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1/28 03:15:41瀏覽734|回應0|推薦14 | |
從倫敦蒙難到惠州起義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1050504/112011112700216.html 【長虹歌手註:大陸人士撰述此文,對「國父 除了「中華民國」「國父 廣州起義夭折了,孫中山沒有放棄。他本打算在香港重振旗鼓,但律師建議他儘快離港,以免被港英政府驅逐。於是,他同陳少白、鄭士良轉赴日本, 孫中山邀請馮鏡如、譚發、馮紫珊等十餘人組織興中會橫濱分會,由馮鏡如任會長。但當時旅日華僑對革命排滿尚多疑慮,應者甚少,活動難以開展,加之清政府追蹤日緊,孫中山遂決定離日赴美。他剪去長辮,換上西裝,在馮鏡如兄弟的資助下,登上了開往檀香山的輪船。 到了檀香山後,孫眉對孫中山慰勉有加,鼓勵他繼續奮鬥。孫中山也決意重新召集同志,擴大興中會組織。但清廷已諭兩廣總督譚鐘麟從速緝拿孫中山,駐檀清領事已奉朝廷之命調查在檀興中會員姓名籍貫,藉以查抄原籍家產;而香山知縣查封翠亨村孫姓房產的消息也傳遍一時;許多會員都不敢再與孫中山交往。孫中山在檀半年,遍遊各島,宣傳革命、募集軍費,但成效不大。興中會組織工作進展遲滯。孫眉和何寬都建議他去美洲大陸,那裏華僑較多,當有可為。 孫中山在三藩市逗留了約兩個月,不料那裏的華僑風氣之蔽塞,較檀香山尤甚。孫中山只好轉赴紐約,沿途所到之處,鼓吹革命,「然而勸者諄諄,聽者終歸藐藐,其歡迎革命主義者,每埠不過數人或十餘人而已。」在紐約逗留約一個月,孫中山感到一舉一動都被注視,無可活動,遂決定赴英。 清政府得知孫中山赴英時,清駐英公使館即與英國外交部交涉,希望援引香港引渡罪犯的條約,捉拿孫中山,被英方拒絕。駐英公使館只好雇傭司賴特偵探社(Slaters Detective Association)監視孫中山行蹤。偵探社 次日上午,孫中山到波德蘭區(Portland Place)覃文省街(Devonshire Street)46號拜訪他的老師康德黎。康為他在其寓所附近找了一處住所。安頓下來後,孫中山開始四處觀光遊覽,他去過大英博物館和一些名勝古跡,也到過動物園和植物園,最讓他怦然心動的是倫敦車馬之盛、貿易之繁和員警敏活、人民和易。反觀中國,他更感到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的正義性和重要性。到倫敦後的十來天,他在自由自在的遊覽中,大概認為自己已擺脫了清政府的追捕。但實際上,清政府一刻也沒有放鬆對他的監視,而且,一個拘捕孫中山的陰謀正在實施。 使館在捕獲孫中山後,準備雇一艘船將他偷運回國處死。怎樣才能獲釋呢?一開始,孫中山極力否認自己有任何謀反的意圖,並試圖說服鄧廷鏗,他只是一個改革家,專意講求西學,但因得罪廣州緝捕李家焯,遂被李誣告謀反,不得已只好潛往各國遊歷。他請求鄧廷鏗念同鄉之誼,轉請飲差代為申雪,並保證以後斷不敢再行為亂。這當然不可能奏效。 孫中山只好請求使館派來看管兼照料起居的英籍工人柯爾(George Cole)為他送信給康德黎博士,請康德黎設法營救。柯爾幾經考慮最終把孫中山請他送信一事告訴了使館女管家豪夫人(Mrs Howe)。豪夫人鼓勵柯爾幫忙。 孫中山倫敦蒙難一事,對孫中山本人乃至整個中國革命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首先是孫中山作為一個革命黨領袖的個人聲望提高了。孫中山自己不停地會見記者,發表演講,並用英文撰寫《倫敦被難記》。該書於1897年在英國出版後被翻譯成俄、日、中等國文字,使孫中山名揚四海。許多後來始終追隨孫中山的革命志士和給予孫中山很大幫助的日本友人就是通過這本書認識和瞭解孫中山的。當然,更重要的是孫中山思想上的變化。通過這次事件,他進一步認識了西方的社會制度、司法制度,從而更堅定了推翻清政府的信念。就在他獲釋後的第二天,他致函倫敦各報主筆,感謝英國政府及各報的救援之情,同時也首次表達了自己對此次事件的感受。他說,「最近幾天中所發生的實際行動,使我對充溢於英國的寬大的公德心和英國人民所崇尚的正義,確信無疑。」「我對立憲政府和文明國民意義的認識和感受愈加堅定,促使我更積極地投身於我那可愛而受壓迫之祖國的進步、教育和文明事業。」 孫中山還不失時機地利用這次事件呼籲英國對中國革命的同情和支持。