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4/24 10:48:43瀏覽4543|回應0|推薦7 | |
最近黃金價格的重挫,源於各種錯縱複雜因素;有長期有短期,有正面有負面;但一時之間,隨著價格的劇烈震盪,黃金成為一群人熱烈「搶進搶出」的標的。急著標售的人,不但擔心黃金已走完這一波三十年來的多頭,更因此趕著下車;在此同時,搶著買進的亦大有人在,全球第一及第二大黃金市場的印度及中國大陸,就有許多人急著在上週黃金驟跌後,因為投資或飾品的需求,大幅搶購黃金。 自1971,全球陸續改採浮動匯率制度以來,黃金價格自當時的一盎斯37美元,上漲到2011年高點的1920美元;反映的與其說是黃金的漲價,不如說是美鈔,以及全球貨幣的跌價。 概念上,這種制度的改變,之所以會產生這麼大的影響,實有其「政治經濟學」的背景。而且這個背景,亦是造成為什麼2008海嘯後,量化寬鬆(QE)的是否發行,以及發行規模、數量大小,在在牽動黃金價格的原因。 在一個固定匯率制度下,「固定的匯率」是以「受規範的貨幣發行量」來達成。1944至1971年間,「全球貨幣」基本上以一個與美元發行量一致的水平增加;而美國的貨幣增量,則因為與黃金相對稱,因而有其限制;這樣的建構,也就是所謂「各國貨幣盯住美元,美元盯住黃金」的固定匯率制。可以理解的,在這樣的制度下,貨幣不是中央政府可隨意控制的政策工具,黃金相對於鈔票的價格,自然也相對穩定。 但自1971年後,尤其2001至今,在一個貨幣發行不再受限的浮動匯率制度下,美元及世界各主要國家,鈔票的發行成了脫韁野馬。即使歐元區內,貨幣發行量雖受彼此的牽制,但整體歐元的發行,仍維持其獨立性;這也正是經濟學上所謂「浮動匯率制度下,貨幣供給為獨立政策工具」的概念。 基於以上,那麼黃金自1973年的37美元,2001年的265美元,一路上升走至2011年的1920美元,就不足為奇。若鈔票的供給量可 「想增加就增加」,但黃金的供給數量卻僅能靠新開採的金礦提供時,鈔票與黃金之間的對價關係,就很清楚。2001年來,美元的超額供給,不但造成美元的貶值(2001年7月美元指數122,一路滑落至2008年3月的71,目前回升至83),當然更是黃金在其後十年,上漲超過七倍的重要因素。至於最近的黃金跌價,當然有投資人獲利了結、塞浦路斯央行出售黃金,歐美情況暫穩,以及全球景氣回春不如預期等短期因素,因此調節也不無道理;但長期黃金價格,最主要還是須看未來全球,尤其是美元的貨幣發行狀況;至於認為美國QE是否已到了要收縮的階段,就看各人判斷了!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