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0/08 02:41:28瀏覽1076|回應7|推薦35 | |
“究竟,是網工與禦用媒體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還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题记
這句話如何解讀,在很多時候只是個屁股問題。 傳統上,將標點打作“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統治者將這個實際操縱成“愚民政策”的一個理論來源之一(法家與道家都有貢獻力量)。孔子登壇做“封神榜”狀,難免有這句話的功勞。 於是,五四以來,這個“愚民政策”的經典語錄就成了孔夫子的悲劇,....嘻嘻..... 不過到今天,“新儒家”基於現實政治與“普世價值”,又再次打標點:這句成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使得孔夫子看上去變得“支持民主”了(其實維新變法的時候也有加逗號。康有為在傳統的一個逗號的基礎上再加上兩個逗號。這叫"三權分立,維新有理")。 嗚嗚,孔子果然微言大義,只是......“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這真是個悲劇啊!~~~~(>_<)~~~~ 不過談到這句話,偶以為這個問題要搞明白,關鍵問題是怎麽定義“民”這個概念。 所謂“民”者,《榖梁傳·成公元年》有言:“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民,有工民”;而《荀子·致士》言:“川淵者,龍魚之居也;山林者,鳥獸之居也;國家者,士民之居也”。 所以“民”者,或為“學習道藝者”之知識階層,或為“夫天地之大,士民之眾”之普通百姓。 那麽就孔子的《論語》來說,這個裏面的“民”到底是個什麽東西? 偶數了數,《論語》裏大約有50處提到“民”這個字。其中除了2處比較偏向於“士民”外,其余48處基本都是指“老百姓”。 偶可以舉三例來看看孔子是如何表達其對於“民”的概念的。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訓;言不訓,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繈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子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由此我們知道了,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與思想家。其重要的一個思想就是“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和“以仁與禮來教化與規範社會,從而達到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 所以我們通觀《論語》全篇,一個典型的特點是,“民”這個概念對於孔子來說是一個“對象”,是一個“客體”,是一個“自身的對立面存在”——這顯然不是士大夫的自視! 換言之,《論語》之民,是“夫天地之大,士民之眾”之民,是“普通老百姓”之民,而非“學習道藝者”之知識階層!某個含義上講,孔子自己客觀上是不視自己為“民”的——其為“士”與“君子”者久矣! 這很符合孔子教化民眾的“位置感”。因此,《論語》之“民”,是“士大夫”或者“君子”教化與管理的對象。 這樣,偶們回過頭來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其實意思已經很清楚了。 我認為,孔夫子這句的意思是這樣的:“如果老百姓明白了仁義禮樂,就讓他們自然遵守執行;如果老百姓不明白仁義禮樂,那君子就要教育他們,使他們明白仁義禮樂”。 在這句的上文,不是還有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嗎?