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简介大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粮票)的由来
2009/06/22 11:21:51瀏覽1116|回應2|推薦3

台湾的朋友不熟悉粮票制度,有许多的想象与误解。小弟简介下大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粮票)的由来,希望可以让大家了解这段历史。期待粮票收藏家提供更多的细节。

中国近代以来实行粮票制度最早其实是国民政府实行的。无疑,粮票制背后基本是基于配给制的经济学基础,而这个基础就是物质的普遍匮乏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必须。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南京、武汉相继沦陷后,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四川成为抗日的大后方。由此,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粮食供应日趋紧张。1940年7月,蒋介石下达了“以后征粮,应以谷米为准,而不以货币为主”的手令。财政部于次年6月拟订了《战时田赋征收实物条例》,经行政院525次会议通过,于1941年(民国30年)7月颁发施行,并决定田赋征实时随征带购部分粮食,以解决抗战军需民食。粮食库券是国民政府田赋改征粮食、随征带购的凭证,其性质是政府向民间借粮,发给粮食库券作为借粮凭证,其还付的形式是以抵缴田赋来冲抵借粮。随征带购实质上是带有一定强制性的、政府向民间统购粮食的性质。如国民政府在征税(征粮食实物)的同时,统一向民间购买或借一定数量的粮食,征一购一,征一借一,是国民政府下达计划任务,各地政府执行完成。比如四川省政府成立了四川省田赋征粮实施办法委员会,提出了具体的征购方案,经国民政府财政部、粮食部两部核定,四川省1941年征购稻谷总额为1200万市石,征一借一,各600万市石。财政部规定,随征带借的稻谷价为每市石100元,30%付现金,70%发粮食库券。粮食库券由财政、粮食两部印制,分稻谷和小麦两类各分1、2、3市升,1、5市斗,1、3、10、100市石9种,委托中国农民银行和四川省银行代理发行,所发粮食库券从1943年起分5年抵缴田赋偿还。这个政策一方面对保证抗战军需,调节民食,稳定市场物价,安定抗日大后方,起了重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使得农民的利益被两次剥削而愈加贫困,挣扎在死亡线上有图有真象,图片是民国三十年的“粮票”。财政部长孔祥熙的大名在上呢

而新中国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是从1953年开始实行,到1985年改行粮棉合同定购制度以及后来在全国范围内取消粮票、废止粮食计划供应时最终结束,实行时间长达32年之久。(湖南省为1992年11月停止使用粮票))对大陆经济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和土地改革后,亿万翻身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195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3278亿斤,超过解放前的最高水平。但大丰收之后,全国粮食供销形势却未见缓和,反而呈更紧张趋势。在1952年至1953年的粮食年度内,国家粮食赤字40亿斤,到1953年夏季以后,大陆粮食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

一方面,城乡商品粮供应面迅速扩大,使粮食销量大幅度增加:1953年是大陆“一五”计划的第一年,农村劳动力迅速转移到工业建设上来,城镇吃商品粮的人口迅速增加;由于发展工业的需要,农村经济作物产区迅速扩大,加上其他缺粮人口,使1953年农村吃商品粮的人数猛增到1亿人另一方面,土改后提高了收入的农民增加了粮食消费,增产的粮食相当一部分被农民自己消费了,国家粮食收购量势必减少。另外,当时的粮食市场是自由市场,农民除缴纳农业税(即公粮)外,粮食可以自由上市。粮食一吃紧,私营粮商同国家争夺粮源的斗争变得更加尖锐。等等这一切,都是造成粮食供应紧张局势的原因。光靠市场收购,显然难以解决问题。由于战争创伤需要恢复,工业发展必须进行且政府手上的黄金多半被蒋运往台湾,大陆政府缺少可靠的金融支付手段而必须采用实物形式的贸易。为保证大规模工业建设的顺利进行,国际贸易的信用,稳定物价,保证城乡人民基本的粮食供应,实行新的粮食购销政策已迫在眉睫。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毛泽东责成中央财经委员会搞好调查研究,提出具体方案。主持中央财经工作的陈云花去很大精力投入这项工作。他集思广益,汇总了包括统购统销在内的八种方案。所谓统购统销,简单地说,就是农村计划收购、城市计划供应。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认真思考后,陈云认为要确保城市居民粮食供应,唯一可供选择的办法只有实行粮食统购统销。陈云的建议得到周恩来、邓小平的支持和毛泽东的赞成。

