾帖回應與版主答覆,有感而發。部落格是半公領域,被吸引來的論者臥虎藏龍在所多有,亦非得比版主高明才可批評;論者可以不留情面、尖酸刻薄,作者卻允宜謙沖自制、虛懷若谷。

刁卿蕙(ctiao) 於 2010-04-16 03:15 回覆:

1.謝謝閣下的文字校對.我承認我用漢語拼音打字的10吋小筆電,常打錯字,看走眼.

2.新聞是明日黃花,是有意強調其不可留的時間性."還需得","通通",是口語.

3.生物學與心理學非我專門領域.點到為止,您可回頭看看形容猿猴那段.

4.對於合理批評,我虛心受教.然而對於尖酸刻薄,喜倚老賣老者,我直指其惡與誤.否則就是矯情."謙沖自制'会讓這類人,不知反省.沒有改進的可能.

5.一篇文章,不能盡述思想.畢竟不是在寫書.您認為夾雜瑣碎.理解我文理者,会認為這是簡潔統合各方面的重點.每一段,都可發展出另一篇論文.

6."前言",是博上時才加上的.語意未完整是真(包裝"色情",略去),我期待讀者閱完後自行判斷,到底影響什麼.

刁卿蕙(ctiao) 於 2010-04-16 02:36 回覆:
"我對 A 片沒興趣,也沒看過,老實講版主的文章也沒全看完,只是讀了幾帖回應與版主答覆,有感而發"---------唉!

luke koolhead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A title cures "attention deficit".
2010/04/15 07:56

I know... with so much to read these days...

Honest to God, I didn't expect to see a "三分鐘A片" while clicking to read your article... I'm not like that just so you know...  :)

Nontheless, I believe the title must have won a lot of clicks by those guys...


luke koolhead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The title of this article
2010/04/15 00:53
is a little misleading... don't you think?
刁卿蕙(ctiao) 於 2010-04-15 01:52 回覆:

從A片談起,可有更好的題目,可抓住那些只有三分鐘時間讀者的注意力?

頁/共 2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