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1/29 09:39:02瀏覽865|回應0|推薦4 | |
英國「經濟學人資訊社」(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EIU)這兩天發布報告,指出台灣最近提出的促進投資政策,可能無法吸引「有利於台灣長期發展的產業」。這篇報告並分析,台灣政府近日推出的外人直接投資(FDI)策略,可能與台灣製造業轉型的目標牴觸,也因而無助於產業結構的調整。 「調整產業結構」,政府部門至今已朗朗上口;但究竟方向上要如何調整,卻未見明朗;吸引外人來台投資,也因此缺乏一套完整的政策配套措施。 舉例來說,所謂「產業轉型」,應是要由台灣已不具優勢的產業,轉型至具未來優勢產業。但是哪些產業是「該被轉型」的產業,不但本來就不見得那麼容易認定,即使認定後,也極可能因為政治或選票上的考量,政府不願意明白說出;因此顯得曖昧不明。 今年11月起,台灣推出一系列吸引外資的措施,包括稅賦、貸款優惠,鬆綁部分產業之外勞聘雇比例等;但EIU的報告中特別指出,這些優惠吸引到的,主要將會是勞力密集產業,而非創新,或是資本密集型產業;也因此EIU批評台灣的「產業轉型」可能是走了回頭路。 台灣有堅強的產業群聚力量,許多產業原本擁有綿密的上中下游供應鏈;在每次的世界競爭力評比中,「產業群聚」也一直排在全球前三名。但隨著台商至全球各地布局後,這個供應鏈遭到了破壞,甚至下游帶著中游,中遊帶著上游,逐步離開了台灣。台灣近年來FDI流出金額持續增加,去年達2130億美元,幾乎為五年前的兩倍;究竟是哪些產業的哪個環結在流失中,政府實有必要加以了解並檢討對策。例如去年政策轉彎,國光石化突然喊停,其對中下游及其他相關產業影響至鉅,政府的盤算究竟為何,應讓企業界更加清楚明瞭。 這陣子以來,面臨中國大陸土地、勞動等營運成本增加,以及「騰籠換鳥」之「調結構」政策影響,許多大陸台商紛紛尋找下一個投資據點,台灣也成為這些企業之熱門選項。針對這個現象,經濟學人資訊社認為即使台商返鄉投資,未必是台灣之「未來產業」,但EIU的這個意見卻可能有所偏差。因為台灣的強項在於高教育水準的勞動力,如果台商回流,即使是例如家具業等傳統產業,仍有機會藉由台灣的創意研發管理等優勢,大量提高附加價值;不但創造產值,更增進台灣就業機會;相關法規的鬆綁,應要隨著產業轉型的方向,更加具體與積極。 ( 本文原刊於 2012/11/29 新新聞雜誌《劉憶如觀點》p.16 )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