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2/20 10:59:36瀏覽3090|回應0|推薦10 | |
長達九天的年假,台灣入出境旅遊人數再創新高,機場滿是人潮,大家手上大包小包,展現消費實力;但許多人可能都有的共同感受,就是出去玩,怎麼覺得別的國家,各種吃的玩的都好貴,好像頓時自己的財富縮水一圈,倒是回到台灣,消費力又頓時提升不少;這種「國內外消費力」的對比,其實與有些抽象的「美元計價的國民所得」是相關的。 以美元計算,去年台灣每人平均國民所得,為一萬九千九百美元,相較2003(SARS 過後) 的一萬三千七百美元,成長百分之四十五,成效並不差。但若相較於鄰近香港、新加坡,韓國,就可看見台灣每人所得成長,相對落後。 一件商品貴或便宜,其實是相對的概念,也就是相對於想要購買者所擁有的財富或所得的高低而定。一家四口出國旅遊一趟,即使是最簡單亞洲地區「機加酒」的套裝行程,台幣十萬元上下的總花費,有人認為真便宜;但也有許多人,全家一個月的總收入也不見得有十萬元,當然就覺得貴了(依據主計處2011年統計,台灣每年家庭所得,平均數為一百一十六萬元台幣,可支配家庭所得平均數為九十一萬元,中數為七十八萬元,因此有超過一半以上的家庭,平均每月所得少於十萬元)。 其次,不論覺得貴或便宜,台灣整體實質消費能力,過去十餘年來明顯下降。例如2003年至今,新加坡每人平均所得增加117%,韓國71%,香港53%,甚至即使經濟成長幾乎停滯的日本,也因日圓十年來大幅升值,因此每人國民所得也成長了39%;相對地,台灣同期內,每人國民所得成長率45%,實在不高;這也解釋了為何我們近年來出國消費時,感受到東西相對愈來愈貴的原因。 如果再進一步,看看台灣「美好的過去」,是什麼樣的景況? 例如,1980至2003年間,韓國每人所得成長696%,台灣次之,成長482%,高於新加坡的384%,香港的312%,更高於日本的262%。在那段時期,因為台灣平均每人國民所得成長率高,國人的相對購買力,自然也較強。 新台幣貶值,雖幫助出口,但國人的所得折合成美金時,卻需要再打個折扣,也因此不但過去十幾年平均薪資沒漲,折算成美金時更是所得下降;國際購買力當然也隨之下降,出國時感受就更為明顯。另外,新台幣貶值亦會因進口價格升高,而帶動國內物價上升,也是不利於國內消費者。新台幣的貶值,因此雖是出口產業所期待,但一般老百姓卻往往需付出代價。春節過後,繼續面對日圓大幅貶值的壓力,台灣的匯率政策更須綜合評估,不可不慎。 ( 本文原刊於 2013/02/20 壹週刊《壹視界》專欄 )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