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3/06 03:44:00瀏覽1760|回應7|推薦48 | |
這一系列以發展台灣旅遊業為主題的文章中,最先提到以服務業替代製造業,有很多人從製造業退下來因失業而感到窮困失志,如果換一個角度看的話,或許就不會有原先想像的糟。台灣的工業已發展到某一個程度,和其他先進國家一樣,國民所得節節增加,製造業勢必漸漸式微,因為光是工資高漲就是工廠外移的最主要原因,其他如銷售市場大小誘因,全球市場資源支配與分工等等都是各型國際企業改變投資廠地的重要考慮因素。
輕重工廠外移,也是給予土地養息與環境保育的新機會,讓有關單位去處理工業廢水廢氣重金屬與化學物殘留問題,居民也因而有比較好的空氣與水源品質。在這樣環境改變的情形下,反而提供了另一種行業的興起,即服務業,服務業的附加價值高,不像工廠製造業可以將市價的材料、工資、運費、保險、稅捐等項目攤在枱面上一一算出來,導致與買方談判空間一直被壓縮。自創高級品牌成功的話比較有優勢,但是競爭對手永遠都在前後左右覬覦。服務業可以創造獨特的無形價值,最重要的是服務的品質、態度與管理,有周全的計畫與執行去包裝產業,才能吸引顧客前來。 先前提到美食可以是台灣發展旅遊業的一個重點,台灣的農業技術精湛,農產品之豐富與品質之高級,實是亞洲的翹楚,食材多樣齊全,能讓巧夫巧婦烹炊之際靈活應用。在歐洲,尤其是中歐內陸以北,超級市場各式新鮮蔬果比較匱乏,多是由其他國家進口,吃來吃去都是那些食材,缺乏變化。我每年都期盼能回台灣一次探親,然後大快朵頤,只是不一定能成行。我自己對三餐食物也蠻龜毛的,不僅要美味可口,最重要的是必須有益健康,營養平均,天然不油膩。現在德國有明文規定,所有餐廳都必須貼出食物人工添加物的清單以告示客人。幾天前到總火車站買中餐外食,發現攤位上貼出來的一張告示,數一數,列出的人工添加物、調味料、防腐劑與色素等等總共有14項之多,看了以後,胃口突然掉了一半。所以,在談觀光業美食的時候,必須先強調菜餚美味而不傷身的重要性。 在台灣,名菜餐廳四處林立,烹飪藝術講究口味,要吸引國外的觀光客並不難。去過泰國、越南、日本等地的同事朋友們都超愛亞洲當地的飲食,甚至連路邊攤都吃得津津有味,歐洲的飲食文化隨著國際旅遊業的興盛交流,已經有很大的改變,不但接受了東方佳餚的口味,甚至在整個歐洲亞洲餐館都越來越多,特別是在大都會裡,都可以感覺各餐廳競爭激烈。只是,受限於食材與烹飪技術,味道還是不夠道地,我常想,為什麼這裡燒出來的中國菜味道就是不太對,連到過亞洲的德國人也分辨得出來。美食是台灣的特色之一,結合旅遊業還有很多發展空間,此提出一些想法,歸納出幾個觀光美食的方向,或許有讀者可以加以運用。 1. 點心美食 這一項是我們大家很熟悉的小吃點心類,像著名的台南小吃、各夜市的小吃和百貨公司的地下美食街等等,就是即使肚子不餓,看到了也想吃的東西。 2. 傳統美食 台灣在亞洲的地理位置適中,剛好四面八方傳來的傳統美食都可以接納,如中國大陸各省分、韓國、日本、泰國、印度、越南、馬來西亞等地,再加上道地的台菜,真是各國餐點的聚集點,匯益豐盛無人出其右。西餐當然也不能忽略,旅客真的吃膩了亞洲菜,可以換一下口味。 3. 創意美食 前面兩項在台灣各大城鄉已經普遍存在,不用多解釋。接下來的創意美食比較特別。