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2/03 11:13:28瀏覽2270|回應5|推薦39 | |
★影片小檔案: 片名:救救菜英文(English Vinglish) 影片年份:2012 年 出品國:印度 出品:Curbside Films 發行商:甲上 語言:英語 片長:134分 導演:葛莉辛德 編劇:葛莉辛德 演員:詩麗黛瑋、梅迪內布、普莉雅阿南、阿迪爾胡賽恩 (以上影片資訊摘自「開眼電影」網頁) ................................................................................................................ 我一向很少看印度電影,主要是無法忍受寶萊塢的典型電影那樣又唱又跳的華麗風格;但,「救救菜英文」卻是讓我看得賞心悅目的一部電影,這不得不歸功於印度影后詩麗黛瑋。聽說這是她息影十五年後重回影壇的作品,那雙靈活的大眼睛真是「我見猶憐」,男女通殺呀! 「開眼電影」的網頁這樣介紹這部電影的劇情:「美麗迷人的莎希是印度傳統的家庭主婦,看似擁有全能的才藝和美滿家庭,卻因一口破英文缺乏自信,女兒經常以此嘲弄她,丈夫也不跟她聊公事。直到姊姊邀請她到紐約參加女兒的婚禮,莎希為了幫忙籌備婚禮不得不獨自前往,第一天就因點餐問題出糗,讓她決心偷偷報名四週的英文會話速成班。優雅的莎希也因此吸引了法國男同學羅倫,而這趟紐約行讓她逐漸贏得女兒和丈夫的重視。」的確,故事就是這麼簡單,沒有什麼特別花俏的機關或伏筆,也沒有太多起伏跌宕的劇情;它吸引人的地方是劇中對印度女人性別角色的省思。 眾所周知,印度的文化傳統中有很嚴重的性別歧視,女人除了在出生時不受歡迎、不像男人那樣受到栽培、走在路上常有被強暴的危險之外,連嫁妝不夠豐裕也會遭到夫家的歧視,歷年來在性別議題的國際評比一向都是敬陪末座。起初我聽說有這樣的一部電影時,心裡想的是:「這樣的國家拍得出什麼能夠為女性增能賦權(empower)的電影啊?」令人驚訝的是,看完之後我覺得這部電影已經及格了;雖然小有遺憾,但那可能也算是「反映現況」,不能苛求。是的,觀影之後我覺得有點可惜,覺得好像缺了臨門一腳,但也不忍苛責。 先不說缺的是哪「一腳」吧,來看看本片的優點。編導很平實地敘說了一個普通的家庭主婦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被所有的人需要著,卻不被尊重。片中最不討喜的角色應該就是那個任性驕縱的女兒了!她常嘲笑媽媽的英文發音,連家長會也不希望媽媽出席,總覺得媽媽讓她丟臉。片中那個睿智的婆婆(她的戲份不多,但我挺喜歡這個角色)說:「青少年總覺得爸媽讓他們丟臉。」媽媽輕輕地說:「只有媽媽。」那一刻,真教人心疼她的處境。 當莎希到了紐約,開始痛下苦心學英文之後,有一天接到女兒從家裡打來的電話,抱怨找不到剪貼簿,媽媽鎮定地告訴她可能放在哪裡,女兒果然找到,但沒有一句謝謝,還怪她不該亂放。莎希掛了電話,傷心地說:「小孩有什麼權利能這樣對待他們的爸媽?他們連尊重的意義都不懂。我是垃圾桶嗎?他們想要倒什麼都行?我們努力討好他們,他們卻隨便就傷害你。小孩應該要純真,這是哪門子純真?你什麼都能教,但你要如何教一個人對別人體貼一點?」 我特別把電影中的這段話用逐字稿的方式抄寫下來,就是想提醒很多常常傷害了父母而渾然不知的孩子們:父母的心也是肉做的,當你脫口而出一些讓父母傷心的話語時,能不能多想個幾秒鐘?也許你就能換一種說法或口氣,不至於傷了你最愛的家人。 當然,這個女兒會有這種表現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她的父親對自己的老婆也沒有多少尊重呀!太太曾經用無奈的口氣問他:「你為什麼要娶我?你為什麼不娶個現代女性?」