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正派辦報」的獎賞
2010/03/04 09:11:30瀏覽695|回應0|推薦7

「正派辦報」的獎賞

臨睡前閱讀UDN蒐集新聞,從『獻曝?獻策! 「野人」上萬言書批馬』這則新聞,延伸到『南方朔:選舉難,治國更難!』再由左側下拉式選單延伸到『聯合報新媒體』,再次閱讀『聯合報系新總部 啟用』等相關新聞,樂見聯合報經由「聯合新聞網」的突破,朝向數位匯流的方向,已經猛著先鞭,站穩腳步,不但大幅領先國內其它報業,即使在國際間,也足堪報業借鏡。 

聯合報系總管理處總經理王文杉表示,聯合報系搬到汐止,代表一個創立五十八年的傳統報紙媒體邁向新里程碑,徹底轉型為多元媒體的內容供應者,「未來,我們不只發行報紙、網路,我們還要在任何時段,供應優質的平面和影音新聞內容給電視、電腦、手機、電子書…各種媒體載具,這就是我們的願景。」

歷經艱難險阻,如今卓然有成,貢獻國家社會,然而一路走來,堅持「正派辦報」尤為可貴!日起有功,可觀的成果,可謂獎賞。聯合報系新總部啟用,是再創新甲子,邁向更成功、更精采的數位媒體基地,由其規劃及發展之精準,已把握住媒體在新時代的競爭中,大部分的整合條件。至於聯合報要不要擁有電視台?「大編輯台數位匯流」的架構,說明聯合報已經擁有。 

經營電視台有高成本與高風險,中國時報之前就失足於此,十分可惜,所幸易主後一年多來,除了恢復競爭力,還有突破創新,值得嘉許和期待。聯合報經由網路、視訊作跳躍式發展,但不離發展「內容」的經脈,穩重而順利的邁向報業轉型。當然,數位電視時代,電視台有其更大的數位匯流張力與文創產業空間,要做完全媒體就終需具備。聯合報將可以其產業基礎,包括影音新聞的內容生產力作價,與優質的電視台換股或購買股份,不會繼續與電視台只維持合作關係。這一步的快慢,關鍵在數位內容的生產能量,基於數位時代的快速特質,以及二者競合之利,這一步可能在一年內跨出。若能及早有大策略產生 ,並實証其效益,也可作價而更具籌碼。

聯合報「已把握住媒體在新時代的競爭中,大部分的整合條件」,還欠缺的,一是獲利模式猶需創新多元,二是媒體角色的扮演也需引領提升。 

一個世紀以來,媒體對政府制衡,代表民眾扮演「守望者」的角色,然而面對掌權者的「人心惟危」,媒體往往是「狗吠火車」,守望的功能益發顯得欲振乏力;不僅如此,由於多元媒體和網路興起的衝擊,這幾年還相繼引發國際性的「報瘟」。通過這番考驗,繼續存在的媒體,面對新世紀的局面與挑戰,當然應該「其命維新」,尋求扮演更積極的角色,營造一個社會的「監護機制」,將是壯大新生的重要條件,也就是在電子化、網路化中,如何善加支援連結,甚至是組訓網路公民,發揮更積極有效的媒體功能。這一點,86.03.23中國時報刊登的拙文「電子化 創監督府新紀元」有我「心意初動時」的描述。 

說來我也是顧家的,提前退伍後,曾放棄台北的一個藝術公司總監的工作,回到高雄,為償素願,往時興的有線電視發展,不到兩年,我知道這一步又錯了,然而我仍試圖在高雄繼續遊說發展媒體,只是中時與聯合都在台北,地方上沒有我心儀的報紙〈試過兩家,工作時間都很短〉。而跨及影音的概念,由於其時對網路的陌生,更無法如同現在的理解,有向報業建言的膽識,而是向高雄一位與有線、無線媒體關係良好的有力人士提出,並且注意「非線性剪接」的技術發展。可以說,我那時已規劃了一條媒体總體營造的路徑,如今是否還經得起檢驗?貼出我在民國857月用鉛筆手繪的「高雄二十一媒體總體營造」〈如刊頭〉,敬候指教。 

民國86524,聯合報刊出一篇許倬雲院士的呼籲,那時我正實際從事公寓大廈管理公司的工作,只能把許院士的期許,融入我的構思中,茲隨文貼出。當時社會對許院士的回應,該報導(如下圖剪報左側)提及:「有人說可行!有人說會走上政黨形態,不可行!也有人說,走回社區才是社團真正的路。」 

在我看來,「走上政黨形態」還真有必要,到如今仍然是一個爛黨、一個亂黨,把國家都要搞完了!「走回社區才是社團真正的路」當然對,但是怎麼走?轉眼十四年,走得如何?要走得深,更要有辦法走得久,這還不夠,要走得好,能促進公民社會,及培養出社會、政治方面的人才。 

積十四年的努力,我有一套變形金剛之策,茲貼出我在春節前草繪(皇谷兄美工完成)的名片〈如本段下圖〉,提供媒體參考。如果難以理解,看看現在台灣四大報其中三報的背景,一個是賣米果,一個是賣水果和服飾、房產,一個是搞房地產(最近還因此被訴),基本上,這三報把握了財務根基,但是難謂完全來自「看家本領」。「正派辦報」終究可大可久,有此條件,相對值得社會賦予「變形金剛」的期許和信賴,「政府改造」之功自然也在其中,這也就是前述所謂「媒體角色的扮演也需引領提升」。 

至於「獲利模式猶需創新」,就是結合本業來發展「公益創投」,這是大策略,本文無法盡述;聯合報一年多來積極發展影音新聞,除了發展地方新聞記者,並往校園記者伸展。在此就不妨談一下「數位內容的生產能量」。

聯合報系新總部啟用的新聞中,號稱「聯合報系記者從前年起每天可產出近百則影音新聞,還有八百則即時新聞」,但以我每天平均至少四小時,在聯合新聞網上實際所見,也許是品管或編輯考量,要達到號稱的數量恐怕還有相當差距,至少影音新聞的呈現是如此。

 

我正在實驗「社區記者」,它的可為,除了新聞,還有「文創產業」的邊際效益。這是一個「數位兵團」的建置工程,理論少說,多提實驗報告,「我的獵鳥基地」堪為其一,另外將做一篇「河堤春夜戰3P」,一篇「從八哥新聞看報業改造」。通宵作此文為聯合報賀,也藉此表述「公益創投」的輪廓,困而知之,盼有機會得與實現此生大願以淑世。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oin88&aid=3822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