不是還有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嗎?此段落句句比鄰而居,層層推進,當一體視之。 因此,偶是支持這新斷法的,傳統上的斷句其實是有違孔子之思想與原則的!孔子怎麽會突然搞出“不可使知之”呢?!孔子周遊列國恰恰正是“患人不知”呢!只是這個“知”的內容必然是孔夫子所希望的“仁義禮樂”!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才是孔子的意思!如此,孔子談不上典型意義上的“愚民”,特別不是道家意義上的“愚民”,但是卻很“精英主義”——大道唯我,君子自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其實是充滿了思想自覺下的精英主義的主張! 不過,如果我們更冷酷與“邪惡”的單獨審視這句話,其實我們不難發現在孔子眼裏,“民”是缺少主動性與創造性的,“民”是沒有政治與思想上的自覺意識與獨立思想的,“民”是需要教化與引導的。 當然,這一方面很典型的表明了孔子的“屁股問題”;但是在一個更抽象的角度上,我們也不難發現這句話同樣可以帶來困惑——魔鬼在細節裏! 誰來“使民知之”?誰以什麽“使民知之”?怎麽“使知之”呢?這其實都是很重要的問題,也是很需要思考的。個人認為這些問題的背後包含很豐富的哲學問題。 誰來“使民知之”? 是誰站在這個“指點江山,奉天承運”的位置上?是“受命於天”,還是“槍桿子裏面出政權”?! 這個問題其實包含了權利的來源,途徑與合法性!我們當然知道,自古以來,爭奪“使民知之”的權力鬥爭,常常是我們人類史書上最多著墨的篇章。而獲得“使民知之”位置的人,其當然不是立志要做“老師”,而是這背後代表著的巨大的權力與利益——“此我產業之花息也”! 人類文明史進步的一大動力,恰恰也與這樣的鬥爭或戰爭密不可分。而人類政治文明的進步,很大程度上也體現在爭奪“使民知之”的權力鬥爭裏。人類采用什麽規則,怎麽對待失敗者——現代政治制度之進步,恰恰來源於於此。 誰以什麽“使民知之”? 是孔子還是墨子?是基督教還是伊斯蘭?是“主體思想”還是“普世價值”?意識形態的鬥爭,同樣是血腥而殘酷的。孔子“朝七日而誅少正卯”,此之謂也! 而且,我們知道用什麽思想來引導人民,其實會帶來政治制度與文化,科學技術(工業化)與生活的重大不同。 舊西藏農奴制度的超穩結構難道不是“使民知之”的結果嗎?只是舊西藏採用的是宗教的力量! 換言之,“政”“教”常常是在一體的——“誰來"使民知之"與“誰以什麽"使民知之"”就是權力的面目!主流思想常常是有利於統治階層的,而主流思想的穩定是有利於統治階級權力的穩定。在這個含義上講,人類的所有政治文化都是“政教合一”的。我想孔子在三千多年前就明辨了這個道理,也很清楚思想的陣地是建立秩序與權力的重要基礎!這個陣地——“我們不去占領,敵人就一定會去占領”——“而掃帚不到,灰塵不會自己跑掉”! 我們知道思想與哲學對於人的行為,價值判斷,偏好與預期都有重大影響。思想與哲學會規範與影響一個人,一群人,一個社會乃至民族的行為與決策。因此,我們談到兩個組織的競爭的時候,不但會比較物質層面的多寡,我們同樣會比較文化與哲學上的不同帶來的影響。哲學觀的先進與否將很大程度上影響組織的合成力。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斑斑可考!而要破壞一個組織的效率,或者要控制一個組織,最有效的莫過於思想與文化的戰略誤導!這個就叫強勢文化對於弱勢文化的消弭與同化作用,偶過去有文章談過。中國的偽民主蠢貨派常常自己跳出來做為反面典型! 此外在宏觀尺度上看待人類歷史,我的一個看法是,如果一個社會全部政治文明的基礎都是建立在“唯心”與“人性”基礎之下,这样的哲學觀念與思想觀念,在長期競爭下将會面臨困境。因為“人性”與“唯心”是無法定量與檢驗的!這就在基礎上限制了政治文明有顛覆性發展的可能:因為這樣的“人性”或“唯心”是完全先驗與自洽的,是無法挑戰的,完全沒有任何變化的余地的。在政治與現實生活裏——神秘主義只會帶來蒙昧,而唯心主義只會帶來停滯! 無論是孔子的“人性本善”,還是現在的“普世價值”,這些如果一旦成為一種“先驗性”的“宗教思想”,那麽這也就是這種思想的死亡之時!孔子之後無“孔子”,盧梭之後有“中國的偽民主蠢貨派”!真是悲劇啊! 怎麽“使知之”呢? 