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青年失業 頭號難題
2012/10/04 08:59:37瀏覽2320|回應0|推薦9

青年失業,已在2008海嘯過後,成為全球共同面對的頭號難題。自08年至今,年輕族群的失業率,幾乎不論在哪一個國家,都大幅超過其他年齡層。例如去年第一季,OECD25歲以上的平均失業率為7%,但1524歲的青年失業率則為17.3%。這因此引發根本層面的問題:「失業惡化時,為什麼年輕人首當其衝」?

這個問題有幾個可能的答案。第一,年輕人是最沒有職場經驗的,也因此是企業在景氣衰退,縮編規模時,最容易被裁撤的一群人。第二,青年人往往從事一些對景氣波動敏感的行業,例如零售業等服務業,因此在經濟衰退時,就業機會隨之大幅降低。第三,此次風暴發生,恰逢戰後嬰兒潮屆退休齡;當此族群申請延退以因應不景氣時,青年就業空間自然遭到壓縮。

如果原因如上述,那麼問題的解決也就應對症下藥,且應有長短期區分。長期解決之道,當然在於創造經濟成長,以及基礎教育的加強;而短期則包括職業訓練,加強媒介功能等。觀察青年失業率,許多國家在08海嘯前差異不大;但卻在海嘯後,因經濟復甦情況不同而拉大差距。例如在2007時,法國青年失業率為19.1%;相較於其他葡萄牙等國的16.6%22.9%,大致相當。但過去4年來,法國青年失業率自19.1%增加至22.1%;其他幾個深陷歐債漩渦的國家,卻大幅惡化,增加為29.1%46.4%間。因此,要解決青年失業問題,必須維持經濟的成長。

其次,教育的作用亦極為明顯,但應加強教育的彈性,讓年輕人有機會學習新的技能,才能降低景氣波動的風險,並減少因轉業不順而產生的摩擦性失業。尤其此次海嘯帶來許多關鍵轉變,包括全球消費投資重心移轉,糧食環保醫療等重要性大增等,均可創造大量就業機會,提供給具相關知識與訓練之青年人才,政府的教育資源也因此須更加有規劃,有效率地投入。

台灣的情況雖比歐洲好了許多,但最近的一些警訊卻值得注意。8年前,台灣青年失業率10.85%,略高於當時南韓的10.5%;但2011年時,南韓下降至9.6%,台灣卻已上升至12.47%;最新公布的今年8月數據,台灣青年失業率再攀升至13.61%,遠高於2544歲的4.5%,以及4564歲的2.3%

過去這8年,台灣經濟成長與南韓差距不大,但在一些較能吸收青年就業的新興產業發展上,台灣卻落後於南韓,例如寬頻通訊、手機、汽車、核能電廠,以及醫美、文創,流行音樂等。這些新興行業所創造出來的商機,帶動一批全新的就業機會,同時培育一群全新的專業人才,這也正是降低青年失業率,所最根本需要的。

( 本文原刊於 2012/10/03 天下雜誌《雙週焦點》專欄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liu1207&aid=6915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