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創造轉型的能力
2012/08/22 08:37:20瀏覽1131|回應0|推薦8

上星期主計處第8度下修台灣全年經濟成長率,至1.66%。出口及投資全年成長率更分別預估為負1.72%與負1.03%,顯示內外俱冷現象。全球景氣不振,當然是主因;但是為什麼同樣在面對險峻國際情勢時,台灣經濟受傷最深,就實在必須深加檢討。

環球透視等國際機構,最近都大幅下修台灣經濟成長,上週甚至修正預測為亞洲四小龍最末,相較於原本四小龍第一的預測,實令人心驚。投資的衰退,關鍵在於國內投資條件遲遲無法鬆綁,以至於原有之優勢無法發揮;但出口負成長更直接凸顯台灣競爭力的下滑。

馬總統4年來兩岸和平的締造,實為台灣經濟發展奠定重要里程碑。兩年前ECFA 的簽署,亦為台灣邁向開放國際所必須;但問題是,開放政策本是兩面刃,載舟覆舟,不可不慎。ECFA 的簽署,確實曾引發國際上對投資台灣高度的興趣,也曾經有包括新加坡等國與台灣自由貿易的各種可行性洽談,但基於種種原因,許多該產生的成果,卻未見其效。

因此,該深切檢討的,不應只是一項項個別的產業,或市場;該提出的對策,也不應只是「如何因應國際景氣衰退」的問題。因為,景氣的循環究竟只是陰晴圓缺,擔心的不是哪一種產業在不景氣時受了多少傷害;而是回歸晴天月圓時,台灣為什麼流失了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固然是理想,背後卻也隱含「優勝劣敗」的殘酷事實。開放政策之所以是兩面刃,正是因為有許多國內的產業,可能不敵國際競爭而戰敗出局;但在競爭過程中,能夠經得起挑戰而生存下來的,就累積了更多日後勝出的能量。就整個台灣而言,產業的轉型以及結構的調整,也才會在一次次的競爭淬鍊中發生。

要學習韓國的,也是這樣一種勇於接受挑戰的精神,而不是只關心他們砸了多少錢在哪一個產業。我們應該羨慕的,因此不是在於南韓已經簽署了多少個自由貿易協定,而是他們在面對國際競爭後,有能力發展出符合國際未來趨勢的新興產業。這種「轉型的能力」是真正的競爭力,而政府在整個轉型過程中,大量且持續基礎建設的加強,以及給予這些「禁得起考驗」的企業必要的支持,誠然是南韓今日能夠脫胎換骨的關鍵。

( 本文原刊於 2012/08/22 壹週刊 時事論點《壹視界》Page 2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liu1207&aid=6746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