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論燭之武退秦
2012/05/07 10:30:12瀏覽442|回應0|推薦0

從秦晋圍鄭至鄭國危機解除,不僅包含燭之武退秦師,還包含石甲父、侯宣多逆以公子蘭為太子求成於晉的史實,試想時晋經城濮之戰及衡雍會盟之後已為春秋繼齊桓公後之第二霸及中原諸國之盟主,小國之如鄭,僅秦退兵如何能解鄭之危機?相關之史實皆可見《左傳・僖公三十年》;時為周襄王、晋文公、秦穆公、鄭文公之時代。不過,〈燭之武退秦師〉一節中,燭之武臨危受命,以三吋不爛之舌勸退秦師,仍是精采非常,可謂「動之以情、說之以理、誘之以利」成功談判之經典案例。
公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周襄王二十二年、鄭文公四十三年、晉文公七年、秦穆公三十年),晉文公率兵準備入侵鄭國。而秦穆公也應晉文公所請,準備率兵加入。 晉國攻鄭的理由是:
 1.晋文公在逃難時,曾路經鄭國,時鄭國未以禮相待
 2.鄭國雖一直事楚,在衡雍會盟時已成為晉國盟國,卻仍有貳心,私底下和楚國親近。
 當時,鄭國大夫佚之狐向鄭文公推薦燭之武去說服秦穆公退兵,其說詞之結構如下:
 1. 首曰:「秦、晋圍鄭,鄭既知亡矣」,將鄭國之利益排除於討論之列。
 2. 次論及鄭國滅亡對秦國沒有好處,反只對晉國有利,徒增晋國領土而已。
 3. 再論鄭國地理位置在齊、楚、晉邊境,秦穆公將來有一圖中原的野心時,鄭國可以是秦國的東道主
 4. 晋國一向是不講信義的國家,例如晉惠公當年即未依其對秦穆公的承諾將焦、瑕兩城送給秦國,且秦於晋飢荒時曾義輸糧食,晋則反之,見死不救,因此就算鄭國被滅,於秦亦無任何利益
 5. 晉國滅鄭後,下一步必圖滅秦
其分析雖多為推測之詞,且不免亦有誇大之嫌,但理路分明。首先將鄭國之利益排除在討論之列,然後將所有利弊得失歸諸於此番秦之一動一靜,秦進軍,利在晋、弊在秦;秦退兵,利在秦、弊在晋,且將來秦東出中原時,鄭尚能為秦之東道主。表面上一切考量均站在秦的立場,實則利用了秦晋間的矛盾關係,充分挑撥了秦之戒心。
因為言之成理,且秦本就有東出中原之野心,是故理由條條切合秦穆公心理,秦穆公自然聽得下去,不但答應退兵,甚至派遣三位將軍:杞子、逢孫、楊孫三人率軍防衛鄭國;不過,晋國退兵並非單為秦軍已代鄭守城,還因鄭國用了石甲父、侯宣多之策略,自晋迎回公子蘭,立為傳國世子,一面向晋示好,一面也讓晋有下台階。值得一提的是,公子蘭後為鄭穆公;而秦代鄭守城,晋又視鄭為友邦,在兩國勢力之相互衝突下,終於釀成了後來的「崤之戰」,此為後話。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laude0317&aid=6428273