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7/30 22:39:38瀏覽57|回應0|推薦1 | |
2013-04-15╱旺報╱第C2版╱民意╱陳以信
4位前後任民進黨主席近日都談及民進黨的兩岸論述,不過每位講的都不一樣。他們都肯定找出「台灣共識」的重要性,不過他們卻連彼此之間,都無法達成共識。 4位黨主席一人一把號 許信良是最前衛的批判者,他公開呼籲「民共政治對話」,指出由於民進黨長期戰略錯誤,才導致兩岸議題成為國民黨專利。謝長廷扮演反省者,他承認民進黨兩岸政策失敗,並直言如果依照過去,憑甚麼重回執政?蔡英文像是分析師,她說兩岸政策需要高度共識,唯有達成「台灣共識」,才能避免國民兩黨陷入競標結構,反受對岸操弄。蘇貞昌則是BUMBLER,他只說兩岸關係非常重要急不得,在他同意下民進黨智庫將與大陸智庫合辦研討會慢慢討論。 何以民進黨的兩岸論述變成「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關鍵在於他們對所謂的「台灣共識」缺乏共識。更進一步說,就是面對「中華民國」的態度存有歧異。 謝長廷主張積極承認中華民國,他認為民進黨對憲法中有共識部分可以承認,對沒有共識的領土部分才予以保留。藉由「憲法各表」取代「一中各表」,民進黨可找到與對岸政治對話的新基礎。許信良支持謝的看法,認為這是開出一張無限期支票,相信最終會被大陸當局所接受。他們在語彙上願意使用「大陸」,並認為民進黨新設對口單位,應定名為「兩岸事務委員會」。 相較之下,蔡英文與蘇貞昌的立場消極許多。兩人雖不否認「中華民國」,但實際上傾向不談或少談,刻意與「中華民國」保持距離,盡量將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放置在東亞地緣政治,與區域和平發展的多邊脈絡中。而在政治語彙上,他們寧願使用對抗意味高的「中國」,新設單位也應定名為「中國事務委員會」,即使因此壞事也在所不惜。 謝許兩人的兩岸主張的確帶來一些新意,但問題是對內難以說服獨派人士承認「中華民國」,對外也未能說服北京相信,這不會是台獨立場的「中華民國包裝版」。而蔡蘇兩人嘗試將兩岸論述「去中華民國化」,更是沒有成功可能,在「中華民國」已成台灣社會最大公約數下,不以「中華民國」為基礎,絕無不可能建立所謂「台灣共識」。 事實上,兩岸關係開展20年的經驗證明,對台灣而言,唯有鞏固「中華民國」立場,才是兩岸得以持續經濟與政治交流的關鍵所在。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長期進行的「台灣民眾統獨立場民調分析」中,支持「永遠維持現狀」與「維持現狀再決定」的人,近4年來都高居6成以上,而支持激進的「統一」或「獨立」路線的人,4年來從沒超過8%。換言之,現狀下的「中華民國」就是台灣社會最大共識,無論未來民進黨要想執政,或是開展民共正常交流,迴避「中華民國」就不會有正當性基礎,排斥「中華民國」就不可能得到「台灣共識」。 中華民國是最大公約數 民進黨新生代學者童振源近日倡議,民進黨必須找到「一個中國」的連結,透過詮釋《中華民國憲法》會是最好方式,否則難有整合台灣內部共識,與奠定兩岸互動基礎的可能。童此言不虛,只不過把這句話說白了,不就是「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其實這立場早在1991年修憲時,國民黨政府就說得很清楚了,只是大多數民進黨人直到今天都還參悟不透。 (作者為國民黨前發言人)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