先生倒是很坦白地承認自己是被太太的美色給迷住了,絲毫沒有談到太太的其他優點:精於烹飪、會做可口的甜點(在片中被翻譯成「小圓仔」)、善良、體貼等。最可笑的是,當別人稱讚莎希的小圓仔非常好吃的時候,這先生洋洋得意地說:「我太太是生下來做小圓仔的。」還對太太說:「我剛剛誇獎了妳。」天哪!這是誇獎嗎? 故事的高潮當然就是這一刻:當莎希的外甥女邀請莎希在婚禮中致詞的時候,先生好心要幫她擋下:「我太太的英文不太好。」但莎希卻勇敢地說了一段精采的英文演講!隨著她說的內容,先生的臉上出現了羞愧的樣子,女兒最後更是哭了起來,真是大快人心啊!因為這段短講實在精采,我願意花時間猛按「暫停」鍵,抄錄下來與大家分享(我要聲明,儘管我不完全同意,但此處完全採用影片的原始翻譯,沒有修改): 蜜拉,凱文:這場婚姻是美事一樁,這是最特別的友誼;兩個人的友誼,平等的兩個人。人生是漫長的旅程,蜜拉,有時候你會覺得你比較不足,凱文,有時候你也會覺得你比蜜拉不足,試著互相扶持,去感受平等,這樣會很好。有時候,夫妻甚至不知道另一方的感受,所以,他們要怎麼扶持對方?這代表婚姻結束了嗎?不是。這時候,你要自助;你是最能幫助自己的人。如果你這樣做,你會恢復平等的感覺,你們的友誼會恢復,你們的人生會很美麗。蜜拉,凱文,或許你們會很忙,但是有家人,有兒子,有女兒,在這個大世界裡,有自己的小世界,會讓你感覺很好。家人,永遠不能評斷家人,家人永遠不能貶低你,永遠不會讓你覺得渺小,只有家人永遠不會嘲笑你的弱點;只有家,永遠會給你愛與尊重。 這一段演講果然贏得滿堂彩,可愛的小兒子偷偷地對姊姊說:「下次,你在媽媽面前說英語時,拜託你想想,她說的比你好。」這就是活生生的「增能」(empower)啊!婦女絕對能夠停止怨天尤人,自立自強,補足自己的不足之處,這時往往就能大放異彩!莎希和眾多女性的故事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其實,早在莎希剛剛加入英文課程的時候,英文老師知道她會做一些甜點出售,便稱她為「企業家」,看看莎希喜悅的神情,那時就覺得:被尊重的感覺真好!「終於有人看見我的價值了!」女主角把被欣賞的喜悅詮釋得恰到好處。 我瀏覽過網路上對這部電影的評論,很多人不滿意編導沒有安排劇中那個法國帥哥廚師跟女主角發展一段浪漫的戀情,覺得很可惜,也很不「好萊塢」;但我覺得這樣淡淡的情愫剛剛好,既能讓莎希感受到被愛、被欣賞,又不致於動搖原本的家庭。我相信這符合了印度社會的道德標準,也使女主角追求自我增能的高度更上一層樓。我喜歡這一點:不是另一個男人「拯救」了她,而是她自己拯救了自己。當外甥女覺得惋惜:「妳讓他心碎了。」時,莎希淡淡地說:「我不需要愛,我真正需要的,只是一點尊重。」說得太好了! 回到我前面說的,為什麼這部電影讓我覺得「缺了臨門一腳」呢?那是在影片結束時,他們在回印度的飛機上,空服員問他們要什麼報紙,先生毫不猶豫地說:「紐約時報。」而莎希,說了兩個字:「紐約⋯」之後突然打住,接著問空服員有沒有印度的報紙,空服員說沒有,她就放棄了,然後和先生相視一笑。這個場景似乎意味著:即使已經增能成長的女性,回到家庭還是要維護傳統價值,以夫為重?或許編導是為了廣大的印度市場,不希望引起觀眾反感,便做了這樣的安排;但在同為亞洲人的我看來,真的覺得好可惜!亞洲女人一向地位低落,假如能夠提升一些,方能與男性平等,何必還要自我設限呢?唉!假如編導能夠給這部電影更前瞻性的結尾,我會更喜歡這部電影的。 最後,我要稱讚編導對於歌舞的節制。全片沒有莫名其妙跳起來的舞,歌曲也很貼近劇情;美式風格、法式浪漫、印度風情通通都有了,實在是一部「好看」的電影啊!上面說的那一點不足之處,正好可以當作討論的空間;老師們若要將此片當作性平教材,別忘了特別指出來讓學生討論喔! (本文已發表於《杏陵天地》雜誌冬季號)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