他向英國政府保證,一旦革命獲得成功,英國將獲得一個廣闊的市場前景。顯然,孫中山過高估計了英國政府對他的重視。 英國政府營救他,多半是出於法律和道義的緣故,並不意味著英國政府會冒與清政府對抗的風險去支持孫中山的反清事業,因為英國在中國有巨大的利益,中日甲午戰爭後英國的對華政策是很明確的。它一方面採取「聯日抗俄」的政策,一方面又採取「維持現狀」的政策,希冀利用日本來「開放」中國,以保證其在華利益的實現。因此,英國政府對孫中山的支持是有限度的,它決不會支持孫中山的反政府活動。也正因為如此,英國外交部於孫中山被釋後第3天,即向清政府作出保證:「本國政府於所有本國地方,如有藉以謀議與貴國政府或官員為難之事,深願按例極力阻止。」同時還告知清政府,英國政府已諭令香港總督,嚴查所有可疑之人,預破一切亂謀。這樣,孫中山既不能在英國從事反清活動,也不能回香港圖謀再舉。孫中山只好決定離開歐洲,他的下一個活動舞臺只能是日本。 孫中山也已從陳少白那裏得知宮崎的一些情況,兩人可謂神交已久,一見面就非常投機,暢談良久。 孫中山應宮崎所請,談及他從事革命的初衷、革命的宗旨和革命的方法手段。孫中山說,「余以人群自治為政治之極則,故於政治之精神,執共和主義,余以此一事而直有革命之責任者也。」「共和者,我國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遺業也。」中國要避免被瓜分的慘禍,「惟有行此迅雷不及掩耳之革命之一法。」而要洗雪東亞黃種人的屈辱,維護世界的和平與人道,「惟有成就我國之革命」。宮崎聽此言論,深受震動,認為孫中山思想高尚,見識卓越,抱負遠大,情意懇切,實在是東洋的珍寶,於是又把孫中山介紹給了平山周。 結識宮崎寅藏和平山周,可以說是孫中山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的一個轉機。不久他通過宮崎、平山介紹結識了日本眾議院議員犬養毅,後又經犬養毅介紹會見了日本外相進步黨領袖大隈重信,開始與日本政界人士交往。此外,孫中山還在平山周的陪同下訪問了日本著名的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他還獲准久居東京,並得到日本友人在生活上的資助。然而,問題在於孫中山為什麼如此急切地要擴大與日本朝野各界人士的交往?日本政府及各界人士為何又願意幫助孫中山? 孫中山與日本各界人士交往的動機很簡單,就是要尋求日本方面的援助。他每次與日本人士會談,都會談到這個問題。他也呼籲過歐洲方面的援助,但無結果,不過他覺得尋求日本方面的援助是完全可能的,因為中國與日本文種相近,又同樣遭受西方的欺凌,日本雖然也像西方國家一樣侵略過中國,但還是與西方國家不同,他向歐洲國家尋求幫助的時候,是用廣闊的市場前景來說服他們,而他向日本尋求援助的時候,主要用亞洲人的命運來打動它。 日本對孫中山的態度則要複雜一些,從政府一面說,它必須顧及與清政府的外交關係。甲午戰後,清政府與日本又恢復了邦交,日本從戰爭中獲得了巨大的利益,它還需要維持清政府以保證這些利益的實現。但清政府已虛弱不堪,考慮到這一點,日本政府覺得有必要為孫中山提供一些方便,以求革命成功後新組建的政府實行親日政策。從日本民間方面看,許多著名的民間人士,都抱有一種泛亞主義的理想,他們一直在尋找一位中國「英雄」,以便在他們的幫助之下,把中國從西方帝國主義的手中「拯救」出來。 孫中山得到日本朝野的「支持」,就積極籌備發動第二次武裝起義。準備工作分三個方面進行:陳少白回香港辦報,設立革命機關;史堅如、鄭士良深入內地聯絡各地會黨,糾集起義隊伍;孫中山則在海外活動,負責籌集起義所需的餉械。 (此文摘自華品文創出版的《共和大業》一書) 作者簡介 本書主編金冲及,曾任中國史學會會長,孫中山研究會會長,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常務副主任、研究員、全國政協委員。 作者歐陽軍喜,現任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著有《歷史與思想:中國現代史上的五四運動》等。 王憲明,山東昌樂人,現任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著有《語言、翻譯與政治:嚴復〈社會通詮〉研究》等。 …更多新聞請看《旺報》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