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3/07 09:46:31瀏覽967|回應0|推薦7 | |
美國「增稅減支」攻防戰,3月1日於美國國會再度進行,共和、民主兩黨協商未果,無法達成共識。共和黨提出多項削減預算修法的建議,不被民主黨接受;民主黨提出多項加稅方案,也同樣被共和黨否決。互不相讓的結果是回歸前年(2011)訂下的協議,即「若無法達成加稅或減支的共識,則啟動強制性自動削減預算機制」,也就是接受將在未來10年內削減1.2兆美元政府支出的結論。 對於協商破裂,以及強制減支等令人失望的結果,市場卻完全漠視。上周五協商破局消息傳出,美國道瓊上漲35點作收;沉澱幾天後,道瓊本周一(3月4日)接著上漲38點,周二再繼續大漲126點,甚至創下歷史新高的14,253點。對於美國兩黨的折衝,市場看來已採取「不予理會」的立場,可能因為彈性疲乏,也可能尚未到達「真正的最後關頭」。 何時才是「最後關頭」? 那麼,什麼時候是「圖窮匕現」的「真正最後關頭」呢?前年共和民主兩黨共同訂下「自動減支」啟動機制,原本協議中的「最後關頭」是去年年底。但2012年年底時間到,兩黨雖對「增稅減支」沒有共識,卻又共同決議將「最後關頭」延長至「兩個月之後」,也就是此次對決的2013年3月1日,可稱為「最後關頭第二版」。而在上周五的決議中,同意的只有850億美元的「自動減支」,其他真正問題嚴重的「10年內削減1.2兆美元」,則將再度延至今年下半年討論政府舉債上限時再談。 前年之所以會訂下這個自動減支的協議,是因為美國財政赤字問題不能不解決,但又擔心無法解決,所以就訂個極為嚴苛的「自動減支」條款,來威脅彼此。其實,若自動減支真的照案啟動,對美國甚至全球經濟,都傷害極大;因此,兩黨事實上都承擔不起「因協商不成,故啟動機制」的責任。但問題是,雙方企圖把「協商不成」的過錯加諸對方,結果這1年多來,除了將「最後關頭」延期外,增稅減支的爭議,並沒有什麼進展。唯一的例外,就是今年1月1日,共和黨讓步,接受了歐巴馬所提的富人稅,並調高了股票所得的資本利得稅。 基本上,要解決財政問題,開源或節流或兩者搭配,都是可行的方案。但是民主黨要開源,共和黨不肯;共和黨要節流,民主黨卻又反對。又恰好不論今年就任的新國會,或去年的舊國會,都是民主共和兩黨分占參議院與眾議院的多數,造成目前問題擱置,經濟議題卻必須以政治手段來解決的情況。這樣的一齣戲,演戲的不認真演,共和民主兩黨不但並未積極協商,甚至相互指責對方沒誠意;看戲的市場人士,則顯然也不想奉陪。美國股市,也才會因此忽視這個議題,回歸到QE與經濟基本面去反應。 股匯齊漲 美股創新高之外,今年以來美元的走勢更值得注意。各種紛擾中,美元指數自今年1月的79,上升至3月6日的82;值得關注的是經過了13年來的下跌,美元是否已面臨轉折點? 一個國家貨幣的強弱,反映整體經濟力的興衰,就如同公司股價反映企業基本獲利情況一樣。經過了幾年的等待,美國的復甦,雖幅度不大,跡象卻越來越明顯。美國股價匯價自今年1月起不尋常地同步上揚,即透露經濟的回春。 2008金融海嘯爆發後,身為國際儲備貨幣的美元,自然地成為動盪中的避風港。不論是美國自己最先引爆的雷曼,還是其後每次歐債及歐元危機再起,全都助長美元的走強。但在這幾年「避風港」的角色扮演中,股匯價的動盪往往背道而馳:風險增高時,投資人出售股票購買美國國庫券,造成美股下跌、美元上升;風險降低時,投資人又出售國庫券買股,造成美股上漲、美元下跌的現象。今年起,這個局面卻已全然改觀,股匯價齊揚,顯示景氣回春訊息,也反映QE政策帶來的資金效應,更反映近來日圓與英鎊大幅走貶的相對效果。 在這些因素的交相作用下,美國政府預算的「自動減支」,即使問題確實嚴重,市場也真是無暇顧及吧! (本文刊於3/7經濟日報第A3版,與中國大陸《21世紀經濟報導》同步刊載)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