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還是“謊言重復一千遍就會變成真理”?是“有教無類”還是“活佛轉世”?是“輿論引導”還是“政治化妝”?WOW,這是個技術活啊! 教育乎?宣傳乎?魅惑乎?選舉語言乎?洗腦乎?愚民乎?!——道不同,術亦萬千也!換言之,有什麽樣的思想,就會有什麽樣的“術”。“術法相成”也! 不過無論“道”有多少,“術”有多少,在實際操作中“使知之”還是需要載體與組織的。 古時的不多言了。如果是現在,這個載體所有人都知道是媒體!現代社會常常給予媒體很高的期盼與名譽。大家期待現代媒體在孔子的“使知之”的事業裏扮演一個顛覆性的角色:一個老百姓對抗“大人們”的利器,一個千年來使得民眾得以真正表達自由思想與意志的載體!因為誰都知道,在過去的所有的“使知之”裏,民眾都是被動的,“使知之”永遠只是精英們的遊戲。“媒體是獨立的第四權”——“普世價值鼓吹者”常常用這樣的論述來在媒體上宣傳!但是我必須說這一切都是幻覺(不過網絡帶來了新的希望與真正意義上的一些不同,這裏不展開了。不過網絡現在不必然有根本性的顛覆力量,也未必真有,但是無可否認其帶來了很顯著的改變)! 辯證唯物主義者是“邪惡”的,因為他們常常扮演剃刀的角色。恩,..........我好像已經聽到了偽民主蠢貨派臉皮的抽搐聲了。(*^__^*) 嘻嘻…… 好吧,就讓我們采用一些“辯證唯物主義者”的眼光來看待媒體的這個“使知之”吧——其含義與複雜性就非常有趣了。在辯證唯物主義者看來,現代公民國家的政治體制下,這個“使知之”其實包括了利用媒體對於復雜意識形態與集體意識的圍逼與塑造。 我們知道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媒體充滿了我們生活的每個空間,連廁所裏也不例外。 媒體指信息表示和傳播的載體,而媒體的天然使命恰恰是“使民知之”。真正意義上的媒體大約是1870年才出現的,因為這時的媒體擺脫了“文學性”而堅持“報導”。1870年代媒體的傳統精神認為:媒體應該沒有立場與評論,沒有“自我意識”,只需要傳遞事實與新聞本身。媒體人在報道的時候應該盡可能的表達客觀而不摻雜媒體主觀的評價與偏好。做出判斷,引申與決策的應該是讀者的權力與責任。媒體只有“使知之”的權力,只有使老百姓“知道”的權力,而無“文以載道”的義務。然而,事實上我們如果去看歷史,當時的媒體用現實的眼光去檢驗,實在是“主觀”的很,也真正自由的很。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美國媒體在美西戰爭中扮演的角色。 現代的媒體早就走過了其“純真年代”,一個典型表現就是媒體開始有“道”了,媒體開始有“論語”了,媒體開始有瘋狂的“新聞系”與“新聞專業”了! 此“道”既有理論與道德的含義,也事實上有“規則”,“技術”與“生存之道”的含義。這不但標誌著現代媒體業的成熟與崛起,也標誌著現代媒體“自我意識的消失”。 1950年,傳播學的大佬威爾伯施拉姆提出了《報刊的四種理論》。這四種理論是:集權主義理論,自由主義理論,社會責任理論和蘇聯共產主義理論。雖然這樣的劃分很有“革命的首要問題是分析敵我友”的味道,但這樣的努力無可否認就是試圖在哲學上,或者在思想上對於媒體的理念與規律等做出了提煉與抽象。 而媒體遵行什麽理論而行,實際是與時代特征與經濟基礎密切相關的。自由資本主義的大發展就會帶動“自由主義媒體”發達,自然也會帶來“自由主義的媒體理論”;而自由資本主義進化到壟斷資本主義就自然需要媒體有“社會責任”了(理由下面會有提到)。 一個有趣的事實是,當人們將言論自由當做一個“普世價值”與“道德真理”廣泛贊賞的時候,對於鼓吹言論自由最為激進的媒體界其實是陷入了一種邏輯困境。毫無疑問,所謂的媒體應該“鞭辟時弊”,應該“客觀、公正和中立”,應該“監督政府”,應該“成為第四權”..........這些事實上都是對於自由主義與言論自由的一種反動與限制。 一個媒體要“公正”的時候,它可能同時又是“中立”的嗎?!當一個媒體要“中立”的時候,它可能同時又是“公正”的嗎?當一個媒體“公正”的時刻,它是真正意義上的“客觀”嗎?“客觀、公正和中立”,這裏面充滿了邏輯矛盾與悖論,也毫無標準與度量!這些媒體當做“法律”的規則,事實上只能是一個個“故事”與“案例”而已!因為這個規則內在邏輯“不自洽”! 