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1/14 00:04:07瀏覽1539|回應5|推薦12 | |
这是一条极为简短的新闻! 新华社快讯:中国11日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这一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 这是一个包含了宏大的,具有特殊战略意义的快讯,一如1964年大陆原子弹爆炸成功后《人民日报》那13个字的红色标题!! 对于这样的新闻来说,它的每一个字都比一吨黄金还要宝贵! 一,这条新闻意味着什么? 这条新闻表明了中国自2010年1月11日起开始迈入能够建立国家战略导弹防御系统(NMD)的国家行列!11日之前,大气层外拦截弹技术基本为美国垄断。而11日之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打破这个垄断的国家!它的建立表明我国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导弹防御体系。它将确保中国在面对美国的战略核力量的进攻时,拥有一定的“御敌于国门之外”的能力。并且这个系统将使得印度的弱小战略核力量被彻底压制与剥夺,这将在南亚次大陆引发地缘政治板块的震荡与位移!由于我国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因此这一系统对于我国的意义更为重大! 二,什么是中段反导拦截? 60年代以来美苏的大量研究表明,有效的反导系统应该是一个多层系统,可以提供不同高度的拦截能力,通过多层次拦截提高反导成功的概率和应对不同类型的导弹。导弹从起飞到命中目标,大致分为三段:助推段、中段、再入段。对于有末助推级(用以释放弹头和诱饵)的洲际导弹,还可以加上末助推段。中段还可以细分为上升段和狭义的中段。当导弹在上升段时最好被拦截,但是因为此刻导弹一般是在敌国境内纵深,因此即使可以发现也无法摧毁。而到了再入段时,导弹已经进入了大气层内层,同时已经极为逼近目标了。 三,中段反导的关键技术是什么? 大气层外拦截弹的关键是动能拦截技术,采用kkv(kinetic kill vehicle)战斗部。具体作战过程为:由助推器根据地面导引系统的信息将kkv送入大气层外的指定区域,并具有特定的速度,随后kkv自身的红外导引头工作,寻找目标。锁定目标后,姿/轨控发动机控制kkv飞向目标,控制脱靶量,直到完成碰撞杀伤。一般而言,从侧面撞击杀伤效果最佳,但这对制导控制系统要求较高。 四,此次实验的基本要点是什么? 据美联社引述美国国防部消息指,侦测到两个不同地点有导弹发射,并在外大气层爆炸。基于这个消息,个人认为这次大陆实验的是一次拦截系统的实验,也就是拦截弹的实验。这次实验应该并非是全系统的,完全实战背景的实验。此次实验检验的是地面相控阵雷达对来袭弹头的远距离预警、跟踪、测量、火控。同时包含对固体助推器的快速反应能力的检验。这个实验表明了大陆的拦截弹与相关系统已经技术成熟!靶弹可能是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某种中程导弹(DF-3或者DF-21),而拦截弹从新疆库尔勒附近发射。拦截地点位于甘肃、新疆交界处附近,距离拦截弹发射点有几百公里。从技术上说,这次反导试验的难度要大于2007年的反卫试验。可以预期,未来大陆还将进行多次面对不同的来袭弹头类型,不同的射向,不同的拦截高度,不同的距离,识别弹头和诱饵,对付轨道机动等中段突防措施等等的一系列拦截实验。 五,未来还任重道远。 反导武器系统远远不是一个拦截弹+地基相控阵雷达那么简单,还需要一套庞大的C4ISR系统支持。 六,未来部署方向。 估计第一步将依据优先顺序部署在北京,上海,海南,广州与港深澳。然后扩大到渤海圈,长三角与内地中心城市与战略要点,最后全国基本覆盖完备。 七,疑似观察到的空间碰撞。 2010年1月11日19:45时在甘肃,酒泉,祁连山北麓发现的疑似空间碰撞。
最后突然想起一个典故: 中国人在2007年1月11日进行了一次对于卫星的摧毁实验。于是,2008年3月美国人在“燃烧冰霜”反卫行动中用了一个很有挑衅性的logo: “Anything Hu can do, we can do better.” 那么,这次大陆的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也应该回敬一个中国风的logo:“寇可往,我亦可往”——Anything Obama can do, we can do better!!!
|
|
( 心情隨筆|男女話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