1953年国庆之夜,在天安门城楼上的会议室里,中央对这一重大决策拍板定案。接着,在10月3日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和10月10日召开的全国粮食工作会议上,陈云将自己的想法向大会作了汇报。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政策,在当时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党内意见不统一,民主党派中也有不同看法。因为以前的日伪和蒋介石政权都曾实行过类似办法,老百姓对其印象很坏,各级干部都有畏难情绪,社会上阻力很大。而且,实行征购确实部分地限制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陈云当时考虑到,农民的粮食不能自由支配了,虽然政府出钱,但他们不能待价而沽,很可能会影响生产积极性。并且有人提出,强制实行征购的手段是不是“太激烈”了。但是,陈云坚定地认为,如果“不采取这个办法,后果更坏,那就要重新走上旧中国进口粮食的老路。建设不成,结果帝国主义打来,扁担也要打来”。

新中国当时面临的实际是一个两难抉择,如果不实行征购,粮食会出乱子,市场会混乱,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将要被破坏;如果实行征购,农村又可能出小乱子甚或大乱子。陈云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以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为重,做出全面实行征购的抉择。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11月19日,政务院第194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政务院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粮食市场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了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的具体办法。于是,从1953年报2月初开始,除西藏和台湾外,全国城乡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的具体办法。从此,粮食统购统销开始了它长达32年的历程。

粮食的统购统销,对解决大陆几亿人的吃饭问题起到了关键作用,也打击了不法私商趁国家困难之际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牟取暴利等不法行为;在建国初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缓解了粮食供应的紧张状况,保证了市场物价的稳定,在不太高的水准上满足了工业化对粮食的需要。这一政策实施仅一年,就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国家粮食库存有了大幅增加,难关渡过了,形势缓和了。即便是“大跃进”和“文革”时期,城市居民的吃饭问题也没有乱,这与统购统销政策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密切相关。而且,粮食统购统销还直接支援了当时正在进行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由粮食稳定而带动了整个物价稳定,真可谓“粮食定,天下定”。

然而,粮食统购统销也确实存在一些弊端。首先,它限制了价值规律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中的作用,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农民种什么,信息不是来自市场,而是来自国家的计划安排,使得农民对自己的产品没有自主权,即使有余粮,也不能拿到市场出卖,种粮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影响了整个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其次,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给国家财政造成了负担。“粮食由我管,吃饭由我包”。对粮食销售价格的财政补贴也与年俱增,成为国家财政的一大包袱。毛泽东觉察出了这一弊端,他强调指出,定产要低于实产,使农民多一点自由。可惜,在1957年以后,这一重要指示在实际工作中未能得到落实。同时,粮票对于人民在国内的迁徒自由带来了技术性的抑制:你需要把地区粮票换成全国性粮票才可以放心出行,否则可能面对有钱都买不到东西的窘境。粮食统购统销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正确选择,尽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它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历史贡献始终是主要的。
  
粮票的全国大规模使用从1955年正式开始,由各省统一印发,此前仅在部队及政府机关中使用,面额与图案均各不相同。粮票对于大陆人民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今天已经是人们收藏的选择之一了:其价值远远高于其票面的物资的价值。现在的一斤面是不可能换到一张粮票的。呵呵,沧桑巨变啊!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ool17909&aid=3065297

 回應文章

夜風樓主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糧票
2009/07/02 23:27

讀這篇大作在大陸實施糧票時 台灣則是另一套作法 當時台灣糧食以水稻為主產量不足供全部須要 但由美援款中撥出一部份購買美國小麥 推廣吃麵食以補不足 當時實施375減租政策 就是農民(佃農)每生產1000斤稻穀 地主得375斤 

農民得375斤 剩下的250斤交農會轉政府 但政府不再向地主與農民收任何稅捐 且免費供應肥料 地主與農民手中的穀 可以自留 自賣或賣給農會 農會每日公告稻穀單價 供民間買賣參考 因政府手中控制最大糧源 所以農會報價有權威

任何人手中有穀高於農會價就賣不出 全台分成七個糧區 不拿護照不能任意移動糧食 如無糧商營業證任何人家中存量超過180公斤就送法院 不准屯積糧食 農民還有個習慣 新穀上市穀賤 農民將穀賣給糧商但不拿現 記帳 等穀價高時在跟糧商依當日農會價結算 政府控制的糧食在新穀上市前會拋售市場 收入就是用來買肥料 同時政府也取得 軍公教 用得配給米 這制度實施四十多年才廢止  


踏雪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极度缺乏的年代
2009/06/24 00:54

又是农村和农民向城市输血的铁证,那时不仅粮票还有布票、肉票及其它日常用品类票证,不堪回首的日子。

我上学的第一年还用全国粮票呢,我们女生用不完有的就接济给男生,还有就是和小卖部的大爷换方便面,一斤粮票换几袋倒是忘记了。后来粮票停用,那个大爷的粮票不知怎么处理的,希望不会压到手里,不过他挺黑的,赚不少呢,没办法,那时粮票有富余,钱不够用,各取所需,互通有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