當人們要求媒體“不能夠不負責任地報道各種消息”,而媒體也自覺這樣做;當人們要求媒體“應該反應社會主流價值與道德”,而媒體也自覺這樣做;當人們要求媒體“應該歌頌主旋律與時代精神,並承擔教化的責任”,而媒體也自覺這樣做...........那麽,媒體就談不上真正含義上的言論自由了,媒體會形成一個自我審查與報道格式,也會有一連串的“宣傳技術”與“表現手法”。於是媒體會有“角色扮演”的需要,會有“塑造輿論”的欲望,會有“道德審判”的優越!因此在長期反復的博弈中,媒體必然越來越偏離原始的經典精神而“各自站隊”——但是我必須說,站在博弈論的角度這也是一種別樣的“自由與公正”。 而我們很清楚,只有在這個“社會希望”的“政治正確”與“意識形態”之下,媒體才敢於以道德審判者自居,才敢於認為自己掌握了真理,從而獲得了道德的優越性。 那麽一個自然的推理,定義“社會希望”的階層,事實上擁有“主流思想”;擁有“主流思想”的階層,擁有輿論與統治權;而掌握“普世價值”的國家,事實上擁有“話語權”與“軟實力”! 註意,在根底上看,不是媒體塑造了主流思想,是主流思想規範了媒體!媒體只會在“言論自由”與“報道自由”的自我感覺下,一再自覺的重復與強化主流思想的聲音而“使知之”,使“民”知之!從而代替民眾的思考而告之民眾“自以為是”的東西!於是,民眾自然自覺的符合這樣的“主流價值”並實踐,自然就“民可使由之了”! 實際上,媒體現在是自己在幹孔子的活,而以“普世價值者”自居!(*^__^*) 嘻嘻…… 統治階層真的被媒體的“第四權”約束了嗎?某個程度上看是這樣。辯證唯物主義者相信世間的一切都是在矛盾中不斷發展運動的,人類社會是“螺旋形的上升”。顯然,現代媒體對比孔子期望的秩序而言顯得更獨立與多元。但是,正如上面所說的:強者之所以是強者,恰恰很大程度上是體現在“以什麽"使民知之"”之上。換言之,現代社會統治者很大的權力就表現在如何控制與操作媒體上! 其實這個“操縱媒體”很簡單,一樣是有“道”“術”之別的。 先說“道”。其實我們知道現代社會基本上一個商品社會與一個資本社會。媒體也是在這樣的社會中討生活。那麽媒體自然無法逃離這個社會的經濟規律與心理規律來自行其事。 站在經濟學與心理學的視角上看,媒體在這個社會生存必須服從與一些根本性的規律約束。 其一,媒體受眾是有利益階層區別與心理路徑依賴的。由此,一個合理的推理是,媒體無需滿足所有人才能生存,它只需要滿足一部分人就可以。而這一部分人將有很強的慣性閱讀固定的媒體與固定的風格。因此在一個商品社會裏,一個媒體要生存的最優策略不是“平衡報道”而是找到“屁股與偏激”。一個媒體只有依附於這個社會的強勢階層——或者是權力,或者是資本——其才能不斷的發展壯大而擁有自己的風格。媒體受資本與權力的影響與控制是很符合經濟學與唯物主義的。同樣,媒體的報道立場與其讀者的社會分層是一一對應的。這是消費者與商品的關系,這是一個大生意。比如在現代社會,閱讀什麽報紙常常是判斷一個人社會地位與受教育水平的標誌。這好比看一個男人是否真有錢,可以看他身旁的女人一樣。 其二,消費者消費媒體產品是有成本的。這個成本不但包含金錢的付出,更重要是是時間成本的剛性約束。消費者無法訂閱這個世界所有的媒體,他也無法閱讀所有的媒體。因此,一個普通人每天用來檢索信息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這將強化其閱讀習慣與進一步強化其路徑依賴!這也是媒體經營者竭力強化與獲得利益的來源。 其三,在心理學上,人們常常更容易關注最先看到的或者最多報導的論述角度,除非這個角度出現重大失衡。而有限理性理論認為,人們無法全知一切知識與信息。事實上,現實生活中的人們很少會訂閱彼此觀點與立場完全相反的媒體進行“競爭性”的比較與“求真性”的探索。因為這不但在成本上很高昂,在事實上也是做不到的。有限理性使得人們更傾向於相信令自己滿意的結果,或者符合自己“屁股”的結果,而並不是“真相”。人們是懶惰的,人們常常“外包”了思考! 其四,在心理學上,對於接受信息的路徑依賴將會形成讀者的一種認知結構與固化視角。這將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讀者自覺排斥自己認知結構之外的信息與解讀角度。事實上,所謂的“主流思想”常常就是這樣構成了對於“非主流”的一種壓制。人們常常是不加思索的直接調用了平日裏反復閱讀媒體構成的記憶回路,直接的屏蔽了來自相反方向的聲音。 