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孟子養生方
2012/09/02 06:08:23瀏覽2279|回應0|推薦1
孟子養生方

或曰:孟子言必大是大非,何曾謂養生?
曰:非也,孟子語王道,謂:使民養生喪死無憾。是養民眾之生也!
孟子把一般所謂個人的養生推到國家全面的高度,以養全體民眾之生為念,此是基於其王道仁政的思想。
⋯⋯
「仁」孔子講之,孟子亦講之,唯「仁」在內心,是理想,重點是如何行為,如何實踐。基於這點,孟子乃進一步將孔子的「仁」推到「義」上,不只是「內心」,還要是「行為」,不只是「理想」,還要是「實踐」,即「義者踐仁也!為所當為。」
從孔子的「仁」到孟子的「義」,從「內心」到「行為」,從「理想」到「實踐」..在在都需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和勇氣,見諸《孟子.公孫丑》上篇 「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即「雖千萬人吾往矣」之精神與勇氣是基於「縮」及「自反」,「縮」是「直」、是「義」、是「為所當為」,「自反」則是「自省」、是「反省」、是「心」的功夫,因此孟子特別重視「養心」。
一般言之,「養心」重在「寡欲」,正如《孟子・盡心》下篇謂「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意思是說:修養心性的最好辦法是減少欲望。一個人如果欲望很少,即便本性有所失去,那也不會失去太多;一個人如果欲望很多,即便本性還有所保留,那也不會保留太多。這是保留純真善性的基本功夫,不過「寡欲」未必足以養「雖千萬人吾往矣」之心。「雖千萬人吾往矣」之心,除「寡欲」外,還必須做到「不動心」的程度才可以達致。即,需具有既「自反而縮」而能「固守其縮」之「大丈夫」本色。有關於此,孟子對「養心」有以下四項提示:
(一) 知言
孟子公孫丑篇上謂「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又謂「何謂知言?」謂「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即:能從人所發之不正言辭,知其心術之不正。不只善於分析言說,還能精察語意,從言以知人,見微知著。
有此「知言」的功夫,心才能「自反」,也才能「固守其縮」。
(二) 養浩然之氣
承上。
孟子公孫丑篇上又謂「何謂浩然之氣?」且謂「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即:浩然之氣即正大光明之氣概,是人長期實踐仁義道德後所自然散發出來的一種大無畏的氣概。
養成這種「浩然之氣」即可理直、氣壯、俯仰天地而無愧怍,心自然就無畏、無懼了。
(三) 存養平旦夜氣
《孟子‧告子》上篇謂「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 ,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其中「平旦之氣」是指未與物接觸之時清明之氣;「夜氣」是指夜之所息以其晝之所為也,養氣之所必要。一個人在天剛亮時,尚未和外物接觸,因此良心尚清明不昧,到了進入白天的作習,所作所為都難免被周遭事物所汙染,清明的本心乃受蒙塵,到了傍晚已離禽獸不遠了,到夜裡「夜氣」升起,是療愈身心、以復原平旦之氣的最佳時機,因此要「存養平旦夜氣」。
能夠善加「存養平旦夜氣」就能維持人之善心本性,也才能「知言」,才能「養浩然之氣」。
(四) 養性立命
《孟子・盡心》上篇謂「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人人皆有心,而心的根本處是「善性」,人有善性即可
    依善性而思、而行,成就道德,有道德即可踐仁、行義,
    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君子。
    而,孟子認為人的善性來自於天」,天有天道、天理,
    天道天理是生生不息的,是道德的實體。因此人生於世
    上,要做一個真正的人,有別於禽獸的人,就要盡心,
    用心去思,不但不要把心被物慾埋葬,還要去踐仁、
    行義,這樣就能知性,朗現人一己之善性。
    而人之善性,本來自「天」,故「知性」自然就可以
    「知天」。而,能存心、養性也便可事天了。
    進而,「立命」就是安立生命。此生命並不在肉體生
    命的長短、順逆、福禍,而在道德生命,道德生命是
    人之所以為人的標準。
    有了這種性命觀,人自然就會有不怕生、不畏死之 
    心,而能固守仁、義、禮、智四種人的本性善端.如
    此踐仁、行義便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laude0317&aid=680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