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5/01 12:08:38瀏覽2634|回應0|推薦10 | |
在2011至2020的十年間,估計將有十三億人的新增中產階級產生,隨之衍生出來的商機,將有十兆美元之高。特別值得注意的,更是這十三億人之中,近十億人在亞太地區,尤其是中國大陸及印度(分別為四億五千萬及四億人),而且此中產階級是定義為「年所得超過五千美元者」。 五千美元年所得,其實就只有新台幣十五萬元,平均一個月的所得只有一萬多,在台灣絕對稱不上「中產階級」。但是,在不同地區的不同生活水平下,五千美元,是一個「可以開始消費」的基本門檻。也就是說,不論在世界的哪一個角落,如果年所得低於五千美元,則除了最起碼的溫飽之外,應無暇顧及其他需求;但達到五千美元之後,就開始注意,或嚮往一些生活的品質。新中產階級的商機,也就在此蘊藏而生。 那麼,這些「新中產階級」,會想要購買的是什麼商品,又因此創造出什麼商機呢?簡單講,食衣住行育樂,無一不是這「十兆美元」商機的涵蓋範圍。但特別的是,即使這群「新消費者」的需求項目,與世界上原本的中產階級,沒有什麼兩樣;但他們所能付出的價錢,卻遠遠低於現在市場上的價格。例如,他們可能也要買一付太陽眼鏡戴戴,但,不是現在市場上的這個價錢;或是,他們也想要出門旅遊,也想讓自己的小孩受更好的教育,家裡的成員有基本的醫療保健;但,這種種需求,都不是建立在當前既存的價格平台上。 以教育支出為例,即使以調整不同物價水準後的價格做比較,美國平均每一個小學學生的教育支出,約為中國的7.5倍、印度的35倍,以及印尼的100倍;高等教育的差異則較小,例如美國是中國的4倍,印度的15倍,以及印尼的24倍。這組數據顯示,對於有辦法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而言,其實不管在哪個國家,價格差異化程度較小;但對於最低所得階層的人而言,價格差異化可能就極大。因此,當十三億人口,跨過「五千美元」,開始進入消費需求行列時,他們能付出的,應只能是價格甚低的商品。 因此,企業「成本結構調整」的能力,決定誰能在新中產階級商機中勝出。不但要看準未來需求的方向,更須以靈活創新的布局配置,創造更多的平價商品,才能正面迎接十兆美元商機的到來。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