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0/01 14:50:08瀏覽602|回應0|推薦2 | |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是在台中的法雅克,但是當時沒買,因為我很少會買沒有折扣的中文書。然而,因為記錯書名(竟然記成《沉默的艦隊》)的關係,所以我一直找不到它,最後只得放棄。 前幾天,因為突然想讀Virginia Woolf的‘A Room of One’s Own’,因而去了一趟誠品,結果在日文書區亂晃的時候,竟然讓我看到《亡國之盾》上、下集。二話不說馬上拿去結帳,再也不要因為一時的猶豫而錯過一本自己很想看的書了。 《亡國之盾》從日本在二次大戰後的情況開始談起。日本經濟實力雖強,但是囿於戰後由麥克阿瑟協助制定的日本憲法提到日本不得維持武力和發動戰爭(正因如此,這部憲法也被稱為和平憲法),所以目前日本國內只有自衛隊。 自衛隊的意思是只有當日本在遭受攻擊之後,才能出兵防護的建制。在這本書裡,對這點有很多的著墨,且多是呈現此種設計有多荒謬,讓日本遭受多大的傷害等負面的觀點。正因這樣的建制,日本國內一直有股這樣的聲音,就是缺乏武力的日本根本不算是個正常化的國家。 過去,在美國還是超級強權的時代,或許還能維持全球穩定,但在中國、印度、巴基斯坦和北韓擁有核武,且中國和印度經濟不斷成長,而美國國力相對衰退之下,美國對亞洲的局勢顯得力不從心,偏偏亞洲又已取代巴爾幹半島成為21世紀最有可能爆發衝突的地區。 因此,美國開始思考如何協助日本走出二戰後那種綁手綁腳的處境,賦予它在亞洲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首先,在柯林頓主政的時期,日本和美國修正美日安保條約的內容,將條約裡所提到的遠東地區,擴大為亞太地區,讓日本除了防範自身之外,還能協防周邊的島國(包含台灣在內)。 此外,在第一次波灣戰爭期間,日本只出錢卻不出力,而此也讓日本遭受極大的批評。第二次的波灣戰爭,剛好是由鷹派的小泉主政。他在美國的「默許」下,對如何援助美國也做出了變革。這次日本便派遣其自衛隊前往伊拉克,雖然人數不多,但這也顯示日本政在轉型中,正在朝軍事正常化方向發展。 接著, 應該是2007年吧,小泉更與澳洲總理霍華簽訂日澳安全保障聯合宣言。總之,這總總的動作都是在顯示日本正在朝具有嚇阻性的亞洲強權角色發展。 現實中日本和美國的關係雖然接近,但是日本受制於美國卻是不爭的事實,而這也引起部分日本國內人士的反彈。在這部小說裡,有很多安排都是在諷刺美國的角色,並突顯其狡詐的一面,因為美國雖然希望日本能夠分攤協防的責任,但又處處阻礙日本朝「正常化國家」邁進,如美國在沖繩設立軍事基地。這點在之前美軍強暴日本女童時,曾被大肆批評,並對其存在的正當性抱持懷疑。 雖然這本書涉及許多外交史的內容,但是因為情節峰迴路轉,且在人物描述上十分細膩(日本作家的特色),所以讀起來給人一種欲罷不能的感覺。雖然我不太能理解某些角色的偏執與頑固,但是這本書應該是我這陣子讀過的小說裡面,最有意思的一本了,所以寫了這篇心得文跟大家分享。
|
|
( 休閒生活|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