在歐洲有一股新烹飪的時尚,應該說是新型廚藝,就是不再受限於烹調傳統,不分任何地區來源,把所有食材全部拿來運用,不按牌理出牌,譬如在西式餐肴裡也使用東方的薑蔥和醬油,做成東西合璧的創意食譜。此外,還可以風情食材如花果、茶葉等等做出比較實驗性的餐點,或許還能賦予新的主題,如花果饗宴、茶園逸宴之類的。甚至以一首古詩來做引子,調配出一桌佳餚,最後還送觀光客一首書法墨筆寫的詩,帶回家裱起來作紀念。 舉個實例,在北德有一種餐叫做「Labskaus」,很多人不喜歡吃,可是我覺得還不錯。這道菜本來是十九世紀船員和水手常吃的,煮過的醃漬牛肉加上鹽泡過的甜菜、黃瓜、洋蔥、醃鯡魚混合在一起絞碎後,以豬油燜煮,再以浸黃瓜的水或是高湯烹煮過,最後再與馬鈴薯泥攪和在一起。上菜時在盤中再放上夾有黃瓜和洋蔥的鯡魚捲(Rollmops)、荷包蛋、酸黃瓜。(如下圖)有一次帶幾位東歐來的客人到漢堡港邊一艘燈塔船改裝的餐廳吃飯,吃過這道菜的人都可以拿到一份證書當紀念,很有意思。 4. 養生美食 現代人似乎已經比較會保養身體,不過我常懷疑吃的食物是不是比我們的祖先健康。幸好,這些年來隨著環保意識高漲,身體也需要環保一下,於是出現了有機食物的栽培。聽說在花蓮就有績效卓著的有機農場,提供健康養生的飲食,實在值得多多提倡,可以應用在觀光飲食業,以吸引愛好天然飲食及素食的遊客們。 同樣引人注目的是近十多年來中醫醫療與食療在西方的引進與傳播。醫療的臨床實例眾多,績效成果在歐洲已被認可,中醫專業診所紛紛設立,甚至有年輕的德國醫學生到中國大陸取經,觀摩中醫技術與草藥治療。台灣一向傳承了中醫食療藥膳的的觀念,對於一年四季不同飲食有深厚的理念與實踐,這一整套的保健飲食方法都可以介紹給遠方來的客人,甚至可以與中醫治療合併配合旅行業發展,做成套裝旅遊服務。 5. 經驗美食 這一項主要是要把某一個旅行經驗與美食回憶結合包裝在一起,經驗是抽象的,可是可以是永生難忘的。如在竹林中踏青,參觀竹子傢具製造,竹藍編織,竹炭絲產品製造,享受到竹筍的美味,示範竹的各種用途,進行一場台灣竹之旅,還可以順勢推銷竹類產品。 又如在參觀佛、道教寺廟後,來到廟旁的餐廳享受天然素食,嚐嚐修道者的飲食,瞭解一個修道人必須在口慾上如何清心守戒,以配合修練道行,而不一定是到廟旁看完燒香拜拜後,去大吃大喝一頓。 喝中國茶也是近來西方興起的風尚,隨著亞洲風吹來的,但是,茶道則是日本的比較出名,德國人對茶藝表演經常是興致勃勃地觀摩。到台灣以後若是也能可以到茶坊品茗,學習喝茶藝術,親身體驗飲用中國茶的樂趣,應該是很有趣的回憶。同樣的,吃中國菜只是被動地吃喝,如果能參加幾次的烹飪練習,吃到自己動手作的菜,從參與去瞭解個中樂趣,也很值得提倡,這並不是新鮮的主意,在泰國、印度等地都有專門為度假課準備的娛樂學習活動,大家都玩得很開心哩! 發揮各種想像力,針對觀光客的興趣,推出獨一無二的的餐飲回憶,就是旅遊美食的附加價值。 以上只是我個人以一位觀光消費者作為出發點,從美食的角度歸納出來一些可以開發的方向,希望不是廢話連篇,或是異想天開(喃喃自語?)。台灣的觀光資源豐富且特殊,但是似乎都沒有被發揮出來,我們並不期望有太多慕名廉價飲食的觀光客,要比價的話實在沒有多大意義,怎麼比都有人出價更便宜,但是品質容易被犧牲。最重要的是市場定位,以中上價格標準來提供合理合情、有台灣特色的套裝餐飲服務,或許會比 copy cat 的中級品質來得好。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