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莊王絕纓得報〉的故事主要見於《說苑》,依史料,故事中的楚莊王就是那自稱「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熊侶,後來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故事中的酒宴就是楚莊王討伐使他「三年不飛,三年不鳴」的鬥越椒(屬楚國第一大家族-若敖氏家族,時任令尹,因楚王之削權行動而造反)勝利而真正掌握楚國實權後的慶功宴;故事中的美人是許姬;故事中的踰矩之臣是唐狡。 由楚莊王的「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我們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忍辱負重的人,而由這個故事《說苑・楚莊王絕纓得報》我們則可以看出他不但是一個顧全大局的人,也是一個寬容的人。 在宴會中突然燈火熄滅,酒酣耳熱的唐狡情不自禁地去拉美人許姬的衣服,許姬大驚,在黑暗中也看不清楚究竟是誰,順手便抓了唐狡的帽纓,即刻向楚莊王申訴;這個時候只要重新點起火來,被摘掉了帽纓的唐狡就再怎麼樣也無法抵賴了。在這千鈞一髮的關鍵時刻,楚莊王卻作了一個極正確的決定-在亮起火之前,要在場群臣全數摘除帽纓-全數與會者摘掉了帽纓,踰矩之臣就不致現形了。 這個決定有兩個對抗因素,一個是「放縱踰矩者」,另一個是「讓群臣掃興」,前者是軍紀的問題,後者是士氣的問題,孰重孰輕?當時楚莊王一時間的考量,依原文敘述是這樣的「賜人酒,使醉失禮。奈何欲顯婦人之節而辱士乎?」對啊,出征凱旋,本應開懷暢飲,酩酊中難免有忘其所以者,豈能因其失態而揪出並予責備甚至處罰?試想,賜酒者何人?始作俑致人於醉者又何人?賜酒乃至致人於醉,使之酒酣耳熱,情緒高昻之目的又為何?這一切不都是楚莊王為了激勵官士兵的士氣和拉攏官士兵的感情嗎?就算是揪出來、不罰,踰矩之臣亦將因現形而羞愧、無地自容,甚至自刎或撞牆而死,且踰矩者如果是重臣或一員猛將,又該當如何?更重要的是,全體與會者必將因此而大為掃興,如此將失去了酒宴原來為了激勵士氣和拉攏感情的目的,更有甚者也可能讓全體官士兵看到主子因女人而辱罵甚至誅殺部屬,而對主子的向心力大大地打了折扣。楚莊王「三年不飛,三年不鳴」忍辱負重,終於這才擊敗了政敵鬥越椒掌握了實權,正待展翅高飛,又豈能為宴會上酒酣耳熱時的些許失態而因小失大?這是顧全大局。 但,不只如此而已,判斷是在一時間的,若非楚莊王本身就是一個「待人以善」的人,他將不可能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做出這樣的決斷,這由楚莊王其他的表現,例如對政敵的家屬、附庸的國家、戰場上的敵人 ・・等等的寬容態度亦可佐證,其實這也是楚莊王能夠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重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