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我是歌手》看台灣失去的平台
2013/04/17 11:38:18瀏覽6253|回應0|推薦20

和海外台商座談,許多已經離開台灣十幾、二十年的,即使在外事業有成,最難放下的還是對家鄉的懷念。台灣整體居住環境氛圍,愈來愈具吸引力,是大家共同的認知;但是對照起來,令人更加感慨的,卻是台灣為何無法提供一個優質的,讓企業與人才打拼的平台! 離鄉背井的工作與生活,隱藏的是多少希望的落空;對台灣「恨鐵不成鋼」的殷切期待,更引發只要一談起台灣,就有說不⋯⋯完「痛心的故事」要陳述。

其實,這些批評多是不得已的,如果可以快快樂樂過日子,誰又願意去談論政府的問題?台灣人本性善良敦厚,發自內心的真誠與謙和,更是對來台旅客最大的吸引力,所以,如果不是因為看到太多令人著急憂心的現象,大家也不需要徒然耗費心力。另一方面,台灣人又勤奮、聰明、樂天、知命,這麼好的一群人,卻一批批在流失中;人才企業持續地出走,不論是對這些人,或是對台灣,都是令人痛心的損失!

當年台灣的企業爆發出走潮,引發台灣空洞化疑慮。政府的解釋說是因為我們工資提高了,土地成本也增加了,所以企業離開。這種說法長期以來充斥各界,但其實似是而非。簡單想想,如果這種講法是對的,那麼全世界經濟力強的國家,工資和土地成本都較高,不是就都沒有企業要留著了嗎?所以問題不在於企業和人才離開;而是在於沒有新的企業和人才進來。

最近的發展就更叫人擔心了。我最近一再提及政府須正視人才流失問題,因為台灣人才的出走,不但質與量都持續升高,而且領域的延伸,更已侵入台灣最具優勢的軟實力。舉凡醫師、教授、文學藝術創作者,許多皆面臨在台發展受限的困難,不得以地選擇離開。以各大中小學為例,台灣有那麼多的流浪教師,那麼多的廢棄校舍,但政府卻始終沒有提出解決的辦法,甚至連討論的空間都被壓縮。

任職經建會時,我曾經建議整合「利用率低」的校舍,以「民間提供資金,政府提供土地」的PPP模式,將這些校區,改建為成本低廉,也因此收費低廉的各種公共服務場所,包括幼兒園、長青園;或是表演藝術者迫切需要的展演場,但遺憾這構想並未得到支持。

看到大陸「我是歌手」 的節目,令人感慨!台灣實不能繼續自我安慰,說台灣歌手多優秀,或大陸歌手唱的都是台灣人寫的歌;我們真的該問,為什麼台灣的好歌手,不能有台灣的好節目,讓他們有所表現?其他各行各業也面臨一樣的問題;台灣不乏人才,但台灣卻缺乏讓人才成長發光的平台!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liu1207&aid=7513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