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2012/09/02 05:56:13瀏覽338|回應0|推薦0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孔子日: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孔子以學與習為樂,學習本身就是孔子快樂的泉源,不過《論語・學而》(1・6)謂,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孔子既以學習為快樂,但以「學」追求快樂並不放在第一件事,必須在「行有餘力」時方才去「學」,尤其是「學文」。那「行」,行什麼?行「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等的五事,換句話說是「實踐」五事。「實踐」是相對於「文」而說的,「實踐」是本質,「文」只是口頭、是文字、是記錄而已;因此學文須先求其本,至少以「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等五事為本。其實「實踐」也是「學習」,「學習」包含「學」與「習」兩個部份,不只是「學」,更不只是「學文」、「學古之遺文-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經」而已,還包括「習」,也就是「實踐」或「實習」;這點可由《論語・學而》(1・7)中子夏的話「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佐證之。因此孔子亦樂於「實踐」,以「實踐」習得之道理為樂;反之,以「實踐」習得之道理為樂即能快樂地再進一步「學習(學文)」。值得注意的是前述五事中提到「親仁」,而《論語・學而》(1・14)「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中又提到「就有道而正焉」,即孔子在日常「實踐」時必「親仁」,以觀摩其行,從而學習之,且在學習時一旦有疑問必「就有道而正焉」,找有道德、有專學的人,求其指正;這樣就是「好學」。
也就是說,孔子快樂學習的方法是「實踐」,而「好學」則正是孔子本身快樂的泉源。進而,孔子的「實踐」絕不是閉門造俥,還要時時「親仁」,由日常觀摩滋乳其學,有問題時並「就有道而正焉」,找有道德、有專學的人,求其指正,使情緒一直浸淫在學習與習得的快樂中。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laude0317&aid=68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