其五,這種認知結構的固化與路徑依賴反過來會進一步強化媒體的影響,並進一步有利於媒體影響讀者的價值觀與世界觀。這兩者將形成一種正反饋。這將使得讀者不由自主的形成一種“我是主流”,“我知道真理/真相”的虛幻優越意識,這也會強化讀者形成“陣營”的“對立意識”與“鬥爭意識”。換言之,媒體操作下的“主流民意”常常是各說各話的,但是這樣的各說各話都很默契的標榜自己才是真正反映了“主流意識形態”:比如“民主價值”與“言論自由”。有趣的是,對立媒體的讀者在評價對方媒體報道的時候,其實常常是感覺對方媒體在限制自己發表意見,是在妨礙“言論自由”。事實上,這樣的標榜不過是在“主流意識形態”下面玩玩左右互搏而已。如果一個言論不是那麽符合社會主導階層的“主流意識形態”,那麽顯然它就不會獲得方便的“言論自由的權力”——因為他將缺少媒體資源!他也將無法規模化與市場化!由此,這樣不符合“主流意識”的言論,自然在讀者眼中如果不是屬於“很難看到”,就是被很多人直接視為“假象”與“邪說”了。在媒體轟炸下,讀者常常不自覺的將媒體觀點視為事實,將偏見視為正常,將謊言視為真理!CNN的表現大家都是知道的!經濟學上可以很簡單的斷定,“言論自由”與“思想自由”是需要成本的,是不可能完全的。誰說“言論自由”與“思想自由”是天賦人權?“自由”不要錢嗎?!呵呵呵,.......... 其六,在市場競爭,路徑依賴,正反馈和資本與權力的扶持下,市場會自然形成強勢媒體與“媒體馬太效應”。這在很大程度上將窒息其他媒體成長的空間,形成媒體壟斷與寡頭平衡。達到一定程度,這將帶來信息的壟斷與對於民眾思想的控制。這幾乎是資本社會下媒體的必然結果——數家獨大,一手遮天! 在這些“道”的基礎上,主流階層自然有大量的“術”來實踐了。 一般來說,主流階層對於媒體干涉的“術”可以分為“行政干預”,“議題干預”和“廣告干預”。而這樣的干預又可以分為隱性與顯性兩種。 全世界媒體都會面臨這些幹預,無論是大陸還是西方,無一例外。這些幹預基本上都會契合上面“道”的種種原理,由此帶來的影響自然會體現在“使知之”的結果上。 比如很多記者當年跟隨美軍赴伊拉克隨軍采訪,常常抱怨說:“看到的東西全部是完成時。人家只給你看這些東西”。這就是经典的議題干預,“你看到的,是我希望你看到的”! 而廣告干預請參考最近的某某《聯X報》:——)權力與資本也常常善於在多家媒體上同時炒作一樣的議題來達到“幹預”的目的——洗版與賣版就是這樣來的。我談民主的一篇文章花了很多篇幅談了這個問題。 行政干預偶們大陸的網民都很清楚,而西方這一手常常更隱蔽!比如,在伊拉克戰爭爆發前的“戰爭動員”上,美國媒體的要說自己是“處女”,恐怕只有中國的偽民主蠢貨派才相信!而“心胸袒蕩蕩,做事光明磊落的人...看這種垃圾....只有一句話!為什麼?我要被這種文章侮辱”?!(*^__^*) 嘻嘻…… 啰嗦了這麽多,其實我們可以發現,三千年過去,“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依然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而要更好的理解《論語》,更好的理解“使知之”,顯然還是需要哲學的素養。 是的,哲學使人明銳! 於是,.......... “究竟,是網工與禦用媒體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還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其實還是“不可,使知之”啦...........哈哈哈........ 結束的時候,偶突然發現偶的胡言亂語不但偷窺了一下孔夫子的屁股,打了一下“普世精英”的臉,也摸了摸政府的頭。UDN上這樣的事情可沒有好結果:根據端午節的經驗,中國人未必做的成了。嗚嗚........... 咿呀,怎麽得了,偶要飛越.........量子物理上有著名的“薛定諤的貓”,這個貓是量子化存在:一會是貓,一會是.......死貓。呵呵........偶看來只能是量子態的中國人了:一會是“精英”,一會是“五毛”...................這樣才能討生活啊! 不過,.........不亦樂乎! |
|
( 心情隨筆|男女話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